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3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445篇
电工技术   113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10篇
化学工业   286篇
金属工艺   43篇
机械仪表   62篇
建筑科学   263篇
矿业工程   176篇
能源动力   82篇
轻工业   284篇
水利工程   129篇
石油天然气   2332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19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4篇
冶金工业   69篇
原子能技术   28篇
自动化技术   1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88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911.
苏北盆地走滑断层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苏北盆地石港、汊涧、吴堡断层体系,平面上主干断层具有线性主位移带、马尾状撇裂和雁列入字型构造的组合特征;剖面上呈现锥形破裂、强制单斜层和破碎主位移带的构造特征;断旁岩石则可见到扭性、压性破裂面等地质现象。这些特征反映石港、汊涧、吴堡断层体系应属离散型右行走滑断层。经应力分析,苏北盆地受伸展作用和右行走滑双重营力的地质作用,而右行扭动是诱导形成走滑断层的主因,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控制。正是这些断层体系所具有的离散型右行走滑特征控制了苏北盆地的油气圈闭形成、圈闭的平面分布、以及油气的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912.
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断层封闭性及其对油气运聚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断层的活动性、泥岩涂抹系数、断层两盘的岩性对置关系、断面压力与泥地比的关系。将这4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参数,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综合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内断层的垂向、侧向封闭性和封闭史。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断层的封闭性在时空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并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当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时,可以连接源岩和圈闭,并且控制着油气在垂向上的运聚层位和运聚时期,如Ⅶ号、Ⅺ号等断层;当断层作为遮挡体时,控制着油气聚集圈闭的形成,如乌南断层;断层活动开启还会引起油气藏的破坏和油气的再分配,如油砂山、南翼山地区的断层。  相似文献   
913.
松南下白垩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总结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成果,阐述了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天然气成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即以湖相暗色泥岩及煤系地层为源岩,储集体类型以水下扇三角洲和三角洲相砂体为主,局部或层间盖层对下白垩统中天然气的聚集形成了有效的封盖。在纵向上,划分出下部、中部、上部3个天然气成藏组合,中、上部成藏组合在成因上依附于下部成藏组合,是下部组合气藏经改造破坏后再次运移的结果。烃源、构造、圈闭和保存条件是下白垩统天然气藏形成及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平面上,下白垩统天然气聚集以断陷为中心,呈相对独立的含气单元,在断陷内,气藏从断陷中心至分隔断陷的凸起带呈气→(油)气→油环带分布;纵向上,天然气富集于3个层位,即中部组合的泉头组下部的农安气层、登娄库组的小城子气层及下部组合中的营城组五家子气层,具有跨越式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14.
隐蔽油气藏资源潜力预测方法探讨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蔽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油气资源评价的可信度,为高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发现过程模型反演法、成藏门限理论正演计算法以及综合预测法。运用这些方法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济阳坳陷还有20.24×108t以上的隐蔽油气藏储量待发现,占剩余可探明储量的75%以上。其中,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待发现隐蔽油气藏分别为7.83×108t和3.53×108t,车镇凹陷和惠民凹陷为3.78×108t和3.52×108t。平面上,隐蔽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储量丰度较高、探明储量较低的成藏体系内;层位上,沙河街组四段及其以上目的层勘探程度虽高仍是隐蔽油气藏储量增加的重点层位;类型上,岩性透镜体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及古潜山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今后勘探的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915.
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塔中4油田C组油气藏今油水界面和古油水界面分别位于-2510m和-2610m,古油水界面呈水平状,近晚期的断裂活动使C组油藏中油向上运移,在C和C储集层聚集, C组油藏油水界面向上抬升了100m.如果塔中4油田C组油藏形成是属于“晚海西期成藏,后期调整破坏”,考虑到三叠纪以来构造变动和圈闭形态的变化,必然使得古油水界面呈现一定的倾斜或形态不规则变化。因而,利用油气水界面变迁厘定成藏期时,根据回剥法反演今油水界面在地质时期古埋深,将古埋深连线呈水平状的时间作为成藏期这一思路是错误的。烃类成藏后由于圈闭形态发生变化,不可能如此巧合,使得早期呈水平状的油水界面再度呈水平状。地质记录中古油水界面基本上呈倾斜状,甚至不规则状。正确的思路是识别出古油水界面,根据古油水界面在何时呈现水平状厘定出成藏期。  相似文献   
916.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成藏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成藏体系 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有效的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塔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成藏体系的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均为分离状,都属于三位成藏体系,但前者的油气来源单-(单源),后者的油气来源多样(多源),故两者分别被称之为塔中早古生代单源三位成藏体系和塔中晚古生代多源三位成藏体系。烃类流体主要来源于塔中北斜坡烃源岩,烃类流体沿不整合面和志留系砂岩层侧向运移,再沿断裂向上运移,分别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成藏体系提供油气。  相似文献   
917.
根据孤南洼陷的沉积、构造和水化学特征,将其水文地质作用划分为3个水文地质旋回:异常压力的中上始新统-下渐新统旋回、压力过渡状态的中上渐新统旋回和正常压力的中新统--第四系旋回。洼陷的水动力场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中油气生成和聚集的主要层段沙三段和沙二段经历了5个水动力演化阶段,现今主要表现为压实流特征。洼陷的水动力场对油气运聚和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沙河街组主力储集层在油气运移期(馆陶组沉积末期)古水动力场的数值模拟,发现该时期压实流促使油气向洼陷边缘的越流泄水区聚集成藏,形成了东部孤东断裂带、西北部孤南断层.上升盘及西南斜坡3个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918.
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是 目前准噶尔盆地勘探的重点目标区,通过对准南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明确了该地区油气具有“近源”“近断裂”分布及晚期成藏等特点,指出该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断裂和储集层,并总结出了“源上一背斜一断裂和相控”及“近源一断背斜一断控”两种油气成藏模式。通过对中段三排构造对比及综合研究,指出了第二、第三排构造带中部成藏组合为今后勘探的有利目标,对指导南缘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9.
柴北缘西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柴北缘西部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的研究,得出控制其成藏的主要因素是烃源岩的存在和分布、输导系统的连通程度、圈闭形成时间与主要排烃期的配置。从更深层次上看,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它通过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圈闭的形成、纵横向的沟通作用及对原生油气藏进行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最终决定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920.
油气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般高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气藏低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油藏,但也有低部位构造圈闭为气藏而高部位构造圈闭为油藏的相反的情况。其原理为油气的差异聚集。国外有许多典型的实例。在松辽盆地红岗长轴 背斜三个次级高点上,大量的试油结果证实.高台 子油层I砂岩组G13小层低部位的红131圈闭为气藏较高部位的红7圈闭为油气藏红16圈闭只含水。油气水的分布出现相反的现象。 在详细分析其构造、储集层特征的基础.上。认为C13小层具备油气差异聚集的基本条件.其油气分布能够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进行很好地解释.是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红岗背斜G13 小层是油气差异聚集原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