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电工技术   23篇
综合类   24篇
化学工业   45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9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14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9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1篇
冶金工业   16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以CdTe量子点为能量供体,BHQ-1为能量受体构建了一种基于能量共振转移原理(FRET)的分子灯塔探针.能量供体与受体分别连接于分子灯塔探针DNA链的两端,由于探针的自杂交作用可将能量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10nm之间,并且供体的荧光发射光谱与受体的紫外吸收光谱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因此满足FRET原理.此探针体系可以作为DNA传感器较好的区分与探针碱基序列完全匹配的DNA、单碱基错配的DNA、完全不匹配的DNA.  相似文献   
102.
To get an optimized pulsed electrical plasma discharge reactor and to increase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the removal of pollutants, two hybrid plasma discharge reactors were designed and optimized. The reactors were compared via th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the yields of the active species and the energy utilization in dye wastewater degrad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same AC input pow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harge waveform of the point-to-plate reactor were better. Under the same AC input power, the two reactors both had almost the same peak voltage of 22 kV. The peak current of the point-to-plate reactor was 146 A, while that of the wire-to-cylinder reactor was only 48.8 A. The peak powers of the point-to-plate reactor and the wire-to-cylinder reactor were 1.38 MW and 1.01 MW, respectively. The energy per pulse of the point-to-plate reactor was 0.2221 J, which was about 29.4%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ire-to-cylinder reactor (0.1716 J). To remove 50% Acid Orange 7 (AO7), the energy utilizations of the point-to-plate reactor and the wire- to-cylinder reactor were 1.02×10^-9 mol/L and 0.61×10^-9 mol/L, respectively. In the point-to- plate reactor,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pure water was 3.6 mmol/L after 40 min of discharge,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ire-to-cylinder reactor (2.5 mmol/L). The concentration of liquid phase ozone in the point-to-plate reactor (5.7×10^-2 mmol/L) was about 26.7%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ire-to-cylinder reactor (4.5×10^-2 mmol/L).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 type of reactor and reaction time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yields of the hydrogen peroxide and ozone. The main degradation intermediates of AO7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GCMS) were acetic acid, maleic anhydride, p- benzoquinone, phenol, benzoic acid, phthalic anhydride, coumarin and 2-naphthol. Proposed degradation pathways were elucidated in light of the ana  相似文献   
103.
李朝  周军  俞宪同 《光学仪器》2022,44(4):57-66
贵金属表面附近的荧光分子因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荧光发射特性发生显著变化,被广泛应用在荧光探针等纳米器件的设计、开发中。荧光分子与金属之间的能量转移机制是设计此类荧光探针的基础。使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对Au/SiO2/Ag核壳纳米复合结构的等离子体杂化场中荧光单分子的表面能量转移(SET)效应和金属操控自发辐射效应进行了理论仿真研究。研究了金核和银壳共同作用时,荧光分子的SET和金属调控自发辐射过程随荧光分子位置及分子偶极矩取向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由于金核和银壳之间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杂化耦合,荧光分子与金属间的能量转移效率与距离d呈现出10次方的关系,这一结果明显区别于常规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较之单金属结构的SET效应更加剧烈。这一结果有希望在生物光子学领域的纳米级局域光源的创建和生物分子的检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实时优化调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规模电力用户提供一个综合的存储效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基于存储的电力负荷优化运行模型,充分考虑到存储的资本和运行费用.采用软约束、松弛变量和惩罚机制,将实时负荷预测纳入最优调度算法.并将所提出的模型应用于一个真实的大规模电力用户,与以前的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  相似文献   
105.
《通信电源技术》2012,(Z1):104-106
分析了锂离子电池匹配失衡产生的原因,介绍了能量耗散型和能量非耗散型的均衡电路的实现方法,阐述了充电均衡、放电均衡、动态均衡的特点,最后指出了锂离子电池均衡控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6.
针对荧光素类染料单独使用中存在光响应范围窄、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利用离子染料之间的静电作用力构建阴阳离子染料对光捕获体系,探究光捕获体系对交叉脱氢偶联(CDC)反应的催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染料间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可形成稳定的光捕获体系,以阴、阳离子染料玫瑰红(RB)和吖啶橙(AO)为受体和供体构建了光捕获体系“D+AOA-RB”(浓度为2×10-5 mol/L),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率可达72%。光捕获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过程可有效拓宽光响应范围、提高受体光催化性能,“D+AOA-RB”体系对CDC反应展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其光催化反应速率是以RB为催化剂时的1.60倍。  相似文献   
107.
孙加存 《水电能源科学》2011,29(11):199-201
基于压电材料的性能,设计了并联多层的压电电源结构,试验验证了压电材料产生电能的性能,并进行了稳压电路设计。结果表明,采用并联多层方式设计的压电电源结合桥式整流电路对存贮电容进行二次充电,可降低压电材料产生的电压,提高压电材料产生的电流及其能量转移效率,进而提升存贮电容电压,稳压后可作为某些电路的电源使用。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水杨基荧光酮(SAF) 罗丹明B(RHB)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同时测定钢样中铬(Cr)、锰(Mn)、钼(Mo)。实验表明,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胶束水溶液中,SAF与RHB能发生有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计算了两者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参数。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对Cr、Mn、Mo加入后能量转移体系光谱信号的改变进行解析,实现了该体系对3种元素的同时测定。结果表明,在优化实验条件下,Cr、Mn、Mo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14~1.3 mg/L、0.10~0.95 mg/L、0.13~1.26 mg/L范围内整个光谱均呈现出线性变化。对模拟样品和实际样品测定,RSD<3%,回收率在94.0%~107%之间。  相似文献   
109.
微震监测技术在岩体工程监测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如何依据微震监测数据来评价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至今还存在很多问题。以大岗山右岸边坡工程为研究背景,基于定量微震学原理,采用微震能量密度来综合反映岩体微破裂分布特征,并在理论上推导微震能量–频度关系,提出以b_ε值来表征岩体微破裂变形程度,进一步研究了该边坡抗剪洞加固前后边坡岩体微震能量转移特征、震源机制、变形特性及其稳定性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震能量密度可以帮助识别边坡潜在危险区域,能量–频度关系中的b_ε值的变化揭示了边坡微破裂与变形的演化过程;抗剪洞加固后边坡微震事件活动率和能量密度均明显降低,边坡受力性能明显改善;边坡开挖期间抗剪洞加固区岩体微震的b_ε值小幅降低,并在抗剪洞加固后有所增加,表明抗剪洞抑制了岩体微破裂及变形,提高了边坡稳定性。通过对比工程现场变形监测结果,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提出的微震能量密度及能量–频度关系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丰富了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分析方法,可为类似岩质边坡加固措施的选择及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共掺杂稀土Eu-Gd配合物Gd0.5Eu0.5(TTA)3Dipy,将其作为红光发射材料制备了结构为ITO/PVK:Gd0.5Eu0.5(TTA)3Dipy/PBD/Al的有机电致发光薄膜器件,得到了单色性好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开启电压为9 V,在16 V时达到最大亮度109 nit.研究了Eu-Gd配合物与PVK共掺杂体系的激发光谱和光致发光谱,结果发现两者间存在着能量转移,表明Gd3 的存在促进了PVK到Eu3 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