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35篇
  免费   13706篇
  国内免费   7306篇
电工技术   11232篇
技术理论   7篇
综合类   10345篇
化学工业   19524篇
金属工艺   12264篇
机械仪表   7101篇
建筑科学   13862篇
矿业工程   5249篇
能源动力   5451篇
轻工业   9979篇
水利工程   3776篇
石油天然气   7071篇
武器工业   1311篇
无线电   1225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143篇
冶金工业   9080篇
原子能技术   1881篇
自动化技术   7112篇
  2024年   388篇
  2023年   1826篇
  2022年   3454篇
  2021年   4301篇
  2020年   4533篇
  2019年   3972篇
  2018年   3687篇
  2017年   4651篇
  2016年   5103篇
  2015年   5284篇
  2014年   8164篇
  2013年   7621篇
  2012年   9836篇
  2011年   10096篇
  2010年   7080篇
  2009年   7466篇
  2008年   6637篇
  2007年   8569篇
  2006年   7805篇
  2005年   6470篇
  2004年   5531篇
  2003年   4859篇
  2002年   4158篇
  2001年   3679篇
  2000年   3027篇
  1999年   2476篇
  1998年   1860篇
  1997年   1506篇
  1996年   1384篇
  1995年   1052篇
  1994年   896篇
  1993年   612篇
  1992年   550篇
  1991年   450篇
  1990年   357篇
  1989年   255篇
  1988年   192篇
  1987年   133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111篇
  1984年   95篇
  1983年   62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61篇
  1980年   57篇
  1979年   30篇
  1977年   12篇
  1975年   17篇
  1964年   11篇
  1959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混凝土拱坝在不同强度超载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对拱坝抗震裕度评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评价配筋措施的效果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基于耐震时程分析(ETA)法,研究了不同地震强度下,高拱坝是否采用配筋抗震措施对于坝体损伤变形指标的影响。首先对ETA方法、坝体材料本构、横缝模型以及地震动输入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分别建立了高拱坝采用配筋抗震措施和未采用配筋抗震措施拱坝的数值模型,同时基于ETA方法生成不同地震强度的耐震时程。分析在不同地震强度下,高拱坝是否采用配筋抗震措施的损伤分布、横缝开度以及变形等响应,提出了高拱坝损伤体积比、平均横缝开度以及拱冠梁变形等坝体损伤变形指标。通过对比高拱坝配筋和未配筋的情况下得出的动力响应指标,研究配筋措施对高拱坝响应以及损伤变形指标趋势、相关性以及离散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地震动强度条件下,配筋措施对减小高拱坝的整体损伤是有效的,对横缝开度及位移影响有限,配筋措施可以减小地震随机性导致的损伤变形指标离散。同时,归一化的损伤变形指标表明损伤变形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2.
为预测湿法脱硫系统(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WFGD)浆液温度,提出湿烟气绝热饱和温度的概念,推导浆液温度与入口烟气温度及含湿量的函数关系。基于预测的浆液温度,建立脱硫塔内液滴运动、热质传递及压差分布一维耦合数学模型;分析脱硫系统三维不均匀性对于模型准确度的影响;用龙格-库塔法对模型进行迭代求解,探讨脱硫塔内主要运行变量(浆液颗粒直径、烟气入口温度及液气比)对传热传质的影响,获得相关参数的一维分布规律。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分别进行现场测试和物模试验。结果表明,预测的浆液温度与现场实测温度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大相对误差为4.56%;浆液颗粒直径是影响传热传质的主要因素;颗粒在下降过程中速度迅速衰减,并趋向于最终不变值;烟气温度沿塔高呈指数规律分布。与模型预测温度及压力相比,物模试验温度分布与压力分布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4.72%和6.46%。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对脱硫塔的设计、运行及SO2的传质研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为解决换流站阀冷系统状态缺乏智能预测手段和极端工况下冷却能力是否充裕难以评估的问题,提出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的换流阀冷却裕度预测方法。在阀冷系统冷却裕度指标量化评估的基础上,考虑多源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强弱选择特征量并构建数据样本集,利用长短时记忆网络建立预测模型,并基于大量实际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对入水温度和冷却裕度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提前预警,同时提供极端工况下冷却裕度的分析模型,为现场处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穗东换流站的实例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4.
