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82篇
金属工艺   22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87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48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5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101篇
原子能技术   27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 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静脉注射高剂量阿糖胞苷(Ara-C)后血浆、阿糖尿苷(Ara-U)和细胞内三磷酸阿糖胞苷(Ara-CTP)浓度,对不同Ara-C给药剂量和细胞内外药物浓度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提取7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首剂静脉注射不同剂量Ara-C(分别为0.5、1.0、2.0g/m2)后单个核细胞和血清,采用不同色谱条件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析.结果 细胞内Ara-CTP检测质量浓度在0.28~18.9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检测限为0.28μg/ml;血浆Ara-C和Ara-U的检测限分别为0.0157和1.034μg/ml;27例样本的保存时间超过1.5年,其中11例血浆Ara-C浓度低于检测限(40.7%),36例样本的单个核细胞数<1.5×106/ml,其中15例细胞内Ara-CTP浓度低于检测限(41.7%);血浆Ara-U和细胞内Ara-CTP浓度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高,血浆Ara-C浓度未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高;年龄>40岁患者的细胞内Ara-CTP浓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 RP-HPLC法用于Ara-C血药浓度和细胞内Ara-CTP水平测定简便、稳定、重复性好.在Ara-C0.5~2.0 g/m2剂量范围内,血浆Ara-U和细胞内Ara-CTP浓度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6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个亚型,以进展快,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死亡率高为特征.95%以上APL患者有典型染色体易位t(15;17)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1986年以来,中国首创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治疗APL,使APL的转归大大改观,成为仅用药物可治愈的AML.结合作者经验讨论治疗APL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孤立性胸壁粒细胞肉瘤(GS)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HSCT(allo-HSCT)后3年并发孤立性胸壁GS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胸部CT发现心膈角处肿物,经手术发现肿物原发于胸壁,切除后病理诊断为GS,经化疗以及局部放疗后治愈,目前无复发迹象,仍在定期随访中.结论 化疗联合局部放疗是治疗髓外孤立性GS的较好的方法,对于AML-HSCT的患者,需要注意髓外复发病灶的检测.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检测CD20在成年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96例成年B-ALL患者CD20表达情况,结合其临床特性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96例成年B-ALL患者中,CD20阳性29例(30.20%),CD20阴性67例(69.79%).CD20阳性组与阴性组男女比分别为1.42∶1和1.79∶1(x2=0.27,P>0.05),中位年龄分别为28岁与23岁,肝脾及淋巴结浸润比例分别为44.83%和41.38%、40.30%和35.82%,髓系抗原表达比例分别为51.72%与56.72%,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比例分别为24.14%与28.36%,4周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3.08%与68.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复发率和3年总体生存率上,CD20阳性组分别为54.55%与14.80%,CD20阴性组分别为29.63%与37.3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42,x2=5.31;P值均<0.05).结论 CD20在成年人B-ALL表达与临床特点无相关性,但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对一例Ph阴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伴Y染色体缺失的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以检测其是否存在隐蔽的bcr-abl基因重排,排除bcr-abl融合基因假阴性可能,验证其Y染色体缺失的异常核型.方法 采用位点特异性探针GLPbcr-abl(绿/红)额外信号(ES)探针检测bcr-abl基因重排;采用着丝粒探针CSP 18/CSP X/CSP Y(蓝/绿/红)检测Y染色体缺失.结果 GLP bcr-abl ES探针计数200个间期细胞,100%为两红、两绿信号,Ph染色体为阴性;着丝粒CSP 18/CSPX/CSP Y探针计数200个间期细胞,67%细胞为两蓝一绿信号,色信号丢失,存在Y染色体缺失.结合其病情特点,Y染色体缺失为后天获得性.该例Ph阴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伴Y染色体缺失的不典型CML患者预后差.结论 Ph阴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伴Y染色体缺失的不典型CML患者病情进展凶险,预后差;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异常特异、可靠,有助于对不典型CML患者确诊,关于不典型CML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本质有待进一步病例积累及研究揭示.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98例初发APL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ATRA+DA双诱导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ATRA每天25 mg/m2,ATO每天0.15 mg/kg(ATRA后第10天开始)联合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CR后接受ATO和ATRA联合巩固治疗.