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37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0篇
矿业工程   6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8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森林土壤碳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呼吸是当前碳循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目前土壤呼吸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向大气释放CO2最大的源。把土壤呼吸量与植物群落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是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素平衡的核心。在综合介绍国内外有关土壤呼吸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森林土壤呼吸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指出了森林土壤呼吸研究工作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2.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下,以“碳平衡、碳循环”为目标的城乡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实现高质量城乡融合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探索。以中国城乡融合类型与“碳平衡、碳循环”的关系探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国外城乡融合典型案例,结合国内实践经验和新时代现代化发展要求,总结出适用于城市化地区的低碳单元集约布局模式、适用于农产品主产区的绿色高效产废循环模式和适用于生态功能区的蓝绿协同生态增汇模式等三种“碳平衡、碳循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以期为“双碳”目标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河流有机碳循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河流有机碳循环的研究进展,分析河流有机碳的来源(包括外源和内源两种),指出碳的同位素”c和”c是河流有机碳来源示踪的重要工具,以及受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河流有机碳的含量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差别.阐述影响河流有机碳的产出因素(其中,径流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生物量密度影响最大),得出随着人类活动对流域地表自然过程的干扰程度加剧,河流碳的侵蚀输入过程发生了剧烈变化,尤其是大型水库或拦河坝通过改变河流的水文、水力过程,直接改变了河流有机碳的输送以及河流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34.
土壤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底物性质和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影响很大。本文概述了制约有机物分解的因素,包括有机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和通气状况、pH值、粘粒含量、激发效应等)和生物因素等。人为活动(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产生相应的陆地碳循环变化。最后提出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土壤微生物驱动相关联的研究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5.
黑碳是化石燃料或生物有机体不完全燃烧形成的一种含有芳香环的高聚物,碳元素含量在60%以上,另含有氢、氧、氮、硫等元素.新近的研究证实,黑碳通过在缓慢的土壤有机碳库中的循环,对全球碳和氧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黑碳的基本概念、理化性质、在土壤中的作用及测定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了开展土壤黑碳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为我国开展土壤黑碳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6.
全球碳循环的观测进入综合集成观测时期,建立全球一体化观测的协调体系极为必要。以IGOS的全球一体化碳观测主题项目(IGCO)框架为基础,分析了建立全球碳循环一体化观测体系的现有基础、制度和条件需求,提出了这一体系建设目标和观测任务,其未来观测任务:碳库的规模和变化、通量的大小和分配以及碳循环的过程等主要观测内容。  相似文献   
37.
一种基于碳循环的新型能源交换系统被认为是零CO2排放。这种能源系统被称为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简称ACRES。基于热力学对炼铁系统使用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包含三个部分,即CO2的回收、分离,以及从CO2中进行碳材料的再生和再生碳材料的使用。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使用初级能源,不会释放CO2,这如同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中含碳物质作为能源载体,并被重复循环使用。与使用氢能源系统相比,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在热力学方面是可行的。CO的能量密度高于氢气,而且CO与传统炼铁工艺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因此,在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中,CO是适宜的循环介质。用碳作为介质的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其可行性是基于热焓分析来评估的。CO的有效再生是建立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的一个关键技术。评价了基于CO2氢化而获得CO再生方法的能源平衡,该再生过程需要超过800℃的热量输入。高温过程产生的800℃左右的剩余热量可用于反应。高温气体冷却反应堆可作为一种备用的初级能源。探讨了用氢还原CO2的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在炼铁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活性碳循环能源系统有望成为新型低CO2排放炼铁工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8.
2011年9月21日,天冠集团生物天然气公司沼气发电项目4台内燃机组全部并网发电,余热锅炉正式投入运营,沼气生产链趋于完美,达到了低碳循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9.
李瑞  陈铁 《河南化工》2011,(17):2-2
9月20日,笔者在天冠集团生物天然气公司获悉,该公司沼气发电项目4台内燃机组于近日全部并网发电,余热锅炉正式投入运营,沼气生产链趋于完美,达到了低碳循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碳汇傈的概念,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分析得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稳定性和碳库的输入与输出强度方面;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汇功能较强,农田和草地较弱;土壤有机碳过程源/汇方面,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是强汇,人工林生态系统是弱汇,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是源。提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措施包括增加生态系统碳输入、减少输出和增强碳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