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8篇
  免费   589篇
  国内免费   351篇
电工技术   883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535篇
化学工业   513篇
金属工艺   71篇
机械仪表   236篇
建筑科学   506篇
矿业工程   137篇
能源动力   96篇
轻工业   75篇
水利工程   158篇
石油天然气   70篇
武器工业   54篇
无线电   3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01篇
冶金工业   229篇
原子能技术   17篇
自动化技术   98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70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4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volve a larg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with overlapping scope of work. Coordination of their activities is usually an iterative manual task undertaken by a general contractor that is often unaware of the detailed constraints of other participants. Project schedules play a key role in this coordination and form the backbone of almost all current approaches to process coordination. However, no single schedule represents the perspective of all participants involved in a project. Rather, each participant keeps in some manner a schedule for its own activities, resulting in multiple schedules that need to be coordinated. The current literature does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reasoning across multiple distributed, overlapping schedul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structs to form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participants’ overlapping schedules that represent the same project tasks, but use a different set breakdown structures and level of detail.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constructs allows linking of the master schedule to the other participants’ schedules thereby representing the perspectives of all project participants. This integrated perspective facilitates initial schedule coordination and allows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schedule conflicts in response to any schedule changes.  相似文献   
102.
作为一种适应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的新型配电网架构,蜂巢状有源配电网利用多端口能量枢纽(multi-port energy hub,MEH)可实现多微电网/配网单元间功率的互联互济,如MEH中包含储能设备,可以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和电网可靠性。文中提出一种含储能的MEH及其分层协调控制策略。上层控制根据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和配电网运行状态协调控制储能变流器与各并网端口变流器之间的功率分配,使得MEH在平抑新能源波动、配网故障恢复等运行模式下均能够对内部储能系统进行能量管理。下层控制通过将储能变流器有功功率的微分值反馈至储能系统控制环路进行补偿,提高储能变流器输入/输出有功功率响应速度。文中设计了MEH控制系统关键参数,利用MATLAB/Simulink对MEH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仿真。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分层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证明该策略能够延长储能系统工作时间,提高储能系统有功功率变化率,减小直流母线的电压波动。  相似文献   
103.
配电网电压动态变化特征日益凸显,对配电网动态优化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配电网有功与无功的耦合特性也使得仅基于无功/电压的控制方法效果降低。因此,提出了一种考虑有功/无功快速协调优化的配电网动态电压控制方法,实现在秒级时间尺度内关键节点的电压恢复。首先建立配电网有功/无功控制设备动态模型,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建立了动态电压控制系统预测模型。设计了面向配电网电压协调控制的多目标自适应优化策略,基于配电网同步相量测量单元动态测量数据实现有功/无功控制设备出力的动态协调。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配电网电压波动的秒级抑制,并将目标节点电压快速无差地恢复至扰动前水平。  相似文献   
104.
为增加配电网风电的消纳能力,减少碳排放,建立了一种交直流配电网低碳分布鲁棒优化调度模型。分析风电预测误差和预测出力历史数据之间的正相关性,采用混合Copula函数,建立它们之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得到风电预测误差的条件概率分布。将交直流配电网解耦为交流和直流子网,以各自综合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在交流子网优化模型中引入碳交易机制,建立交直流配电网分散协调优化模型。以得到的风电预测误差的条件概率分布为参考,构建了基于K-L散度的分布鲁棒模糊集。利用拉格朗日对偶理论,将优化模型转化为单层优化目标模型,并利用交替方向乘子法进行分散协调优化求解。基于修改后33节点交直流配电网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有效减少配电网侧碳排放量,显著提高风电消纳能力。  相似文献   
105.
综合能源系统因多能互补、协调优化等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但该系统的热电机组在运行时的调峰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为降低综合能源系统的用能成本,提升系统的用能效率,改善其调峰能力,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可平移负荷的综合能源系统动态优化调度策略。该策略以系统的整体运维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结合可平移负荷和相关算例构建仿真模型,并采用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在引入可平移负荷时,多能源微网能够较好地达到削峰填谷目的,并降低系统综合运行成本,实现节能减排效果。同时,文中将传统粒子群算法与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作比较,证明了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在精度与效率上都优于传统的粒子群算法。  相似文献   
106.
