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44篇
  免费   3050篇
  国内免费   2356篇
电工技术   321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141篇
化学工业   6548篇
金属工艺   1073篇
机械仪表   958篇
建筑科学   1675篇
矿业工程   3034篇
能源动力   716篇
轻工业   1047篇
水利工程   507篇
石油天然气   27340篇
武器工业   945篇
无线电   30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93篇
冶金工业   2061篇
原子能技术   258篇
自动化技术   430篇
  2024年   296篇
  2023年   1014篇
  2022年   1023篇
  2021年   1196篇
  2020年   1191篇
  2019年   1170篇
  2018年   674篇
  2017年   882篇
  2016年   1211篇
  2015年   1405篇
  2014年   2888篇
  2013年   2515篇
  2012年   2725篇
  2011年   2393篇
  2010年   2031篇
  2009年   2190篇
  2008年   2412篇
  2007年   2060篇
  2006年   2213篇
  2005年   2237篇
  2004年   1938篇
  2003年   1997篇
  2002年   1681篇
  2001年   1470篇
  2000年   1345篇
  1999年   1105篇
  1998年   1164篇
  1997年   1039篇
  1996年   911篇
  1995年   852篇
  1994年   677篇
  1993年   524篇
  1992年   559篇
  1991年   498篇
  1990年   513篇
  1989年   415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3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揭示CO2驱替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的伤害机理,文中基于岩心核磁共振T2谱测试原理,开展了CO2注入压力下的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沥青质在岩心中的沉积特征,评价了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量和渗透率伤害率随着CO2注入压力的升高呈现先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在CO2注入过程中,沥青质主要沉积在弛豫时间大于10 ms的大、中孔隙,导致大、中孔隙占比下降,微细、小孔隙占比增加,且随着CO2注入压力的升高,大、中孔隙占比下降幅度增大,微细、小孔隙占比上升幅度增大;此外,沥青质沉积会引起润湿性发生反转,随着沥青质沉积量的增加,润湿反转指数增大,岩心润湿性不断向强油湿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2.
《石油机械》2020,(4):F0003-F0003
《石油机械》主要报道油气装备与工程技术最新科技成果和进展,设有钻井技术与装备、海洋石油装备、油气田开发工程、石油管工程等栏目,欢迎作者就油气钻探与开发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撰写论文,并注意下述写作要点。正文内容:1.文章必须是从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过的,不得一稿多投,也不允许对旧作稍加改动重新投稿。  相似文献   
23.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总体勘探和认识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深层煤层气地质理论。通过解剖分析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和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深层"超饱和"煤层气井的试气/生产动态,估算原地游离气的含气量,分析了深层"超饱和"煤层气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①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储层中除吸附气外,还含有原地游离气,用常规试气方法可直接获得气流,煤层气的产出不明显依赖于排水降压;②埋藏超过一定深度,在煤阶和温度的综合作用下,煤的吸附能力将随埋深的继续增加而降低,煤层中吸附气的饱和度有增加的趋势,在达到吸附饱和后,出现原地游离气并形成"超饱和"煤层气,盆地深层具有"超饱和"煤层气形成的优势条件;③由于地温梯度和压力梯度的不同,不同盆地"超饱和"煤层气出现的临界深度不同,异常高压和异常高热流可以降低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形成的临界深度;④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开发具有大大缩短见气时间、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和累积产水量低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4.
25.
采用全新自主研发工艺和设备,对代森锰锌生产工艺进行创新,得到较为纯净的"络合态"化合物。该化合物对作物幼苗、幼叶、幼果的安全性提高了;解决了普通代森锰锌和络合态代森锰锌在合成、干燥、物料输送、含氨废水处理及分析检测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生产及分析中的废物处理与利用水平国际领先。实现了废水、尾气全部循环利用,废渣回用,废水趋零排放,对环境无污染;实现了络合态代森锰锌连续化生产,此生产工艺具有节能、节水和生产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6.
3月24日,新一代全自动焊接装备CPP900电子元件通过实验室低温测试。CPP900包括坡口机、内焊机和外焊机,主要技术指标与世界最先进的美国CRC焊接装备相当,而成本只有CRC的60%。CPP900只是中石油管道局高科技产品的一个代表。"十二五"以来,管道局开展重大科技攻关265项,获得授权专利39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管道局已经实现了核心技术自有化、关键装备国产化、作业方式机械化,掌握了涵盖设计、施工、检测、维抢修、投产运行等管道工程全产业链的高端技术;跨平台油气  相似文献   
27.
李晓兰 《海洋石油》2006,26(2):74-74
区低高闭这是由国家财政出资,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由相关12家单位负责实施的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项目之一。该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介绍如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具备烃源条件,发育了新近系、古近系不同沉积体系和多种储集体类型;莺黄组位砂体规模大,并具备成藏的有利条件,值得今后重视;北礁凸起西段具备有利油气成藏的条件。  相似文献   
2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层序划分方案较多。在V 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露头、岩芯、钻井、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通过古水深分析和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认为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更为合理,指出层序4水进体系域(生)+层序5低位体系域(储)+层序5水进体系域(盖)和层序4水进体系域(生)+层序4低位体系域(储)+层序4水进体系域(盖)是相对较佳的2套生储盖组合,并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最主要的2套生储盖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29.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塔河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塔河油田稠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不同程度抬升;原油非烃和沥青质碳同位素偏轻,族组成碳同位素发生倒转;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这些特征表明该区油藏经历了至少两期成藏过程,早期充注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受到高成熟原油充注。塔河油田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成熟度较高,为成熟—过成熟阶段产物,亦显示了两期充注的特征:早期充注的为典型的原油伴生气,充注时间与后期原油的充注时间相同;晚期充注的为高温裂解气,充注方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塔河油田至少存在着3次油气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30.
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增长趋势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储量发现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石油产量的增长也具有一定的起伏性,用一个周期的单旋回哈伯特模型难以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开发历程,结合新一轮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分别采用4个和3个哈伯特旋回拟合石油地质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预测结果显示,2005-2015年渤海湾盆地处于石油地质储量发现高峰期,2015年左右其石油产量达到高峰,之后处于下降趋势。实践证明,利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对具有“多峰”特征的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