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93篇
  免费   9049篇
  国内免费   5444篇
电工技术   5864篇
综合类   7735篇
化学工业   12803篇
金属工艺   10759篇
机械仪表   6410篇
建筑科学   9077篇
矿业工程   2226篇
能源动力   5099篇
轻工业   4819篇
水利工程   1959篇
石油天然气   4122篇
武器工业   906篇
无线电   798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225篇
冶金工业   5546篇
原子能技术   1444篇
自动化技术   6606篇
  2024年   276篇
  2023年   1265篇
  2022年   2344篇
  2021年   2881篇
  2020年   3121篇
  2019年   2564篇
  2018年   2404篇
  2017年   3145篇
  2016年   3467篇
  2015年   3631篇
  2014年   5455篇
  2013年   5654篇
  2012年   6626篇
  2011年   7150篇
  2010年   5068篇
  2009年   5275篇
  2008年   4836篇
  2007年   6095篇
  2006年   5567篇
  2005年   4626篇
  2004年   4068篇
  2003年   3414篇
  2002年   2873篇
  2001年   2546篇
  2000年   2144篇
  1999年   1746篇
  1998年   1430篇
  1997年   1286篇
  1996年   1129篇
  1995年   847篇
  1994年   731篇
  1993年   534篇
  1992年   496篇
  1991年   419篇
  1990年   337篇
  1989年   240篇
  1988年   192篇
  1987年   109篇
  1986年   97篇
  1985年   103篇
  1984年   100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71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40篇
  1979年   19篇
  1977年   10篇
  1973年   4篇
  1959年   15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01.
Polyvinylalcohol (PVA) polymer gel is a temperature sensitive polymeric gel, with a critical transition temperature (with H2O) of 310 K. At higher than 310 K, this temperature sensitive polymer gel shrinks because of discharging water, whereas at lower temperatures, the gel swelled because of absorbing water. The reversibility of the gel's volume change was confirmed by temperature swing.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an organic compound onto the PVA polymer gel in water was test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The amount of adsorbed organic compound increased remarkably at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about 310 K. Then,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organic compound in PVA polymer gel could be reversibly adsorbed and desorbed by a temperature change between 293 and 323 K. The mechanism of adsorption of the organic compound onto the PVA polymer gel could be explained by hydration and dehydration of polymer gel.  相似文献   
102.
气田集输工艺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春瑶  刘颖 《天然气与石油》2006,24(5):25-27,31
近几年我国加快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开发了几个大型气田,在与外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开发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及设计理念,集气管道从传统的气液分输工艺发展到气液混输工艺。介绍了气田集输采用的新工艺,分析、总结了各种集输工艺的适用场所。  相似文献   
103.
运用有限元法对不同介质流速下在线焊接时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内部介质流动对焊接温度场的影响通过确定介质与管壁的换热系数来考虑;根据温度计算结果,获得管道的剩余强度因子,进而判定管壁是否烧穿。研究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焊缝位置处外壁上的峰值温度无明显变化,而内壁上的峰值温度随之下降;在线焊接管道的剩余强度因子及所能承受的极限压力呈上升趋势,且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明显,故应充分利用该流速变化范围的特点以确定最佳施工条件。  相似文献   
104.
煤层气利用新方案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蒋孝兵  谢海英 《天然气工业》2006,26(10):144-146
在介绍煤层气的常规利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利用煤层气的新方案:一是采用变压吸附技术,纯化瓦斯气,将低浓度瓦斯气浓缩为高浓度瓦斯气,加压后成为CNG,用作CNG气源或较远距离城市的天然气气源;二是在第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将高浓度瓦斯气全部采用深冷法加以液化,生产LNG,并将LNG运送至更远距离用作LNG加气站、CNG加气站气源。最后还以松藻煤电公司为例,作了新方案的工程预算  相似文献   
105.
天然气吸附储存脱附过程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热动力学计算,认识了脱附过程当中储罐内温度剖面分布的典型特征:储罐轴心处的温度下降幅度最大。分析了脱附过程当中储罐壁的热交换、吸附剂的导热系数以及储罐内的初始压力对储罐内的温度剖面的影响。结论是加强储罐外壁的热交换、增大吸附剂的导热系数皆能改善吸附储罐内的温度剖面。  相似文献   
106.
