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81篇
  免费   4199篇
  国内免费   2351篇
电工技术   3493篇
综合类   3338篇
化学工业   9975篇
金属工艺   7470篇
机械仪表   3707篇
建筑科学   4321篇
矿业工程   1350篇
能源动力   1575篇
轻工业   3041篇
水利工程   1006篇
石油天然气   1518篇
武器工业   380篇
无线电   27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739篇
冶金工业   2048篇
原子能技术   319篇
自动化技术   1119篇
  2024年   204篇
  2023年   885篇
  2022年   1431篇
  2021年   1930篇
  2020年   1741篇
  2019年   1390篇
  2018年   1346篇
  2017年   1811篇
  2016年   1726篇
  2015年   1779篇
  2014年   2536篇
  2013年   2784篇
  2012年   3112篇
  2011年   3457篇
  2010年   2391篇
  2009年   2759篇
  2008年   2288篇
  2007年   2805篇
  2006年   2729篇
  2005年   2234篇
  2004年   1873篇
  2003年   1615篇
  2002年   1364篇
  2001年   1176篇
  2000年   982篇
  1999年   870篇
  1998年   748篇
  1997年   638篇
  1996年   486篇
  1995年   462篇
  1994年   381篇
  1993年   255篇
  1992年   224篇
  1991年   170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9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符寒光  宋锦春  刘金海  邢建东 《铸造》2003,52(5):324-327
通过调整高速钢成分和采用RE—K—Na复合变质处理;改变了共晶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使铸造高速钢冲击韧度提高69.9%,热疲劳抗力也明显改善。变质处理高速钢导辊使用中不粘钢、不破碎、不剥落,使用寿命比高镍铬合金铸钢和Crl2MoV锻钢导辊提高2—3倍。  相似文献   
992.
STS310S and SC-STS310S (simultaneously co-deposited chromium and aluminum onto 310S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 by pack-cementation process) were used as separator materials on the cathode side of a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 With the STS310S, corrosion proceeded via three steps; a formation step of unstable corrosion product, a protection step against corrosion until breakaway, and an advance step of corrosion after breakaway. The final corrosion product was LiFeO2 and the loss of mass was 6.5 mg/cm2 after a corrosion test of 480 hr at 650°C. The SC-STS310S showed more effective corrosion resistance, however, than did common STS310S. There was especially no corrosion loss on the SC-STS310S after the 480 hr corrosion test. It is anticipated that it will be very useful as an alternative separator on the cathode side off the MCFC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93.
以Ti-B4C-C团聚粉和Ni-Al“自粘结”复合粉的混合物为自蔓延反应火焰喷涂体系,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Ti(Cx,Ny)-TiB2和NimAln梯度过渡的复相陶瓷涂层,分析研究了梯度过渡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与耐磨性。研究表明:Ti(Cx,Ny)-TiB2复相陶瓷与NimAln金属间化合物实现了沿涂层厚度方向的梯度过渡连接。梯度过渡陶瓷涂层的耐磨性是普通45钢耐磨性的14倍。  相似文献   
994.
对O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进行氮氧共渗循环离子渗氮试验,并和常规离子渗氮进行对比.利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XRD及磨损仪对渗氮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氮氧共渗循环离子渗氮比常规离子渗氮的渗氮速度快,渗层比常规离子渗氮厚;表面硬度为920 HV0.05(比常规离子渗氮高20 HV0.05),硬度梯度平缓;渗层中的ε相减少,γ'相增多;且渗层中的微量Fe3O4降低了表面摩擦系数,使工件经氮氧共渗循环离子渗氮后获得更高耐磨性.  相似文献   
995.
在铝酸钠溶液中,利用微等离子体氧化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原位生长复合氧化物陶瓷膜,研究了陶瓷膜的相组成、形貌和陶瓷膜对钛合金接触腐蚀的影响。陶瓷膜由Al2TiO5,α-Al2O3和RutileTiO2构成;整个膜层由致密层和疏松层组成。陶瓷膜层改善了钛合金与LY12铝合金和H62黄铜的接触腐蚀,陶瓷膜层使得钛合金与LY12铝合金电偶对的电偶电流降低为原来的1/7,使得钛合金与H62黄铜的电偶电流降低为原来的1/2。  相似文献   
996.
SiC/Ni基合金激光熔覆层磨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盘销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方法对45钢表面SiC/Ni基合金激光熔覆层的组织和磨损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后试样从表面至心部可分为熔覆区、结合区、热影响区和基体。熔覆层显微组织以枝状晶和胞状晶为主,结合层以细晶为主,激光熔覆层与基体结合良好。磨损试验结果显示激光熔覆可显著改善钢的耐磨性,SiC/Ni基合金复合熔覆层比Ni基合金熔覆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在一定成分范围内,适当提高熔覆层中SiC的含量,可提高材料的耐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997.
探讨Ni0—NiFe204基金属陶瓷惰性阳极在冰晶石——氧化铝熔体中的腐蚀行为,通过实验作出电解质分子比、电流密度及氧化铝浓度与腐蚀速率的关系曲线。针对该镍基惰性阳极,找出了该惰性阳极材料腐蚀速率较小时对应分子比,电流密度及氧化铝浓度等电解过程控制的较佳条件。  相似文献   
998.
本文报导应用横流式连续CO_2激光器,采用不同激光扫描速度,对熔覆Stellite 12钴基硬面合金的合金层的相组成、微观组织结构对耐磨性和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激光熔覆合金层是由过饱和的γ(Co,Cr)基体相和复杂的六方M_7C_3碳化物相所组成(2)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激光扫描速度的提高,γ(Co,Cr)基体相过饱和度增大,而析出的碳化物含量减少,因而合金层的硬度升高,耐磨性有所下降;而降低激光的扫描速度,碳化物M_7C_3析出增加,有利于提高合金层的耐磨性、因此碳化物M_7C_3析出量是提高耐磨性的主要因素,而增加基体相γ(Co,Cr)的过饱和度则是硬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以Al/Cu ,Al/Si接触反应偶为例 ,研究了不同基体与反应材料组合下 ,共晶液相的产生及其铺展行为。结果表明 :Al/Cu ,Al/Si接触反应偶中共晶液相的产生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优先在Al侧产生 ,这是扩散偶之间的互扩散系数不等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在接触反应钎焊的中间层材料选择过程中 ,考虑接触反应液相产生的方向性是发挥接触反应钎焊优越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磁控溅射工艺对ITO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为制备高性能ITO薄膜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采用磁控溅射在PET基材上制备ITO薄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分光光度计、四探针、红外发射率测仪、Hall效应测试系统等,分析工艺参数对ITO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随着氧气流量的增加,ITO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先增加,然后变缓,薄膜方块电阻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工作气压的增加,ITO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增加,薄膜方块电阻先下降后上升,电阻率先变小再增大,载流子浓度先增大后减小,红外发射率先减小后增大,晶体结构逐渐由晶态转变为非晶态;随着氩氧比的降低,薄膜红外发射率先降低,然后缓慢升高;随溅射时间的增加,薄膜的厚度逐渐增大,方块电阻、红外发射率和可见光透过率迅速下降,晶体结构逐渐由非晶结构转变为晶体结构。综合对比研究发现,当氧气流量为0.6 mL/min、工作气压为0.4 Pa、氩氧比为19.8∶0.2、溅射时间为80 min时,可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ITO薄膜,其可见光透过率大于80%,在8~14μm红外波段的辐射率小于0.2。结论磁控溅射工艺参数是决定薄膜综合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可获得透明性高、发射率低的ITO薄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