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62篇
  免费   1487篇
  国内免费   818篇
电工技术   4040篇
综合类   1002篇
化学工业   463篇
金属工艺   288篇
机械仪表   494篇
建筑科学   324篇
矿业工程   338篇
能源动力   497篇
轻工业   61篇
水利工程   333篇
石油天然气   313篇
武器工业   201篇
无线电   1101篇
一般工业技术   862篇
冶金工业   104篇
原子能技术   221篇
自动化技术   72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376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575篇
  2013年   586篇
  2012年   679篇
  2011年   731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584篇
  2008年   537篇
  2007年   661篇
  2006年   626篇
  2005年   464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346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大段长高压电缆在运行时会产生过高的护层感应电压,这对电缆护层保护器的过电压防护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针对大段长电缆护层保护器暂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基于PSCAD仿真软件,建立了典型220 kV高压电缆线路仿真模型,得出了在短路过电压和雷击过电压情况下,高压电缆长度对护层感应电压暂态特性的影响。通过绝缘配合与能量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保护器参数取值范围及电缆线路短路电流与长度的适配曲线,提出了护层保护器参数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法,并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电缆线路出现短路故障时,随着电缆长度的增加,护层感应电压先线性增长,随后在保护器残压阈值的限制作用下逐渐趋于"饱和"状态,现有保护器能量吸收能力难以满足大段长电缆需求;改进后的护层保护器能量吸收能力显著提升,20 k A短路电流时允许的电缆长度大幅提高,满足大段长高压电缆线路安全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72.
针对特高压半波长超长的输电距离带来的继电保护难题,提出基于测后模拟原理的半波长输电线路暂态量纵联保护方法。特高压半波长交流输电具有传输距离远、输送容量大、全线无功自平衡等优点,可以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电力输送的一种可选方案。通过分析现有输电线路保护方法对于半波长交流输电线路的不适用性,对特高压半波长输电线路在区内外故障情况下,推导至中点的暂态量电流和的绝对值在短时窗内积分方向的不同进行理论分析;以贝杰龙模型为基础,利用测后模拟原理构成输电线路暂态量纵联保护方法,进行仿真实验;进而判别输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初始角、故障位置和过渡电阻对故障判据的影响。仿真实验证明,此方法构成的保护计算精度高,相较于工频量构成的保护其动作速度更快且几乎不受过渡电阻、故障距离及故障初始角变化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际的仿真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73.
采用镍基非晶态箔带作中间层,在加压情况下(约几MPa)使之熔化、保温,进行了钢管瞬间液相 (TLP)扩散焊试验。结果表明,可以获得无夹杂的致密界面;接头过渡区的最终厚度显著变薄;焊后中间层主组元由焊前的Ni变为Fe;容易获得性能合格接头。值得指出的是,焊接时间约为3min,远低于手弧焊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74.
Within the bonded interface of metal bars joint produced by conventional solid state bonding process ( such as flash welding, resistance butt welding, friction welding and so on), the inclusions are often present, which degrade the ductility of joint. A new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diffusion brazing is proposed, in which an amorphous foil containing melting point depressant is preplaced between the interfaces to be joined, and the assembly is repeatedly heated/cooled without holding time at peak temperature. A low carbon steel bars, BNi-2 amorphous foil and resistance butt welding machine were u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rfuce contamination can be disrupt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base metal into molten interlayer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process, and the ductility of joint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times of temperature cycles on line. In addition, transformation-diffusion brazing can be done with relatively simple and inexpensive system in comparison with transient liquid phase bonding.  相似文献   
75.
