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61篇
  免费   2587篇
  国内免费   1474篇
电工技术   140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303篇
化学工业   3682篇
金属工艺   1311篇
机械仪表   1721篇
建筑科学   878篇
矿业工程   458篇
能源动力   842篇
轻工业   428篇
水利工程   185篇
石油天然气   344篇
武器工业   154篇
无线电   357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062篇
冶金工业   1373篇
原子能技术   179篇
自动化技术   1619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472篇
  2022年   558篇
  2021年   735篇
  2020年   794篇
  2019年   685篇
  2018年   663篇
  2017年   777篇
  2016年   808篇
  2015年   852篇
  2014年   1127篇
  2013年   1063篇
  2012年   1364篇
  2011年   1415篇
  2010年   972篇
  2009年   1111篇
  2008年   946篇
  2007年   1149篇
  2006年   1072篇
  2005年   941篇
  2004年   794篇
  2003年   799篇
  2002年   661篇
  2001年   591篇
  2000年   587篇
  1999年   370篇
  1998年   339篇
  1997年   285篇
  1996年   243篇
  1995年   213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145篇
  1990年   154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李仲明  李斌  武思蕊  赵梁成 《化工进展》2020,39(5):1835-1843
与传统的涂覆、沉积等加工手段相比,使用3D打印技术可制造复杂立体功能结构的传感器,将3D打印与柔性传感技术结合可以促进未来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基于3D打印技术制造柔性传感器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聚酰亚胺等多种基底材料、纳米金属等多种打印传感材料;按照熔融沉积、黏弹性墨水沉积、粉末烧结熔化、还原光聚合和材料喷射的制造原理分别阐述了多种传感器的材料选择、成型特点,并对制造方法进行总结分析。虽然3D打印制造柔性传感器件存在着缺乏行业标准及多种类打印材料等问题,但经过不断创新与发展,3D打印将成为柔性传感领域极佳的制造手段。  相似文献   
12.
13.
设计了一种开关磁阻直线电机,使用JMAG软件对其进行了仿真和优化。进行了推力公式的推导,研究了导通顺序和初始位置对电机推力的影响,并分析了三种典型情况的磁力线分布。对电机的定子和动子的齿部和轭部高度、宽度及铁耗进行仿真优化,得出了最优参数。将有取向硅钢应用于该电机,研究了推力与轧制角的关系,并与使用普通硅钢的开关磁阻直线电机进行了对比,推力有一定提升。提出在动子齿部开切向槽的方案,结果表明,开切向槽对推力的影响较小,并能显著减小推力波动。  相似文献   
14.
15.
为有效提高功能性茶浓缩反渗透膜的回收效率和抗污性能,探究了3种介孔分子硅材料(MCM-41、SBA-15和MCFs)对浓缩膜面聚酰胺层聚合形成过程的结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0.02%经磺化预处理的MCM-41于间苯二胺水相可接枝酰氯基团,形成的聚酰胺结构层峰谷粗糙跨度仅为220 nm且交联紧致,膜抗拉伸强度增加37.8%;SBA-15和MCFs相膜面峰谷跨度达500~780 nm,横向褶皱和团聚,结构存在孔道塌陷;改性膜在3 h内对茶多酚、茶多糖、茶蛋白即可达到最大浓缩度,减少50%浓缩时间;MCM-41和SBA-15膜长时间运行的浓缩降率仅为2.8%~6.1%,48 h下降率比显示改性膜达标使用时长增加112.5%~137.5%,亲水性和抗污堵能力均大幅提升,可有效满足功能化茶浓缩精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多目标绿色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MGFJSP)的特点,提出从碳排放量、噪声和废弃物这3个指标来综合评定环境污染程度,建立了以最小化最大完成时间和环境污染程度为优化目标的MGFJSP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来求解该模型。算法的具体改进包括:设计了一种三维向量的编码和对应解码方案,在跟随蜂搜索阶段引入一种有效的动态邻域搜索操作来提高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在侦查蜂阶段提出产生新食物源的策略用于增加种群的多样性。最后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算法对比,以验证所建模型和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以硅渣和玻璃粉为原料,采用粉体直接烧结法制备多孔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700~900℃)、烧结时间(15~120min)和升温速率(10~100℃·min^-1)对多孔材料表观密度、气孔率、物相组成、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孔结构均匀性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观密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减小,气孔率的变化趋势与表观密度的相反;多孔材料的主要物相为玻璃相和硅、SiC、SiO2、Ca2Al2SiO7等结晶相,且结晶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抗压强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烧结温度为750℃,升温速率为30℃·min^-1,烧结时间为30 min时,多孔材料的主晶相为硅和Ca2Al2SiO7,抗压强度最大(1.60MPa),表观密度为0.43g·cm^-3,气孔率为80%。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带有方形肋及双倾斜肋片细通道的流动换热及熵产特性,设计了2种带有方形肋及双倾斜肋片的组合细通道(MCDS-L, MCDS-R),然后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其流动特性、传热特性和熵产特性,并将其分析结果同2种方形肋细通道(MCS-L, MCS-R)和一种双倾斜肋片细通道(MCD)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雷诺数范围内,组合通道的摩擦阻力系数基本一致且均高于其他3组通道(MCS-L, MCS-R, MCD) 。此外,组合通道的努塞尔数均高于其他3组通道,而熵产增大数均低于其他3组通道。其中,MCDS-L通道的努塞尔数最大,熵产增大数最低。表明MCDS-L通道的换热效果最佳,能量的综合利用程度最高。研究成果为微细通道热沉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due to their high efficiency, high reliability, and low cost. In addition, these types of cells lead the industry and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market.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Si will still be a critical material for photovoltaic devices in the solar cell industry.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key issues, cell concepts, and the status of recent high-efficiency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相似文献   
20.
Two main formation routes for thaumasite exist below 15 °C. One is the direct route from C–S–H reacting with appropriate carbonate, sulfate, Ca2+ ions and excess water. The other route is the woodfordite route from ettringite reacting with C–S–H, carbonate, Ca2+ ions and excess water, in which thaumasite arises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formation of the solid solution woodfordite. The woodfordite route for thaumasite formation appears to be relatively quicker (although still slow) than the direct route, presumably because with the former the ettringite already has the octahedral [M(OH)6] units that can facilitate the critical change from [Al(OH)6]3− to [Si(OH)6]2− groupings. Both routes are mutually dependent on each other. The presence of magnesium salts can modify the path to thaumasite formation. High pressure might be able to stabilise [Si(OH)6]2− groupings and allow thaumasite to become formed above 15 °C. This possibilit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