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61篇
  免费   5498篇
  国内免费   1341篇
电工技术   3711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3314篇
化学工业   9820篇
金属工艺   434篇
机械仪表   921篇
建筑科学   3311篇
矿业工程   15968篇
能源动力   3975篇
轻工业   876篇
水利工程   614篇
石油天然气   1418篇
武器工业   55篇
无线电   10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07篇
冶金工业   3201篇
原子能技术   52篇
自动化技术   2869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317篇
  2022年   1049篇
  2021年   1531篇
  2020年   1666篇
  2019年   967篇
  2018年   1044篇
  2017年   1034篇
  2016年   1494篇
  2015年   1722篇
  2014年   3465篇
  2013年   3006篇
  2012年   4773篇
  2011年   4142篇
  2010年   3026篇
  2009年   2974篇
  2008年   2647篇
  2007年   2924篇
  2006年   2392篇
  2005年   2085篇
  2004年   1644篇
  2003年   1514篇
  2002年   1177篇
  2001年   1137篇
  2000年   943篇
  1999年   713篇
  1998年   510篇
  1997年   465篇
  1996年   382篇
  1995年   330篇
  1994年   238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88篇
  1984年   231篇
  1983年   173篇
  1982年   15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联万基水泥有限公司4500t/d熟料生产线采用SCLW4-12×13.4第四代篦冷机,煤磨热风取风口和余热发电AQC热风取风口在篦冷机同一对称位置,煤磨与余热发电系统存在争风现象,开停煤磨对余热发电系统影响较大。通过从废气管道处开孔,加装管道和电动阀,与热风管道汇合通往煤磨沉降室,调整相应阀门开度,可以控制入煤磨烟气温度,这样不但提高了余热发电量,而且提高了煤磨产量,同时也降低了窑头排风机的负荷,降低了熟料生产电耗。  相似文献   
22.
新汶矿业集团经过探索和实践,研究运用了差异互补式全掩护支护技术、掩护支架自牵引联动装置工艺、矿车运输、滑移运输多用轨道、自动找正装车平台、液控调整装置等新技术、新工艺,做到了液压支架综合流程快速回撤,实现了高效化、连贯化安全回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3.
李耀宗 《现代矿业》2020,36(11):182-184
针对煤矿发生事故后传统救援监控系统无法实时对井下人员进行动态定位,导致矿井救援盲目性大、救援效率差、救援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救援效率,通过技术研究,设计了一套以通信基站为核心的智能化救援监控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通过在担水沟煤矿井下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智能化救援监控系统对人员定位精准度达95%,实现人员动态位置三维成像,救援效率提高至80%以上,有效缩短了煤矿事故救援时间,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24.
针对MG170/410-WD滚筒式采煤机在大倾角、仰角、“三软”煤层使用中遗漏在机道中的浮煤多、装煤效率低等问题,通过添加螺旋板数量对采煤机滚筒进行改造。改造后,在滚筒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抛煤效率,缩短了工作面割煤和工作面空顶时间,提高了装煤效率,从源头上降低了顶板管理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5.
王建 《陕西煤炭》2020,39(2):109-113
为有效预测矿井内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程度,对其影响因素做了分析与探讨,分别构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及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模型,并且通过实例对两种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分别利用单项以及综合指标、BP神经网络以及PSO-SVM模型、GA-SVM模型,对寺河煤矿二号井的突出区域进行预测比较。结果表明,PSO-SVM的预测模型不仅可以在小样本数据中预测出煤与瓦斯突出程度的大小,而且综合预测结果更加精确,其在解决矿井内煤与瓦斯突出的小样本数据中显示出更加强大、通用的性能。  相似文献   
26.
放顶煤开采期间,上覆岩层受到矿压的影响,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工作面采空区遗煤和围岩涌出的大量瓦斯飘浮在上方裂隙带区域,造成瓦斯聚集并向外涌出,形成了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将该区域瓦斯抽出来;以往治理采空区瓦斯主要采用顶板裂隙高位钻场、顶板高抽巷等措施,但是这2种方法施工成本较高,且施工周期长,对生产接替影响较大。煤层顶板裂隙高位定向长钻孔安全高效抽采采用大功率钻机+定向钻进技术,在裂隙带施工控制整个回采范围的长钻孔,减少采空区和邻近层瓦斯向工作面空间的流动,真正实现了“以孔代巷”,既节省了成本,又缩短了工期,还提高了采空区瓦斯抽采的连续性、稳定性,减少了采空区瓦斯向外涌出,提升了瓦斯抽采效果,促进了煤矿安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7.
为了揭示吐哈盆地克尔碱凹陷不同矿区煤质形成条件,探讨该区煤质与成煤环境的关系,基于对主采煤层样品工业分析、有害组分及灰成分指标等数据分析,在对克尔碱凹陷地层分布、含煤岩系特征等基本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煤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系统总结凹陷内各矿区煤层赋存特征、煤质特征,探讨区内煤岩煤质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自西向东划分6个主要矿区,区内煤层主要发育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地层之中。研究区煤质呈低灰、低硫、高挥发分特征,煤灰成分以SiO2、Al2O3为主。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主要煤层形成于湖泊-河流三角洲淡水沉积环境,具陆相成煤特征,成煤环境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28.
以河津腾晖煤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智能化工作面开采及安全生产的需要,设计了智能化降尘系统,对该系统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尘点优化布置方案。该智能化降尘系统能较好地适应智能化开采技术的要求,实现了与综采智能控制系统的联动控制,降尘效果理想,为智能化开采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physico-mathematical model and technique for estimation of chemical bond stability depending on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an external point charge. A hypothesis for a possible physico-chemical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additional harmful gases in the rock destruction by blasting was propo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hypothesis is the method of theretical evaluation of bond energy depending on the distance to a point charge, the third Coulomb centre. The quantum-mechanic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electronic terms of molecules makes it possible to solv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of molecules under the action of various physical fields on the system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model was approved for some diatomic molecules.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calculated data did not exceed 14%, which proves accuracy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The model can be used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into the causes of gas-dynamic phenomena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 in studies of the degree of 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d components of coal under physical influences, and in the theoretical design of new compounds and structures in the field of nanomaterial 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相似文献   
30.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储量规模相当可观,但煤储层又具有低孔、低渗的不足,照搬国外或常规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程序和方法已被证实是走不通的。应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煤阶的开采程序,进行孔隙特征研究。煤孔隙特征、连通性和吸附能力对煤层气开采影响尤为重要,为研究煤孔隙结构特征随煤变质程度的变化关系及其吸附能力的响应特点,采取不同地区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压汞测试和等温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煤孔隙度和平均孔径均随变质程度增加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煤中孔隙连通性随煤变质程度增加逐渐变差;随煤变质程度增加,其最大吸附能力也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