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202篇
  免费   8181篇
  国内免费   4406篇
电工技术   42068篇
技术理论   7篇
综合类   8200篇
化学工业   33699篇
金属工艺   6391篇
机械仪表   17104篇
建筑科学   10415篇
矿业工程   7684篇
能源动力   4733篇
轻工业   10707篇
水利工程   4247篇
石油天然气   18497篇
武器工业   1561篇
无线电   1319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260篇
冶金工业   6662篇
原子能技术   2203篇
自动化技术   9159篇
  2024年   1071篇
  2023年   3983篇
  2022年   3494篇
  2021年   4530篇
  2020年   4238篇
  2019年   4934篇
  2018年   2250篇
  2017年   3630篇
  2016年   4439篇
  2015年   5292篇
  2014年   11963篇
  2013年   9087篇
  2012年   10633篇
  2011年   10402篇
  2010年   9061篇
  2009年   9645篇
  2008年   11046篇
  2007年   9815篇
  2006年   9322篇
  2005年   9747篇
  2004年   8773篇
  2003年   9131篇
  2002年   7192篇
  2001年   6585篇
  2000年   5410篇
  1999年   4452篇
  1998年   4222篇
  1997年   3892篇
  1996年   3570篇
  1995年   3200篇
  1994年   2705篇
  1993年   2250篇
  1992年   2298篇
  1991年   2386篇
  1990年   2216篇
  1989年   2212篇
  1988年   241篇
  1987年   126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8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32.
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及普及,电力工程的发展模式迎来了全新的变革,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引入,我国的电力系统电气工程在自动化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对生产力与生产质量都形成有效的提升。然而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技术性的漏洞,需要智能化技术进行补强。基于此,本文对目前智能化技术在我国电力工程自动化体系中的运行状况展开研究,并对智能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33.
首先,将Stober法制备出的SiO2活性微球分散到抗坏血酸(VC)水溶液中,通过水热碳化法成功制备出了SiO2/C复合微球.采用XRD、SEM、TEM和BET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了分析.然后,以Cu(Ⅱ)和Cr(Ⅵ)为目标污染物,对比研究了SiO2和SiO2/C对水体中上述两种金属离子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SiO2和SiO2/C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动力学满足准一阶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但SiO2/C复合微球对Cu(Ⅱ)和Cr(Ⅵ)的去除量较高,且具有较好再生性能,经过6次循环使用后,对Cu(Ⅱ)和Cr(Ⅵ)的去除率仍高达95%和93%.  相似文献   
34.
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电力系统输电网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自动化程度。自动化控制的电力系统配电网可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又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电力工作者也逐渐重视电力系统的动动化控制程度,当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就是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由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控制系统中的电力设备,使其在最优模式下工作,即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文章研究了当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实现的关键技术,并分析了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5.
岳桢干 《红外》2015,36(1):46-48
小型红外探测器系统与传统的红外系统相比,小型红外探测器具有迥然不同的系统特点。首先,它们在小F数下拥有远距离目标识别能力。大多数研究人员习惯于讨论具有大F数的远距离传感器,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大规格探测器。而可见光成像仪的研究始终是围绕小F数下的远距离成像能力进行的。由小型探测器构成的高密度阵列不仅可以提供远距离识别能力,而  相似文献   
36.
为大幅提高钻井效率,针对9 000 m钻井深度对顶驱的设计要求,通过比较顶驱装置关键部分几种典型的结构,提出适合该型号顶部驱动钻井装置的最优结构形式,为后续9 000 m钻井深度顶部驱动钻井装置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7.
<正>公司简介南京河大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搅拌装置的企业,依托河海大学的科研开发力量和公司自有技术创新能力,长期致力于高效节能新型搅拌桨的研发工作,主要应用于磷酸磷肥、复合肥、有机化工及饲钙等化工领域,在搅拌叶型设计及模型放大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功,得到广大用户的赞誉。  相似文献   
38.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愈加广泛,且为我国社会各项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作为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电子电工技术也被应用到了我国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当中,并对不同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以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子电工技术的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在结合电子电工技术作用的基础上,对该项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9.
《安徽建筑》2019,(9):10-12
"微织补"是交通织补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城市双修工作的一部分。2018年初峰峰矿区被列为第二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试点。文章引入"微织补"理念,从微织补规划原则入手,针对峰峰矿区临水镇的交通现状系统的提出了峰峰矿区交通织补规划策略,也希望能对国内其他城市的交通规划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0.
本研究以铜渣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酸盐负载型微纳米铁(简称微纳米铁),用于去除废水中的Cr(VI)。研究了微纳米铁的制备条件和废水降解条件对去除Cr(VI)的影响,并探究了相关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1 150℃、焙烧时间为40 min、煤用量为25%的条件下制备的微纳米铁去除Cr(VI)的效率最高。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表明,铜渣还原焙烧后形成多孔结构,硅酸盐孔洞表面镶嵌大量纳米级至微米级零价铁颗粒。增加微纳米铁的用量、提高废水温度和降低溶液的初始pH值,可以提高Cr(VI)的去除率。在微纳米铁用量为1 g/L、废水温度为27℃、初始pH为3的条件下,处理浓度为10 mg/L的废水,反应2.5 min即可去除100%的Cr(VI)。机理分析表明,微纳米铁与Cr(VI)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r(VI)被还原生成Cr(Ⅲ)并被矿化为铬铁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