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82篇
  免费   5220篇
  国内免费   1584篇
电工技术   2091篇
综合类   3465篇
化学工业   29344篇
金属工艺   1509篇
机械仪表   986篇
建筑科学   2293篇
矿业工程   1284篇
能源动力   1709篇
轻工业   18951篇
水利工程   324篇
石油天然气   4285篇
武器工业   82篇
无线电   5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25篇
冶金工业   2315篇
原子能技术   491篇
自动化技术   515篇
  2024年   233篇
  2023年   776篇
  2022年   1478篇
  2021年   2248篇
  2020年   1884篇
  2019年   1865篇
  2018年   1625篇
  2017年   2070篇
  2016年   2174篇
  2015年   2214篇
  2014年   3638篇
  2013年   4120篇
  2012年   4999篇
  2011年   5124篇
  2010年   3739篇
  2009年   3738篇
  2008年   3200篇
  2007年   4070篇
  2006年   3739篇
  2005年   3148篇
  2004年   2697篇
  2003年   2317篇
  2002年   2046篇
  2001年   1761篇
  2000年   1624篇
  1999年   1346篇
  1998年   1098篇
  1997年   846篇
  1996年   710篇
  1995年   588篇
  1994年   505篇
  1993年   419篇
  1992年   316篇
  1991年   249篇
  1990年   190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97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Malic acid derived from fossil resources is currently applied in the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ies with a medium global production capacity. Howeve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fossil-based to a bio-based economy, biotechnologically produced l -malic acid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chemical with many new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biopolymers. In this review, currently used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 routes to dl -malic acid are outlined and insights into possible bio-based alternatives for microbial l -malic acid production are provided. Besides ecological reasons, the possibility to produce enantiopure l -malic acid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 is the biggest advantage over chemical synthesis. State-of-the-art and open challenges concerning production host engineering, substrate choice and downstream processing are addressed. With regard to production hosts, a literature overview is given covering the leading natural production strains of Aspergillus, Ustilago and Aureobasidium, as well as Escherichia coli as the most important engineered recombinant host. Th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substrates as an alternative to glucose is emphasized in particular as a key aspect for a competitive bio-based production. Out of the alternative substrates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 the industrial side-streams crude glycerol and molasses seem to be most promising for large-scale l -malic acid production. © 2019 The Authors.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on behalf of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62.
分析了冶炼烟气制酸工艺的特点,介绍了由PROFIBUS-DP现场总线构建的冶炼厂烟气制酸监控系统,详细介绍了其硬件配置及相应的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63.
摘 要:主要介绍Sasol Agri公司硫酸四系统的技术改造,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更换转化器、热换热器及主省煤器,生产能力由1600t/d提高到1750 t/d,且鼓风机出口压力很低。第二步更换干燥塔、二吸塔及冷换热器,连续生产能力在1950 t/d以上。使用不锈钢材质及克瓦纳·凯密迪公司专有的换热器,使装置的改造相当成功,维护及操作费用较低,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4.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气藏的储集层条件起好,不论直井还是水平井均可获高产工业气流,投产前的解堵酸化均可实现大幅度增产。在分析介绍该地区气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并对多功能深部酸化技术方案和稠化酸加砂压裂技术方案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65.
湘中海相浅层湘冷1井酸压工艺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冷1井具有气层埋藏浅(400m-500m)、纵向上裂隙发育的特点,属低孔、低渗的含泥质灰岩致密储层。大量室内实验和研究采用“前置液酸压+闭合酸化”工艺技术,并优选了相应降阻酸和闭合酸配方。通过酸压实现了该井工业油气流的突破,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为新区海相浅层气的开发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改造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66.
结合芳烃联合装置的发展形势,通过对国内某4套典型芳烃联合装置运行能耗的构成进行分析,确定该类装置的主要能耗在于燃料、电和蒸汽的消耗。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芳烃联合装置节能降耗方法,利用实际经验和调研结果,从采用新型吸附剂、采用单台吸附塔新工艺、采用轻质解吸剂替代对二乙苯(PDEB)、优化吸附塔运行参数、加热炉节能优化和选用高效节能设备等角度探讨芳烃联合装置的节能降耗方法。芳烃联合装置节能降耗应该由设计单位和生产单位紧密结合,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生产过程面临的问题,充分优化工艺路线、方案和设备设计,尽可能降低装置的能耗。同样,装置运行过程中,生产部门应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日常操作,从而进一步降低装置的操作能耗。  相似文献   
67.
硫酸厂主鼓风机的主要设计准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现代硫酸厂主鼓风机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通过实例讨论操作费用与投资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对装置竞争力的影响。建议在硫酸厂严酷的操作条件下改进风机特性,提高耐磨性并采用维修友好的设计。  相似文献   
68.
甲磺酸铜催化合成草酸二异戊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制备了甲磺酸铜催化剂,对其结构进行了IR和热重分析,并用于催化草酸和异戊醇的酯化反应。结果表明,甲磺酸铜具有催化活性高、稳定,易分离,重复使用性能优良,对环境友好的特点。最佳酯化工艺条件为:n(异戊醇):n(草酸)=2.8:1,w(甲磺酸铜)=0.3%,以过量的异戊醇为带水剂,回流反应2.0 h,酯化率可达到96.8%。  相似文献   
69.
Ni-La/AC甲醇气相羰基化催化剂失活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等容浸渍法制备了Ni-La/AC双金属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装置中,于260℃、1.5 MPa、CO/CH3OH/CH3I摩尔比20/19/17、.5 g-cath.mol-1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并通过BET、XRD、TPR和ICP等技术手段对甲醇气相羰基化反应失活前后Ni-La/AC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失活行为。结果表明:La组分的引入促进了Ni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提高了反应的初活性。但是在长时间运转条件下,羰基化活性中心Ni晶粒发生聚集,成为积碳的活性中心,堵塞了部分催化剂微孔,使得催化剂比表面积减小导致催化剂失活。失活催化剂再生后,比表面积有所回升,但Ni晶粒明显增大,反应过程中失活速率加快。此外,活性金属镍的流失以及Ni、La在催化剂上分布的变化也是催化剂失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0.
介绍了循环伏安法的产生背景、原理。应用该技术可以快速、方便地对润滑油中抗氧剂、总酸(碱)值进行测定,并且可以对不同厂家润滑油的抗氧剂包进行区别。该技术还可以有效地评价润滑油的使用寿命和设备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