高温酸化助排剂HC2-1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满足高温油藏和深井酸化作业残酸返排的需要,通过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复配研究,得到了高温酸化助排剂HC2—1。其性能评价结果表明,HC2—1具有使用浓度低、表面活性高的特点,在20%的HCI溶液中,当其浓度为50mg/L时,表面张力为20.7mN/m;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在180℃下恒温48h,HC2—1仍保持较高的表面活性;具有良好的耐盐能力,加有HC2—1的20%HCl溶液和CaCO3反应至HCl完全消耗,整个反应过程体系无新相生成且表面张力基本不变;可增大酸液体系的润湿角,进一步降低毛细管阻力,使酸液返排率由46%提高到97%,在促进酸液返排的同时与原油不发生乳化反应。  相似文献   
107.
低温低渗透砂岩油藏窜流大孔道深部封堵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用堵剂为高强度的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SAMG-1,由<6%淀粉、4.5%-5.5%丙烯酰胺、0.003%-0.006%交联剂组成,35℃成胶时间受淀粉和交联剂用量控制,为18-20小时以上,成胶前黏度-100 mPa.s。该堵剂具有长期稳定性,在储层岩心中注入深度15 cm的堵剂,在35℃候凝48小时后及老化90天后,封堵强度分别为0.61和0.59 MPa/cm,封堵率分别为98.6%和98.1%。该堵剂优先进入高渗层,注入0.5 PV并成胶后,2组双填砂管组成的模型低、高渗管渗透率保留率分别为68.4%、0.7%和69.4%、0.0%。吉林扶余油田西一区+15-8.2区块有水井6口,油井13口,含水率达91.5%,注入水最快在5天内到达油井。报道了该区块整体深部调剖封堵窜流通道的情况,详细叙述了+15-9.2井施工中通过注入压力和井底回压控制注入流量,使堵剂陆续进入原生和次生孔道的工艺作业,该井设计注入堵剂92 m3。6口水井整体调剖后,油井产液量差别减小,产油量增加,有效期已超过了9个月,共增油843 t,含水平均下降3.87%。图7表1参8。  相似文献   
108.
吐哈油田部分区块地层压力系数小于0.9,常规水基压井液对储层伤害大,若使用油基压井液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实验优选出了一种低密度水基微泡沫压井液。该压井液具有密度低、泡沫强度高、稳定性好、携砂能力强等优点。现场应用表明,低密度微泡沫压井液稳定时间大于48 h,密度在0.70~0.99 g/cm3之间可调,抗油污染能力强,抗油大于8%,抗温在100℃以上,岩心污染后渗透率恢复值大于80%;并且施工方便,成本低,具有储层保护能力,使用微泡沫压井液的井表皮系数在0.20~2.34之间。  相似文献   
109.
三峡三期工程主坝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峡右岸三期工程施工中,为了有效控制坝体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升,采取了高温季节使用预冷混凝土浇筑、控制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及浇筑温度、对混凝土内部人工通水进行初冷、中冷和后冷等措施。三峡三期工程大坝混凝土内部温度没有出现超标现象,混凝土温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0.
In this paper, the average stress method for the fatigue limit evaluation of stress raising geometrical features is revised and extended. In particular, an analytical close‐form approach was used and the linear elastic stress equations were modifi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nominal stress on the local stress distribution. Hence, the average tangential stress was correctly evaluated over a distance of 2a0, where a0 was El Haddad's short crack constant, for long and small notches as well as for crack‐like notches. When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a wide range of geometrical features subjected to mode I fatigue loading, the classical shape of the curves of the Kitagawa–Takahashi diagram was obtained for changes in crack‐like notch size. Similarly, notch sensitivity was estimated by reducing the notch tip radius.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predicting fatigue limits was then checked by using experimental data taken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generated on testing specimens weakened by rounded and sharp notches as well as by small artificial de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