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30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83篇
矿业工程   12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23篇
石油天然气   53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33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张沛  李稷  张中华 《室内设计》2020,(3):116-124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聚落千百年来 的文化遗存,它们既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 互动的结果,又承载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 使命。研究以秦巴山区的140个国家级传统 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考证、 GIS空间分析和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秦 巴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 素,结果表明:一、在时间分布态势上,各地 区对于传统文化遗存的重视程度有提升,区 域内保留至今的仍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 村落为主,具有多元丰富的民族特色;二、在 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特征,集中分布在通江 县、昭化区、汉滨区、文县和嵩县等地区,形成以四川地区为主要集聚区,其他省份有次级集聚区的“单核集聚、多区共生”空间格局;三、由 于秦巴山区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形成了以复杂自然地形主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互馈的耦合 机制,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02.
着重于梳理传统山水文化脉络,创造开阔通透、山水辉映的校园特色空间肌理;充分利用原有的水系植被加以有机引导梳理,创造丰富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同时追求多层次空间的借景渗透过渡,优化总体布局,采用对称统一、对比与差异手法,创造出环境怡人、空间开阔、寓教于景的"花园式"特色校园空间。充分考虑校园建筑生活休息习惯,形成教学、运动、生活三角线性高效便捷流线,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3.
中条山是中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拥有著名的晚太古代“变斑岩型”铜矿峪大型铜矿床和元古代“层控型”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床,近年来又在中条山西南段的涑水杂岩中发现以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为容矿岩石的桃花洞铜矿。为了弄清楚该铜矿的形成时代及其成矿地质背景,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方法对桃花洞铜矿容矿围岩—涑水杂岩中的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脉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 625±11)、(2 592±16)、(2 548±15)Ma; 岩石中古老继承性锆石的年龄分别为(2 790±15)、(2 773±24)、(2 782±34)Ma; 三种不同成生顺序的岩石中均有大于2 700 Ma的锆石存在,且年龄相当接近; 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可能最初形成于太古代。涑水杂岩作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容矿围岩,其成岩时代可以间接指示成矿时代,由此得出赋存在变基性火山岩层中的古火山含矿原岩建造型铜矿有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铜矿之一。  相似文献   
104.
利用位错理论模型将遗传算法运用于断层三维滑动参数反演问题的求解,采用川西地区2004—2007年GPS观测数据对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断层的三维滑动速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反演结果在量值上整体较小,与地质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走滑分量|U1|<3.2mm/a,倾滑分量|U2|<1.54mm/a,张开分量|U3|<2.5mm/a,低滑动速率反映断层的闭锁及应力的积累及大地震发生的危险性;局部分量较地质结果偏大,反映实测GPS数据反演结果体现的是断层实时活动状态;遗传算法的全局收敛、不依赖初值等优点使结果更加稳定,而张开分量显示局部不规律性,表现出各子断层空间活动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5.
苇家峪金矿位于阜平幔枝构造的北东倾伏端,其矿体沿辉绿岩脉与围岩间的破碎接触带产出,属于中低温热液脉状蚀变岩型金矿床。基于本区地质特征,采用幔枝构造理论,重点对苇家峪金矿控岩控矿作用进行分析,认为燕山期阜平幔枝构造活动期间,NNE向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和紫荆关-灵山断裂是区域导岩导矿构造,本区骆驼鞍花岗岩株的侵位活动进一步沟通了深部矿源,使得期后含矿热液沿着早期NW向辉绿岩脉与围岩之间形成构造薄弱带向上迁移,并在辉绿岩顶底板附近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6.