比较两组CR率、PML-RAR α融合基因转阴时间及5年无病生存率.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CR率分别为89.5%(43/48)和90.0%(45/50),获得CR时间分别为(30.0±5.1)d和(28.1±4.4)d,两组CR率(x2=-0.068,P=0.946)及获得CR时间(t=1.757,P=0.083)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获得CR的患者中,3例分别在CR后第276、385和394天复发.所有患者发病时PML-RAR α融合基因均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CR时分别有25.0%(5/20)和29.4%(5/17)转阴,巩固后分别有92.5%(37/40)和97.6%(41/42)转阴.对照组和治疗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3±5.9)%和(87.6±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2,P=0.630).结论 ATO联合ATRA能有效治疗初发APL患者,可以作为常规化疗方案外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白血病肿瘤疫苗(简称瘤苗)主动免疫治疗及联合吲哚2,3双加氧酶(IDO)的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T),在白血病荷瘤小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FBL-3细胞皮下注射建立荷瘤白血病小鼠模型;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PBS对照组、环磷酰胺(CTX)化疗组、单用瘤苗治疗组和瘤苗联合1-MT治疗组;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况、肿瘤缓解率、肿瘤大小、转移情况及生存期.结果 PBS对照组小鼠活动迟缓,体质量(含瘤结节质量)比其余各组均高;单用瘤苗组和瘤苗联合1-MT组小鼠活动、进食正常,体质量与正常小鼠筹异不大;化疗组体质量明显减轻,出现脱毛、弓背、活动减少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71,P=000);单用瘤苗组和瘤苗联合1-MT组治疗相关死亡率明显低于化疗组(0,0,40%).瘤苗联合1-MT组完全缓解率与单用瘤苗组(61.1%、7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P>0.05),但瘤苗联合1-MT组的复发率低于单用瘤苗组(0,36.36%);复发小鼠再应用1-MT,能明显抑制瘤结节的生长.单用瘤苗组和瘤苗联合1-MT组小鼠中位存活期明显高于化疗组和PBS对照组(χ2=52.13,P<0.01).各组小鼠整体瘤结节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966,P=0.000).结论 白血病瘤苗在动物实验具有肯定的疗效,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且副作用小.免疫治疗联合1-MT对白血病进行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肿瘤的复发率;而免疫治疗有效后复发时应用1-MT,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68.
目的 了解成年人伴CD2表达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2 B-ALL)的免疫表型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多种单克降抗体检测18例成年人CD+2B-ALL及68例CD-2 B-ALL患者的免疫表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D+2 B-ALL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CD-2 B-ALL,18例成年人CD+2 B-ALL的大部分表面标志物与CD-2 B-ALL相似,其中CD10表达水平[(73.78±26.67)%]高于CD-2 B-ALL[(52.84±3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CD33表达水平[(15.46±27.41)%]则低于CD-2 B-ALL[(31.15±2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所有B-ALL患者都高表达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13/18)和80.9%(5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CD+2 B-ALL的CD20阳性率明显低于CD-2 B-A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P<0.05).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或CD33)表达率为44.4%(8/18),明显低于CD-2 B-ALL的72.1%(4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结论 成年人CD+2 B-ALL与CD-2 B-ALL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主要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转化,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CD33)及CD20表达明显低于CD2 B-ALL,提示成年人CD+2 B-ALL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9.
抗凋亡基因髓样细胞白血病—1( MCL-1)属bcl-2基因家族中成员之一,其表达产物MCL-1蛋白在细胞凋亡调节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MCL-1基因及MCL-1蛋白的特点、MCL-1蛋白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MCL-1基因、蛋白与其他凋亡调节因子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70岁且CD20阳性的初治或既往仅用苯丁酸氮芥治疗的CLL患者,应用FCR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氟达拉滨25 mg/m2,第2天至第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 mg/m2,第2天至第4天,静脉滴注。28d为1个疗程,治疗4~6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共入组1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12%(16/17),完全缓解率为35.29%(6/17)。Ⅲ-Ⅳ级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结论FCR方案治疗CLL疗效确切,患者耐受良好,可以作为初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