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3篇
电工技术   25篇
综合类   44篇
化学工业   74篇
金属工艺   24篇
机械仪表   29篇
建筑科学   14篇
矿业工程   22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80篇
一般工业技术   94篇
冶金工业   24篇
原子能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1.
《Planning》2016,(18)
为了研制可用于一氧化氮(NO)比率型测定的时间分辨荧光探针,基于铽(III)配合物-罗丹明衍生物间的荧光共振能量传递(FRET)原理,设计、合成了1种对NO具有特异性识别的新型比率型时间分辨荧光分子探针TR-NO。在330nm光的激发下,该探针只发出铽(III)配合物的特征长寿命荧光,但当其与NO反应后,识别基团离去,导致从铽(III)配合物到罗丹明基团发生FRET过程,表现为铽(III)配合物在540nm处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而罗丹明在580nm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反应前、后罗丹明与铽(III)配合物荧光强度的比值IRh/ITb增加了27.8倍,基于此建立了以TR-NO为探针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NO比率型时间分辨荧光测定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2.
制备了蓝光染料BCzVB和红光染料Btp2Ir(acac)共掺杂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保持蓝光染料掺杂浓度为6%而将红光染料掺杂浓度从6%,3%,1%减小到0.2%,器件色坐标从(0.60,0.35)调整至(0.55,0.34),(0.45,0.30)和(0.34,0.27),实现了白光发射.并且,器件在驱动电流4~200 mA/cm2变化范围内,发光色坐标稳定,几乎不随驱动电流密度的增大而漂移.对器件发光光谱和亮度-电流密度曲线等分析表明:器件色度的稳定性是由CBP基质向Btp2Ir(acac)掺杂剂完全的能量传递、蓝光染料BCzVB向红光染料Btp2Ir(acac)不完全的能量传递等内在物理过程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3.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YLiF4:Er^3+,Tm^3+.Yb^3+,其中Er^3+、Yb^3-和Tm^3+的摩尔分数分别为2%、1.5%和2%。在这种共掺杂体系中,在980nm光的激发下,材料的上转换发光为白光,发光峰不仅分别位于665nm(651nm)、552nm(543)、484nm和450nm处,并在648nm处还观察到了一个发光峰,其中最强的发射为红光。蓝光主要来源于Tm^3+的激发态^1G4到基态^3H6的跃迁,绿光来源于Er^3+的^4S3/2和^2H11/2到基态^4I15/2的跃迁,红光既来源于Tm^3+的^1G4→^3F4的跃迁,也来源于Er^3+的^4F9/2→I15/2的跃迁。不同发射对应的激发光谱略有不同,当用不同波长光激发时,得到的发光不同,由此证明了Tm^3+和Er^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并且这种能量传递增强了红光的发射,降低了绿光的发射。  相似文献   
114.
针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复杂性,提出一种将各传感器信号按能量意义进行集结的思想,进而将所集结的能量包作为系统的状态变量实施自动控制;给出了能量包和传感器信号间的函数构造实例;控制策略采用以稳态测量值所形成的能量包进行递推,以消除系统时滞因素的影响。应用实例表明,这一方法计算简单、物理意义清晰,控制效果十分出色。  相似文献   
115.
研究生物医学体内植入器件能量供应优化方法,为了优化体导电系统效能,利用皮肤电特性高效地向体内植入器件提高能量。提出体导电能量传递系统体外采用圆形柱体阵列电极,将皮肤电极单元等效为多导体系统,建立了流经各电极的电流与电压的导纳矩阵关系,并用欧姆定律与电磁场原理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皮肤电极单元的集总参数。通过比较集总参数,得到圆形柱体阵列电极较圆形柱体电极具有更优的阻抗分配,能够提高体导电电流传递效率。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了圆形柱体阵列电极皮肤单元的电流传递,证明效率能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16.
银纳米团簇(Ag-NCs)是由几个银原子及银离子组成的寡聚体,其具有离散的能级结构和与尺寸相依赖的可调发光,量子产率可接近商业荧光粉。Ag-NCs的优异发光特性使其成为稀土离子的理想敏化剂,可以实现面向多种应用的发光增强和可调发光。玻璃具有良好的透明性、以及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是分散和稳定Ag-NCs的理想基质之一。从Ag-NCs掺杂玻璃的制备与调控、Ag-NCs的发光特性及其对稀土离子的敏化、以及以Ag-NCs与稀土离子共掺杂发光玻璃在白光LED、可调发光、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为例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7.
为了开发新型的深红光或红外发光材料, 通过高温固相法在空气中合成了锰掺杂Ca14Zn6Al10O35:Mn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反射光谱、荧光光谱、荧光衰减寿命系统研究了该材料的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 样品中同时存在着Mn4+和Mn5+的荧光发射, 前者在深红波段, 后者在近红外波段。当12.5%的Al离子被Mn离子替代时, Mn5+离子的发射达到最强。Mn5+离子发射是窄带发射, 峰值在1157 nm处, 对应1E→3A2跃迁, 荧光寿命为87.46 ms。Mn5+离子的红外发射的温度敏感性在368 K时达到最大值0.0024 K-1。此外还观察到了由Mn4+向Mn5+能量传递现象。能量传递拓展了Mn5+离子发射的激发波长范围, 使得商用蓝光芯片能激发Mn5+的近红外光发射。这种荧光粉能被650 nm的光激发, 而在1157 nm处发射, 对生物的实时检测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该荧光粉是一种具有多方面应用潜力的红外材料。  相似文献   
118.
液体媒质超声波电机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该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液体媒质的非接触型超声波电机,其转子浸于液体之中,不与定子直接接触,有效地克服了接触型超声波电机的易磨损、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等缺点,是超声波电机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结合液体媒质超声波电机的基本结构及运行机理,文中阐述了电机运行过程中将超声振动所产生的能量通过液体传递给转子,从而驱动转子旋转这一能量传递的基本过程,揭示了液体中的雷诺剪切应力是电机声流场的驱动力。然后,用实验测定了电机转速与驱动频率、驱动电压、液体粘性、液位高度和转子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电机的运行机理以及驱动控制系统、液体环境和转子半径等因素对电机转速的影响,对液体媒质超声波电机的运行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19.
合成了邻香草醛缩环己二胺类希夫碱(1)及其锌配合物(2),通过红外和元素分析测试手段来确定它们的结构.配合物(2)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表明,在紫外激发下,有效的能量从配体转移到金属离子.电化学带隙与紫外-可见光谱吸收边估计的带隙基本一致.结果分析表明,在365nm波长的紫外激发下,化合物(2)能产生强烈的蓝光发射,最高发光波峰在460nm处,谱线带宽72.2nm.化合物(2)明亮的光致蓝光发射有望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中.  相似文献   
120.
阐述了光致发光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分析了影响发光强度的主要因素,重点综述了光致发光稀土-高分子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光致发光稀土-高分子配合物的几种主要制备方法.光致发光稀土-高分子配合物既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又具有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是一类新型荧光材料.制备键合型稀土-高分子且同时引入小分子配体是获得高性能光致发光稀土-高分子配合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