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8篇
  免费   470篇
  国内免费   122篇
电工技术   457篇
综合类   407篇
化学工业   274篇
金属工艺   463篇
机械仪表   842篇
建筑科学   602篇
矿业工程   1350篇
能源动力   199篇
轻工业   84篇
水利工程   332篇
石油天然气   114篇
武器工业   28篇
无线电   4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8篇
冶金工业   664篇
原子能技术   10篇
自动化技术   10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519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堰塞体溃决洪水洪峰流量及洪水时程曲线特征的预测是堰塞湖应急抢险及下游风险控制方案制订的重要依据。堰塞体溃决的离心模型试验,在研究堰塞体溃决机理、溃决过程及溃决洪水的历时曲线特征方面独具优势,但离心模型试验供水系统的设计,涉及到从外部静止状态到高速旋转状态的模型中连续供水,同时还要保证堰塞体溃决过程中上游水位为设定的常水头,是堰塞体溃决离心模型试验中的关键性的一大难题。本文围绕以上难题,设计了一种环形水箱以解决从静态到动态模型的连续供水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环形水箱中可提前注入的最大水量。另外在试验箱设置了竖井式溢流口,可以排出高出设定常水头的水体,保证了上游水位的稳定。通过以上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供水系统中的关键难题,并在后续堰塞体溃决离心模型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62.
为分析既有建筑增设电梯的冷弯薄壁型钢框架电梯井道的抗震性能,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电梯井的抗震分析模型,考虑结点初始刚度和是否增设斜撑的影响,分析在多遇地震波和罕遇地震波作用下电梯井各楼层的响应.计算结果发现:随着结点初始刚度的减小,电梯井框架结构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和自振周期逐渐增大,但基底剪力和对既有建筑的作用力降低;半刚性结点有一定的耗能作用,在满足结构抗震要求时可适当考虑半刚性连接;适量增设斜撑可提高结构刚度,同时框架侧移和层间位移角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63.
吴家耀  刘加进  曹爱武  徐全 《水力发电》2020,46(3):73-76,127
竖井支护设计对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水利水电工程中采用正井法开挖引水竖井的工程案例较少。根据正井法施工特点,确定开挖、初衬以及拆模等工序需要的具体时间,考虑混凝土力学参数的时效特征,并结合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岩体力学参数以及开挖进尺,对初衬设计厚度、强度以及拆模时间等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套基于正井法施工,考虑衬砌混凝土力学参数时空特征条件下的衬砌设计方法。实践表明,考虑混凝土力学参数时空特征条件下的支护设计更加合理,具有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4.
涡扇发动机拉紧轴疲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涡扇发动机拉紧轴在工作环境中所存在的疲劳失效问题,提出基于有限元法(FEM)与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模型,实现了已知涡扇发动机拉紧轴材料、几何尺寸等条件下的标准载荷循环谱计算.进一步开展了风扇拉紧轴的疲劳寿命试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中拉紧轴可承受30 000次试验载荷循环数,试验之后经检查无裂纹、凸肩切入、螺纹断扣等失效现象,最终确定其在标准载荷循环下的安全使用寿命.通过开展对拉紧轴的疲劳试验研究、仿真计算与分析等工作,有效验证了可靠性寿命预测方法与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5.
某场面监视雷达天线尺寸大,方位回转速度高,要求工作寿命长,给天线主要承载件——方位回转主轴的疲劳寿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得到主轴的疲劳寿命,文中根据主轴的承载状态,对主轴材料0Cr17Ni4Cu4Nb进行了力学性能及疲劳强度的测定;依据试验结果及产品使用地的风力信息,基于ANSYS Workbench静力学分析及疲劳分析模块,得到了主轴在99.9%的置信度下的疲劳寿命为1.345×107 h,约为要求寿命的150倍,可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为主轴的使用及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6.
为研究地下室和通风井以及通风井开口面积对被动式建筑室内空气龄和热环境的影响。我们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PHOENICS对上述情况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设置地下室和通风井将有利于室内空气品质的提升和热环境的改善;建筑单独设置通风井对空气龄的影响较大,对热环境的影响较小;当通风井开口面积与横截面积之比分别为2/3、1/2、1/3时,取通风井开口面积与横截面积之比为1/2,则一楼空气龄和室内热环境为最佳。  相似文献   
67.
淮南矿业集团色连二矿主斜井在竖直方向与矿区内两条运输公路相交,公路上行驶的大型车辆等交通运输工具对主斜井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中采用了FLAC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建模,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特殊记录点的位移云图和应力云图等,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对主斜井支护结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确保了主斜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8.
以平煤六矿新建斜井巷道穿越采空区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计算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覆岩破断及其矿压显现特征。针对斜井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破碎的特点,提出了金属网+全断面U型钢+反底拱连锁梁+浇筑混凝土+壁后注浆的支护方案,其通过"双壳支护"形成的内外承载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采空区破碎岩体的整体性。现场监测表明:斜井穿越采空区段巷道两帮的移近量为26 mm,顶底板移近量为47 mm,达到了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69.
乔峰 《热处理》2003,18(1):39-42
对长轴类零件采用大功率中频机同时加热表面淬火的方法,配以专用感应圈和伸缩应圈的应用和自回火的应用,结果表明,可提高零件中频表面淬火质量,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企业在生产中取得高产品质量,高生产效率和低生产成本的极佳效果。  相似文献   
70.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ault diagnosis technique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based on the visual dot pattern of acoustic and vibration signal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coustic emissions and vibration signals are well known as being able to be used for monitoring the conditions of rotating machineries. Most of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fault diagnosis using acoustic and vibration signals are primarily based on observing the amplitude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or frequency domain. Unfortunately, the signals caused by damaged elements, such as those buried in broadband background noise or from smearing problems arising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particularly at low revolution, are not always available. In the present study, a visual dot pattern technique is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acoustic emission and vibration signals for fault diagnosi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drive axle shaft.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proposed system for fault diagnosis under various fault condit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technique is effective in the fault diagnosi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drive axle sha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