东南极格罗夫山被认为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其构造属性为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提供重要制约。格罗夫山大面积被冰雪所覆盖,零星的基岩露头无法全面反映格罗夫山的地质特征。分布于格罗夫山冰原岛峰附近的冰碛岩可能携带着冰盖之下(冰下高地)更大、更深范围的地质信息,对揭示整个格罗夫山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格罗夫山碎石带中冰碛岩种类和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评述了近10年来格罗夫山冰碛岩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出格罗夫山冰下高地比基岩具有更加复杂的岩石组成,且只经历了泛非期单相变质旋回。高压麻粒岩在格罗夫山冰碛岩中的广泛分布表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或者高地的一部分普遍经历了泛非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查尔斯王子山—普里兹湾地区其他地体进行对比,格罗夫山冰下高地略早的变质作用时间和较高的变质作用程度表明普里兹造山带的缝合线位置可能位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以南。  相似文献   
107.
利用1959~2015年6个气象站点的连续监测数据,基于Vyshotskii模型、线性倾向分析、Hurst趋势预测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干湿状况在年际与年内尺度上的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除巴塘和西昌有暖干化趋势外,其余河谷均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年内春季与秋季的干湿变化规律性较明显;年际尺度上雷波未来演变为暖干化的概率较大,而其余河谷仍将维持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年内尺度上夏季、冬季的未来趋势倾向规律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及纬度增加,干旱河谷暖干化程度越突出,而越偏东的河谷,暖湿化的演变趋势越突出;干湿状况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积温、日照时数及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降水量的变化状况直接影响着干湿状况的波动及演变趋势,而特殊地形与人类活动间接影响干旱河谷区的干湿度演变。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的干湿变化以暖湿化趋势为主,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变化是该趋势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2003~2006年逐年7月份回波资料的普查,统计和总结了安徽大别山地区对流云的合并规律,并对一次典型的对流云合并过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1)在影响安徽的诸多天气系统中,华北低槽型天气背景下大别山区发生对流云合并的几率最大。(2)对流云合并普遍发生在午后时段。(3)对流云合并后,雷达回波面积增大的概率在70%以上,回波强度增大的概率为66.3%,生命史主要集中在90~240 min。  相似文献   
109.
文章对桦杆子沟岩体展开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探讨其成岩年代及其地质意义。桦杆子沟岩体中的岩石类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晶洞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及含闪长质包体黑云母花岗岩等。而在岩体中见有大量含伟晶岩透镜体花岗岩、淡色花岗岩及晶洞花岗岩等高演化特征,并发现多处锡矿化线索或与锡矿化有关线索,这些证据指示出桦杆子沟岩体具有良好的成锡矿潜力。对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晶洞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其结果依次为(136.6±1.1)Ma、(137.03±0.55)Ma及(137.34±0.61)Ma,与区域上的哈力黑坝岩体、小井子岩体及花加拉嘎岩体等年龄基本一致,均在早白垩世期间形成,说明早白垩世阶段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在蒙古—鄂霍茨克洋造山伸展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双重作用的伸展环境下,形成了以桦杆子沟岩体为代表的复杂岩体;同时在早白垩世区域上也形成了大量锡、铅锌银矿床,表明在区域上大规模岩浆活动带来大量成矿物质,形成大量矿床。  相似文献   
110.
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验证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值软件UDEC模拟应力波在岩体中传播的可行性。然后,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应力波穿越不同产状大型结构面的传播特征进行探讨,并以龙门山地区的3条主要断裂对汶川地震应力波传播规律影响为实例加以说明,确认断裂隔震效应以及断裂上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 应力波在结构面两侧造成的地表动力响应存在异常,靠近震源一侧的地表响应强烈;(2) 结构面倾角对应力波的反射作用表现出随结构面倾角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结构面数量的增加,透过结构面的应力波产生的扰动越弱;(3) 汶川地震中汶川-茂县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对汶川地震地震波具有明显的阻隔作用,使汶川-茂县断裂上盘靠近断裂的地表垂向加速度峰值比不存在断裂时降低38%,灌县-安县断裂下盘靠近断裂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则降低47%;(4) 断裂对地震波的反射使得映秀-北川断裂上、下盘地表动力响应异常增强,与不存在断裂情况时相比,该断裂上、下盘两侧岩体的垂向加速度峰值分别升高了41%和32%。本研究结果反映断裂的隔震效应与上盘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