由于传统IEC热路法无法计算复杂工况下环流变化后电缆温度,因此,采用有限元法并结合电磁场与传热学原理,针对不同接地方式与运行工况下的三相电缆,计算与分析不同常见护层故障下环流变化后的电缆温升情况,为电缆运行状况判断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对于护层交叉互联接地电缆,交叉互联箱进水地或护层接头故障后,故障相电缆温升高达10℃,且故障相电缆在故障点前后出现5℃的温差;对于护层单端接地电缆,发生两相护层故障后,故障点前段电缆较正常运行温升高达13℃以上,故障点前后段电缆存在10℃的温差;三相电缆温升及各相之间温差情况可为电缆温度在线监测提供参考,并根据电缆前后温差出现点对电缆故障点进行定位,尽快检修处理,从而减少后续击穿烧毁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针对一极线路遭受故障时,另一极线路会耦合到很大的电压突变率和电流变化率,甚至可能引起健全极线路的保护动作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衰减非周期分量的UHVDC线路故障选极元件。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暂态特征时域和频域的分析发现,直流线路整流侧保护测量处故障极的衰减非周期分量大于非故障极的衰减非周期分量,由此构成UHVDC故障选极判据。通过小波变换分解两极线路故障电流,并在频带0~20Hz进行重构以提取故障电流的衰减非周期分量,根据两极线路衰减非周期分量能量的比值进行故障选极。大量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不同的故障位置、过渡电阻以及故障类型来说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在各种工况下均能可靠快速地选出故障极,不受数据同步的影响,门槛值易整定,具有工程现场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王学东  姚舜 《焊接学报》2006,27(5):73-75
将被焊工件温度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电子束扫描钎焊中,所研发的系统集成了电子束焊接过程控制、电子束扫描轨迹控制、工件温度模糊控制、焊接数据高速采集与存储等多项功能.通过扫描轨迹的编辑与控制,可以适应各种形状曲线钎焊缝的温度场要求;在电子束对工件进行扫描加热的同时,通过温度采集装置实时得到被焊工件的温度信号并与设定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到温度偏差及偏差的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两个输入变量,以模糊控制器输出控制量调节电子束流大小,从而实现钎焊温度的闭环控制.控制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稳定时间短、稳态误差小、超调量小等特点,表明在电子束钎焊过程中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可以得到非常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97.
滕文华 《电焊机》2007,37(2):50-52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过程中,由于引孤产生的高频干扰了激光器的控制系统,造成了激光和电弧不能实现复合焊接.通过分析研究高频引弧对焊接电源和激光器的干扰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消除了高频干扰问题,成功实现了激光和电弧之间的复合焊接.  相似文献   
998.
轧制工艺对高碳钢线材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德信 《轧钢》2004,21(5):55-58
研究了高碳钢线材轧制过程中终轧温度、吐丝温度和冷却速度对线材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数值优化方法建立了性能预测模型,其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9.
研究了具有一定韧度的高强度结构钢裂纹早期扩展阻力与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应力状态、变形历史和应变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裂纹扩展阻力(指J_R阻力曲线中的J_i和dJ/da)主要决定于裂纹尖端的塑性约束程度和应力应变场中消耗的弹性能和塑性功。这与三轴应力状态函数σ_mσ~(1/2)有关。材料的流变曲线描述了形变过程中的变形历史和应变特性,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中第Ⅱ阶段的变形历史和应变特性制约着裂纹的启裂过程,第Ⅲ阶段的变形历史和应变特性制约着裂纹的扩展过程。应变硬化率dσ/dε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微观断裂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含硼金刚石的金属包膜成分及其物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铁基触媒加入硼铁的方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含硼金刚石,利用电子探针(EPM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两种检测手段,分析了含硼金刚石金属包膜的微观组织结构,化学组成成分,各组成成分的物相及其可能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包膜的成分及其物相由正交立方结构的(Fe,Ni)3C,面心立方的γ-(Fe,Ni),面心立方的Fe23(C,B)。及少量的FeB,Ni3B组成,这些成份主要来源于原材料,其含量在高温压过程中是瞬间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