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58篇
  免费   1824篇
  国内免费   1190篇
电工技术   271篇
综合类   1197篇
化学工业   10608篇
金属工艺   4374篇
机械仪表   361篇
建筑科学   724篇
矿业工程   523篇
能源动力   1596篇
轻工业   2736篇
水利工程   137篇
石油天然气   1381篇
武器工业   96篇
无线电   57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59篇
冶金工业   1189篇
原子能技术   252篇
自动化技术   91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541篇
  2022年   644篇
  2021年   841篇
  2020年   844篇
  2019年   831篇
  2018年   751篇
  2017年   827篇
  2016年   740篇
  2015年   722篇
  2014年   1157篇
  2013年   1367篇
  2012年   1409篇
  2011年   1771篇
  2010年   1303篇
  2009年   1560篇
  2008年   1347篇
  2007年   1627篇
  2006年   1470篇
  2005年   1244篇
  2004年   1064篇
  2003年   946篇
  2002年   806篇
  2001年   738篇
  2000年   651篇
  1999年   439篇
  1998年   417篇
  1997年   334篇
  1996年   349篇
  1995年   233篇
  1994年   230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83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7篇
  1975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金光  李玉海  张罡 《材料保护》2005,38(11):59-60
钛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硬度大、耐蚀性好、电绝缘性好,可用于耐磨、耐蚀零件的处理.介绍了钛合金微弧氧化技术现状,采用引进设备,通过控制电压、电流密度、电解液浓度等参数在Ti6Al4V表面生成了膜层;测试了膜层的厚度、粗糙度、显微硬度及绝缘电阻值;采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并结合能谱仪研究了膜层的结构、形貌及元素;分析了膜层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膜层厚度为22 μm,粗糙度Ra为2.0 μm,显微硬度为HV 2 200,绝缘电阻值为5 MΩ,包含非晶相和晶相-钛组织,是由膜层基体和大量的直径只有几微米的孔洞组成,主要包含O,Si,Ti和Al元素.  相似文献   
992.
铸铁热浸渗铝及其抗高温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热浸温度、时间及硅含量对HT200热浸渗铝的影响, 用称重法分析了未镀、浸镀和浸镀加扩散退火处理铸铁的高温抗氧化能力, 用金相显微镜和XRD分析了渗层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镀层厚度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大,本试验中浸镀温度740~810 ℃,浸镀时间5~10 min较佳.硅抑制渗层的生长,当镀液硅含量为2%,6%和9%时,镀层厚度分别为384,200 μm和121 μm.渗层结构由外镀层和中间扩散层(以Fe3Al为主)组成,经扩散退火后,渗层主要为Fe2Al5相.浸铝和浸铝且扩散退火处理后的铸铁抗氧化能力提高2~8倍, 耐蚀性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93.
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对不同的产品表面粗糙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利用表面处理技术对产品进行表面处理时,其对产品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采用微弧氧化技术,以LY12铝合金为试验样品,通过改变不同的微弧氧化功率,制备相应的铝合金陶瓷膜,分别对陶瓷膜进行SEM分析及表面粗糙度测量,得出铝合金陶瓷膜表面粗糙度随微弧氧化功率的变化曲线,研究了氧化功率对铝合金陶瓷膜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弧氧化功率对铝合金陶瓷膜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微弧氧化功率的提高,陶瓷膜粗糙度随之增大.并从机理方面进一步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4.
马海涛  郭贵芬  赵杰  王来 《材料保护》2005,38(6):11-13,20
为研究微量KCl蒸气对纯Cr材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利用热重法对其在750~850 ℃含有微量KCl蒸气的氧气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提高和KCl蒸气浓度的增大,Cr的腐蚀明显加剧,并形成了疏松的、与基体结合差的氧化膜.此外,在850 ℃时,动力学曲线出现了减重现象.热力学分析表明,Cr的加速腐蚀是由挥发性铬的氯化物的生成及挥发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5.