The initial transient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stage for binary alloys forming the most-stable oxide has been examined by means of a numerical procedure based on the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At variance with previous models, the present treatmen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the rate of the reaction at the scale/gas interface over the corrosion kinetics. The calculations concerning the transient stage are developed either using the general parabolic rate law to represent the overall scaling kinetics or using the rate law of the reaction at the scale/gas interface as a boundary condition without imposing any particular rate law to the overall process. A correct analysis of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binary alloys during the transient stag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kinetics effect of the rate of the surface reac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most-reactive element at the alloy/scale interface changes regularly with time, decreasing gradually from the initial bulk value to its final steady-state value. The present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by means of an approximate analytical model develop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76.
目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仅停留在数据查询比对和简单统计上,缺少对数据的深层次分析,难以对决策指挥提供支持。针对流动人口的分析问题,提出了构建一个基于生物启发计算的智能分析系统,用于发现流动人口中各类人员的流动模式以及流动人口的趋势性问题,找出异常的流动信息和模式。该系统综合运用了前沿的生物启发计算技术——基于多层染色体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重叠基因表达进化算法、基于概念相似度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和层次距离计算的聚类算法搭建了一个警用流动人口的分析平台。同时根据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智能分析结果的分级报警模型。实验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7.
中国一次能源和负荷成逆向分布,新能源基地集群通过特高压直流群外送,新能源高占比电网中风电和直流耦合关系复杂。首先,建立电网分析模型,研究风电和直流在电网频率、电压方面的耦合关系。其次,根据最大频率偏差耐受能力,计算风电和直流在频率方面的耦合关系。再次,根据直流闭锁故障后风电暂态过电压总脱网量约束,推导风电并网点的暂态压升,计算暂态压升和脱网量的关系,得到直流和风电在暂态过电压方面的耦合关系。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风电和直流呈负相关性。根据2020年西北电网青豫直流和近区风电并网功率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8.
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FTO)是气体绝缘变电站(GIS)中切换隔离开关时产生的特殊电磁暂态现象。VFTO会以传导和辐射方式影响二次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探究VFTO对二次设备的干扰特性,文中采用自制的二次侧干扰测量装置对某1 000 kV GIS的电压互感器(PT)二次侧共模干扰进行现场实测。接着,对比了5种时频分析方法的性能,采用其中性能较优的同步压缩小波变换(SWT)对实测波形进行了时频分析。实测结果表明:PT二次侧的共模干扰电压峰峰值最高可达9.65 kV。微脉冲的时频分析结果表明:7.8 MHz频率分量幅值高,且贯穿波形的始终,是PT二次侧干扰的主导频率分量。该分析结果可为GIS中二次设备的电磁抗扰度测试和电磁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徐艳春  赵彩彩  孙思涵  MI Lu 《中国电力》2021,54(11):133-143
针对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且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s, DGs)大量接入后,配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复杂多变、故障后电气量不明显、故障特征弱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局部均值分解(improved local mean decomposition, ILMD)和能量相对熵的主动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首先,利用镜像延拓将信号在两端延拓,消除LMD存在的端点效应,同时,在信号中加入自适应噪声,克服LMD存在的模态混叠问题,对各区段暂态零序电流进行ILMD分解;然后对分解后所有乘积函数(product function, PF)的能量相对熵进行计算,所有PF分量的相对能量熵之和即为区段间的相对能量熵,通过所设置的定位判据,对故障区段进行判断。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10 kV小电流接地系统和改进的IEEE33节点系统中,在不同的仿真条件下故障定位结果准确率高,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0.
深度学习在暂态稳定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电网规模逐渐扩大导致数据出现维数灾难,这对模型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暂态稳定特征构建需要依靠人工经验,具有主观性;深度学习的模型在设计和训练上耗时、耗力.针对以上两点,结合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和实体嵌入(EE)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XGBoost-EE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方法.首先通过XGBoost算法的路径规则生成类别特征,将原始特征进行降维.然后采用EE网络对新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完成快速、精准的暂态稳定评估.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机器学习算法处理速度快和神经网络评估精度高的优点,能够直接面向底层量测数据.最后,在IEEE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和IEEE 50机145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好的抗噪性能,且在训练时不容易过拟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