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4篇
  免费   869篇
  国内免费   147篇
电工技术   31篇
综合类   302篇
化学工业   5839篇
金属工艺   87篇
机械仪表   28篇
建筑科学   23篇
矿业工程   43篇
能源动力   172篇
轻工业   223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598篇
武器工业   29篇
无线电   17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81篇
冶金工业   86篇
原子能技术   21篇
自动化技术   1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354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448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48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β-环糊精是由7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键连成环的超分子主体分子,“内疏水、外亲水”的独特结构赋予了其优异的分子识别能力;氧化石墨烯类材料凭借其优良特性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由β-环糊精和氧化石墨烯构筑的超分子杂化体在兼具二者特有性能的基础上又有新功能的引入。本文综述了β-环糊精-氧化石墨烯超分子杂化体的构筑方式,按二者间的连接方式,分别为共价键和非共价键两种连接方式,其中通过共价键连接是目前最主要的构筑方式;此外对β-环糊精-氧化石墨烯超分子杂化体的特征和表征进行了简述。同时对β-环糊精-氧化石墨烯超分子杂化体在水污染处理、电化学检测、药物控释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该超分子杂化体在构筑和应用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2.
报道了单质碘掺杂聚苯胺催化剂I2/PAn的制备,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合成丁酮1,2-丙二醇缩酮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对丁酮1,2-丙二醇缩酮的收率影响最大的是催化剂用量,其次是反应时间和原料摩尔比。碘掺杂聚苯胺催化剂催化合成丁酮1,2-丙二醇缩酮的适宜的反应条件是n(丁酮):n(1,2-丙二醇)=1:1、5,w(催化剂)=0.4%,环己烷为带水剂,反应时间75min。在上述条件下,丁酮1,2-丙二醇缩酮的收率可达80.8%。  相似文献   
133.
活性炭固载磷钨酸催化合成己酸异戊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活性炭为载体制备了PW12/C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合成己酸异戊酯的最适宜反应条件。实验证明:活性炭同载磷钨酸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以环己烷为带水剂,在醇酸物质的量比为n(异戊醇):n(己酸)=1.3:1的条件下,催化剂用量2.5g/0.2mol己酸,反应时间120min,酯化率达到了99.1%:  相似文献   
134.
谢筱娟  杨富国 《化学试剂》1997,19(4):237-238,229
报道了5-氯吲哚醌在聚乙二醇或二缩乙二醇相转移催化下的Wolff-Kishner还原制备5-氯-2-氧化吲哚的方法,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产率92%,产物结构经IR和^1HNMR确证。  相似文献   
135.
硅钨酸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盛凤军 《化工时刊》2003,17(8):42-44
研究了以硅钨杂多酸(SiWl2)为催化剂合成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的方法,探讨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用杂多酸催化酯化合成DnOP,具有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低、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好、产率高、无环境污染、催化剂重复使用率高等特点,是理想的DnOP合成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6.
Ti‐based Ziegler–Natta catalysts supported on MgCl2 doped with AlCl3 were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MgCl2/AlCl3–ethanol adduct with TiCl4. No AlCl3 crystallites were found in the AlCl3‐doped catalysts by WAXD analysis, suggesting that AlCl3/MgCl2 solid solution was formed. The effect of doping on the catalyst performance in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alysts based on AlCl3‐doped MgCl2 support exhibited a slightly higher activity than did the MgCl2‐supported catalyst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MWD) of polyethylene (PE) markedly increased (from 10.8 to 47.9) with the increase of AlCl3 content in catalysts. The changes in catalyst's active center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based on nonlinear fitting of the polymer GPC curves by multiple Flory functions. It was found that increase of types of active centers by introducing AlCl3 into the suppor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broadening of MWD of PE.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102: 1768–1772, 2006  相似文献   
137.
KNO_3/γ-Al_2O_3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合成香豆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项东升  孙开进 《应用化工》2005,34(5):288-289
对以水杨甲醛与乙酸酐为原料合成香豆素的工艺进行了改进。首次采用KNO3/γAl2O3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工艺路线,提高了产物的收率。同时对催化剂用量、反应物的量比、反应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n(水杨醛)∶n(乙酸酐)=1.0∶1.6,催化剂用量为水杨醛质量的3%,反应近终点时在(210±2)℃,再保温反应0.5h,香豆素收率可达85%以上。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易于回收,可重复使用5次以上。  相似文献   
138.
相转移催化合成蔗糖硬脂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转移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合成蔗糖硬脂酸酯,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的不同配比和催化剂用量对蔗糖硬脂酸酯产率的影响,得出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95-100℃、硬脂酸甲酯与蔗糖的摩尔比为1:2.5,硬脂酸甲酯与PTC之比为1:0.07时为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39.
固体酸催化合成苯甲酸正丁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利用对甲苯磺酸,磺化苯磷酸锆,六水三氯化铁,氧化亚锡,十二水合硫酸铁铵,一水硫酸氢钠,固体超强酸和杂多酸等各种固体催化剂催化合成苯甲酸正丁酯的方法。研究发现:各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良好,酯收率达74%以上,有的甚至达97.8%。同时对各种催化剂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各种固体酸的催化效果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0.
The kinetics of polymerization of ?‐caprolactone (CL) in bulk was studied by irradiating with microwave of 350 W and frequency of 2.45 GHz with different cycle‐heating periods (30–50 s).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a function of reaction time by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Becau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continuously varied with reaction time, a model based on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kinetics with time/temperature‐dependent rate coefficients was propos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microwave on polymeriz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thermal heating. The polymeriza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with thermal and microwave heating in the presence of zinc catalyst.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determined from temperature‐dependent rate coefficients for pure thermal heating, thermally aided catalytic polymerization, and microwave‐aided catalytic polymerization were 24.3, 13.4, and 5.7 kcal/mol,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microwaves increase the polymerization rate by lowering the activation energy.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91: 1450–1456,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