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1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299篇
电工技术   413篇
综合类   523篇
化学工业   3024篇
金属工艺   49篇
机械仪表   496篇
建筑科学   650篇
矿业工程   204篇
能源动力   1395篇
轻工业   825篇
水利工程   92篇
石油天然气   3530篇
武器工业   120篇
无线电   1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4篇
冶金工业   98篇
原子能技术   43篇
自动化技术   11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250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686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704篇
  2011年   708篇
  2010年   620篇
  2009年   792篇
  2008年   922篇
  2007年   767篇
  2006年   622篇
  2005年   533篇
  2004年   449篇
  2003年   436篇
  2002年   328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52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乙醇可由生物质能源转化得到,可作为含氧清洁燃料与柴油混合用作柴油机燃料。以正丁醇为助溶剂促进乙醇在柴油中的溶解,形成稳定的混合燃料;同时以该混合燃料作为柴油机燃料,参照GB 20891-201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测试柴油机的常规排放、非常规排放规律,探究其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丁醇作为助溶剂,可促进乙醇与柴油互溶,在乙醇与正丁醇的体积比接近1∶1时可形成稳定的混合燃料,静置10个月以上不分层,在-5℃左右不分层,可用作柴油机燃料;正丁醇的添加方式对其助溶效果影响较小;负荷特性下,与燃用纯柴油相比,柴油机燃用混合燃料时,CO和NO_x排放量分别减少13.96%~46.73%和1.35%~16.92%,VOCs排放量增加1.94%~32.43%,PM_(2.5)排放量减少5.81%~44.37%。柴油与醇类燃料混合燃烧可以实现在减少NO_x排放量的同时减少PM_(2.5)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民企动态     
《中国石油石化》2006,(16):68-68
国家发改委召开非公有经济发展座谈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非公经济36条》),了解《非公经济36条》贯彻落实情况,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8月2日,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在北京召开了关于非公有经济发展座谈会。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及民办教育商会、非公军工、铁路、医疗、文化、电力等领域的企业代表等20余人应邀参加。受石油业商会会长龚家龙的委托,商会副会长康阳顺和秘书处代理秘书长王俊杰参加了会议,并就当前民营石油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做了发言,呼吁政府部门尽快清理、修改与《非公经济36条》相违背的法规。  相似文献   
13.
针对车用柴油酸度等性质测定过程繁琐,采用衰减全反射样品池测定车用柴油的红外光谱,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红外光谱测定车用柴油酸度、密度、闪点和凝点的4个校正模型,验证标准误差分别为0.46 mg/(100 mL),0.77kg/m3,2.60 ℃,2.77 ℃,该方法符合标准方法再现性要求。与标准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无需预处理、操作简单、测量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对氧化钙固体碱催化剂用于甲醇和大豆油的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以及采用四氢呋喃等溶剂溶解产物中的甘油和脂肪酸甲酯以分离回收催化剂的方法。结果表明,在醇油摩尔比为12、反应温度为65℃、催化剂用量为8%、反应1.5h的条件下,生物柴油产率达到了95%以上。重复使用实验结果表明,CaO的催化活性比K2CO3/γ-Al2O3和KF/γ-Al2O3固体碱催化剂高,寿命更长,重复使用20次后催化效果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P(DBF-VA)型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新疆地产柴油蜡含量较高的特点,以游离基聚合法合成了富马酸双链混合酯和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型[P(DBF-VA)]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溶剂用量,聚合温度对聚合物降冷滤效果的影响。共聚物用IR进行表征,利用XRD初步探讨了该降凝剂的降凝机理。结果表明:该剂能使吐哈—10~#、0~#柴油冷滤点降低10℃和7℃;使独山子0~#柴油冷滤点下降12℃;使石化0~#柴油冷滤点下降8℃;使克拉玛依0~#柴油的冷滤点下降8℃。  相似文献   
16.
杨慧青 《石油商技》2006,24(3):38-40
为满足国内市场对柴油轿车发动机油的需求,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开发了长城蓝神柴油轿车发动机油。该产品质量满足德国大众VW505 01规格的要求,取得了德国大众的认可。同时,长城蓝神柴油轿车发动机油作为“柴油出租车行车试验”项目唯一指定试验用油,为行车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编按]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动态     
天然气合成油发展展望 天然气合成油(GTL)生产的产品可按不同产品模式改变。采用低温和/或无加氢裂化模式,主要生产石蜡、润滑油和柴油产品;而采用较高温度和/或缓和加氢裂化模式,使润滑油和石蜡转化,可增产柴油、直链石蜡基石脑油和LPG。石蜡和润滑油生产范围可从0~30%,柴油可从50%~80%,轻质产品可高达25%。表1列出了现有和近期建设的工业规模GTL装置。  相似文献   
18.
生物燃料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具有减少对石油依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双重作用 据世界瞭望学会发布的报告,生物燃料如乙醇和生物柴油对减少全球对石油的依赖拥有巨大潜力。生物燃料市场的扩大和新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有望缓解油价上涨的压力,并可振兴农业经济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的研究认为,这两种生物燃料都属清洁能源,且生物柴油的环境效益更明显。生物柴油较普通柴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41%,生物乙醇较汽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12%。而种植大豆与种植玉米相比,所需的氮肥和农药都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19.
20.
The method for refining the straight-run diesel fuel was studied in laboratory scale in order to make the acid number of diesel fraction comply with the standard while removing the naphthenic acids contained in diesel without caus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fter comparing the effect of refining using three solvents, the isopropyl alcohol-HOA was specified as the best solvent. Mean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id number of diesel fraction and the amount of solvent us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solvent and temperature and the stability of diesel in terms of its acid number were also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had shown that 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the HOA-IPA solvent was 20% at a dosage of 17 mL of the solvent and a temperature of 30℃, the acid number of the refined diesel fraction was 0.015 mg KOH/g with a good stability of acidity in the diesel f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