催化氧化净化黄磷尾气中的磷和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黄磷尾气生产甲酸、乙酸以及甲醇等高附加值产品,净化预处理成为制药其应用的瓶颈问题。研究了用普通活性炭和自制催化剂KU2催化氧化净化黄磷尾气的方法;讨论了固定床系统中常压下、温度20~140℃,催化剂上磷和硫化氢的吸附特征。KU2和活性炭都能通过催化氧化过程有效脱除黄磷尾气中的P4,PH3和H2S杂质,随着反应温度和氧含量增加可显著提高净化效果,在最优条件下,经催化氧化净化后的总磷含量<5mg/m3,硫化氢<5mg/m3,失效后的催化剂易于再生,催化剂经多次再生后催化性能恢复良好;提出了活性炭固定床稳定  相似文献   
996.
纳米多层膜的电性能及表面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发荣  薛钰芝  张力 《真空》2005,42(4):22-25
用热蒸发沉积和自然氧化法制备纳米量级的Al/Al2O3及Cr/Cr2O3薄膜和多层膜.本文采用三点法测定了常温、低温下的U—I特性,发现常温、低温下纳米量级的Al/Al2O3及Cr/Cr2O3薄膜具有类似负阻的特性。SEM检测表明,薄膜表面均匀,薄膜的厚度和称重法所得的厚度基本相符.AFM和STM观察表明薄膜表面存在着岛状结构,表面粗糙度在纳米尺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7.
三氧化钨催化氧化环己烯合成己二酸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阎松  姜恒  宫红  王锐 《中国钨业》2005,20(2):33-35
无需有机溶剂、酸性配体及相转移剂,以30%H2O2为氧源,单独使用三氧化钨作催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烯合成己二酸即可达到较高的产率和纯度。当三氧化钨用量为5.0m m ol,W O3:环己烯:H2O2的摩尔比为1:40:176时,在回流温度下反应6h,己二酸分离产率为75.4%,己二酸纯度99.8%。三氧化钨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己二酸的分离产率仍可达到70%以上。结合FTIR和XRD分析证明了三氧化钨催化氧化环己烯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998.
钨酸催化氧化环己酮合成己二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钨酸-有机酸性添加剂为催化体系,在无有机溶剂和相转移剂的情况下,催化30%过氧化氢氧化环己酮合成己二酸。当钨酸∶有机酸性添加剂∶环己酮∶过氧化氢=11∶4∶01∶76(摩尔比,钨酸用量为2.5mmol)时,使用有机酸性添加剂来调节钨酸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以钨酸-磺酸水杨酸氧化环己酮效果最优,反应8h时己二酸分离产率达86.8%、纯度为99.9%;以间苯二酚或邻苯二酚为添加剂时,己二酸分离产率分别达到85.9%和84.5%,纯度约为100%;而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时,己二酸分离产率只有68.1%、纯度为95.2%。当使用磺酸水杨酸、草酸等为有机酸性添加剂时,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己二酸分离产率均升高。当磺酸水杨酸用量为2.5mmol时,己二酸分离产率和纯度均较高。钨酸-磺酸水杨酸和钨酸-草酸催化体系重复使用5次后,己二酸分离产率仍分别可达80.2%和80.9%。  相似文献   
999.
制备了适用于工作温度高于1273K的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它由SiO2、SiC和ZrAlCrY系陶瓷相构成。测量了氧-乙炔焰灼烧5、10、15、20s后涂层试样的质量损失,其平均质量损失率为7.91×10-4g/(cm2·min);涂层试样2h内经过10次室温至1273K急冷急热循环后质量损失率为13.9%,涂层基本完好,说明涂层在1273K以上的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但其抗热震性能较中温涂层有所降低。同时对陶瓷粉末粒径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用较小粒径原料粉末制备的陶瓷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和抗热震性能较好。该种涂层适合于高温环境下不要求多次重复使用的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保护。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TiO2光催化氧化悬浮体系,对影响染料直接桃红12R降解的因素———pH、反应的初始浓度、反应时间以及TiO2的用量进行了研究。影响染料降解率的4个因素的主次关系为pH>初始浓度>TiO2投加量>反应时间。得出的降解染料直接桃红12R溶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4,反应时间为30min,初始浓度为20mg/L以及TiO2投加量0.13g,在此条件下溶液的脱色率为94.8%。并进行了动力学实验,得出了该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