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23篇
综合类   120篇
化学工业   25篇
金属工艺   16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94篇
矿业工程   62篇
轻工业   17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44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56篇
原子能技术   3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是探索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的重要窗口。西北天山是伊犁地块与准噶尔地块的结合部位,保存了两者之间构造演化的重要地质信息。出露于伊犁地块北缘别珍套山的泥盆系是记录西北天山晚古生代早期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对中泥盆统汗吉尕组砂岩进行岩相学和LA-ICP-MS碎屑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碎屑锆石U-Pb年龄介于500~370 Ma,并可以分为两期,主峰年龄为386 Ma,次峰年龄为490 Ma,结合岩相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汗吉尕组砂岩的物源主要为晚古生代早期中酸性岩浆岩和早古生代早—中期中基性岩浆岩。综合分析认为,汗吉尕组于中泥盆世晚期沉积于弧前盆地沉积构造环境,物源主要为伊犁地块北缘的古生代岩浆弧,暗示伊犁地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早期受准噶尔洋向南俯冲作用影响,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462.
东昆仑造山带大水沟—带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段, 主要由正长花岗岩和少量的二长花岗岩组成。本文对该花岗岩体开展了锆石U-Pb 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矿质元素研究: 正长花岗岩的锆石U-Pb 年龄为395±3 Ma, 属早泥盆世; 主量元素组成上, 正长花岗岩具高硅(SiO2 70. 78%~75. 14%)、富钾(Na2O/ K2O=0. 43~0. 75)特点, 二长花岗岩具高硅(SiO2 67. 93%~70. 41%)、 主体富钠(Na2O/ K2O=0. 73~1. 35)特点; 两种岩性属弱过铝质(A/ CNK=0. 95~1. 22)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微量元素显示轻稀土、高场强元素Zr、Hf、U、Th、Ce 及大离子亲石元素K、Rb 相对富集, 亏损Ba、Sr、P 和Eu; δEu=0. 01~0. 66,具典型的海鸥式REE 分配模式, 表现为同源岩浆演化且岩浆分异特征明显。花岗岩体具低Sr 高Yb 型特征, 源区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物质, 整体显示为A2 型花岗岩, 构造环境属造山型花岗岩。在实测剖面中获得正长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的10 个成矿元素分析数据, 与中国花岗岩、青海省主要成矿带及邻近成矿带平均元素丰度值进行对比, 初步得到不同岩性、不同类型花岗岩富集的矿质元素为Y、Nb、Sb、Sn、Zn、Co 等。与区域上已发现的成矿花岗岩体进行成因对比, 认为研究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63.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一套分布于江南造山带西段的裂谷充填型沉积地质, 其沉积时限与上覆南华系冰期沉积的年代学格架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约束。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 LA-ICP-MS 技术, 对桂北三江地区丹洲群拱洞组顶部的凝灰质砂岩进行碎屑锆石U-Pb 定年, 约束丹洲群的沉积时限。锆石CL图像特征及Th、U 含量均表明, 所测锆石为岩浆成因的碎屑锆石。锆石自形程度高, 磨圆度差, 暗示丹洲群沉积地层为近源沉积的产物。41 粒碎屑锆石中, 最年轻的一组锆石给出了723. 9±3. 6 Ma 的206Pb/ 238U 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及研究区丹洲群拱洞组与南华系长安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以及全球低纬度南华冰期起始年龄( ~718 Ma)的地质事实, 将丹洲群的沉积时代限定为820~720 Ma, 同时约束上覆南华系冰期沉积起始于~720 Ma。  相似文献   
464.
465.
熊志 《辽宁化工》2014,(4):512-514,520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是目前地质学者探讨岩浆结晶年龄及各期次变质时代的重要方法之一。论述了热电离质谱法(TIMS)、单颗粒锆石蒸发法、离子探针质谱法(SHRIMP)、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和电子探针化学法在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体系定年研究中的进展,并对各方法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6.
形成于印支期的酸性侵入岩与新疆西昆仑地区成矿关系密切。卧龙岗二长花岗斑岩位于黑石北湖—三道河子岩浆岩带中段,岩体周边发育多种有色金属矿床。本研究针对二长花岗斑岩,采用LA-MC-ICP-MS方法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39.47±0.78)Ma~(222.36±0.64)Ma,指示岩体形成于中—晚三叠世。二长花岗斑岩属于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全碱含量较高,里特曼指数变化范围较小。相对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Eu异常,且相对亏损Ba、Sr。分析认为,卧龙岗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同碰撞构造背景下,源岩为壳源沉积物,经过部分熔融、结晶形成花岗岩,为陆壳改造型花岗岩(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467.
通过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测试,得出渤海东部庙西地区基底花岗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161 Ma左右)。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绘制该区新生界厚度图,揭示出庙西地区具有典型的断坳结构,主要经历了中生代末的基底形成期、新生代的断陷期和坳陷期3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中—晚侏罗世基底的形成奠定了后期构造演化的基本格局;断陷期形成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坳陷阶段开始了油气的生成与排替。凸起和斜坡区深浅层形成了大量与断裂相关的断背斜、断鼻和断块圈闭;不同级别的断层对油气运移作用不同,一、二级主干断裂沟通源岩,将油气运移至有利圈闭,三级断裂则将油气封堵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468.
在实地考察和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简要地介绍了海南蓬莱锆石的产出特征。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测试方法以及X射线荧光分析仪,对该地区锆石的物理、光学性质以及内含物特征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呈色机理。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锆石为高型锆石,多呈深浅不一的深褐色,以红棕色、紫红色为主,透明度较高,粒度较大;其主要化学成分为ZrO2和SiO2(占96.5%)。其呈色机理可由Fe,Mn,Ti等离子引起,也可由色心引起,还可由杂质离子、稀土元素和色心共同作用引起。最后对其热处理、切工及开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69.
Carbon nanotubes (CNTs) were dispersed in gas atomized Cu47.5Zr47.5Al5 (CZA) and CusoZrso (CZ) amorphous powders, in an effort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of adhesion of CNTs onto amorphous metallic powders. CNTs were homogenously dispersed in water using a zwitterionic (ZW) surfactant. Then CZA and CZ powders were submersed in the ZW-CNTsuspensions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dwell time in an ultrasonic bath. The ZW-CNT- metal powder suspensions were dried, and CNT-metal composite powders were obtained after decomposition of the surfactant by calcination.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s on ZW-CNT-metal powder suspension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NT-metal composite powders both indicated an ideal dwell time, for a specific alloy composition, of metallic powders in ZW-CNT suspension to achieve optimal adhesion of CNTs onto amorphous metallic powder surfaces. The results are rationalized on the basis of hydrolysis of metal ions into suspension creating a net positive charge on the metallic powder surfac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arged powder surfaces and the charged hydrophilic head groups of ZW, which has the other end attached to CNTs.  相似文献   
470.
展示了对越南基巧红宝石中包裹体的研究成果. 用光学显微镜检测了这些包裹体的特征. 采用拉曼散射法和扫描电子探针分析了包裹体的成分.在该类红宝石中发现了锐钛矿、红柱石、钙长石、磷灰石、黑云母、一水软铝石、板钛矿、方解石、刚玉、硬水铝石、白云石、石墨、珍珠云母、白云母、金云母、黄铁矿、金红石、锆石、黝帘石包裹体组合. 描述了该类红宝石多相包裹体中气-液相与负晶的成分, 讨论了主晶红宝石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