基于underlay频谱共享模式的认知异构网络可有效缓解频谱资源短缺问题,但同时会加剧网络中的干扰。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合作博弈模型的动态频谱分配和功率控制算法进行干扰协调。首先,考虑频谱共享造成的干扰问题,引入认知用户优先等级,将问题构建为联合动态频谱分配与功率控制的频谱定价博弈模型;其次,通过两阶段动态博弈得到纳什均衡解,实现认知网络层频谱资源合理分配和发射功率控制。仿真表明,所提算法能够实现不同优先级用户频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认知基站发射功率控制,有效抑制认知异构网络的跨层干扰和层内干扰。  相似文献   
107.
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作为整合“源-荷-储”多环节资源的新一代智能控制技术,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广域范围内的能源互联共享。为应对同一区域内不同VPP“源-荷”资源差异性,解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y,DRE)波动性与用电行为不确定性造成的功率实时平衡问题,引入集群服务商对包含多类型VPP的集群进行合理管控,构建包含多异质DRE、可控机组、储能、电动汽车以及可控负荷的VPP集群系统架构。对VPP集群内部电能互济进行独立定价以激励VPP参与联合调度,针对随机变量可预测性和累积误差随决策时间推进逐步增加的特性,建立包含日前协调调度与日内滚动优化的两阶段联合优化模型,日前阶段侧重于多VPP集群参与外部市场交易和内部电能互济,日内阶段侧重于VPP功率平衡降低偏差,形成多VPP间电能共享交互的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最后,以整合不同分布式能源的多VPP集群系统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多VPP协调互动和多时间尺度滚动优化,有效改善VPP集群系统电能均衡问题,显著提升整体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8.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集中式并网,新能源的消纳难题愈发突出。作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储能的规模化应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灵活性、经济性及安全性。然而,当前综述多是侧重于对储能技术归纳总结,很少对储能规划方法,特别是大规模储能在源-网侧配置方法进行全面的梳理。因此,首先对大规模储能纳入电力系统规划后整体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场景,并分析储能的引入对规划问题建模的影响;然后,分别从大规模储能源侧/网侧规划以及考虑大规模储能的源网协调规划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探讨当前大规模储能规划的重点问题,并对其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9.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与终端用能电气化的普及,以制冷用电为首的电负荷需求持续增加且峰谷差情况愈发严重化,导致现有配电网运行负担逐渐加重。在此背景下,将综合能源站(IES)作为多能流耦合节点,在配电网中引入多能协调互补及蓄能移峰功能,计及多个阶段负荷发展及多类型负荷特征,提出在IES柔性调控作用下的配电网多阶段规划方法。基于IES能流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分别在不同气候类型地区负荷模拟场景下,以总规划期内投资与运行经济性最优为目标,建立由线路、变电站和IES构成决策对象的配电网双层多阶段规划模型,规划与运行层模型通过决策变量关联达成一体化协同求解。通过修改后的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校验,并进一步将所提方法应用于某地实际152节点配电系统,分析不同负荷特征下配电网规划运行效益、负荷峰谷差调节效果及IES运行状况,得出计及IES的城市配电网规划方法的实用性结论。  相似文献   
110.
Heterogeneous Networks (HetNets) and cell densification represent promising solutions for the surging data traffic demand in wireless networks. In dense HetNets, user traffic is steered toward the Low-Power Node (LPN) when possible to enhance the user throughput and system capacity by increasing the area spectral efficienc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transmit power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tiers of HetNets and irregular service demand, a load imbalance typically exists among different serving nodes. To offload more traffic to LPNs and coordinate the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CI), 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has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ll Range Expansion (CRE), 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eICIC) and Further enhanced ICIC (FeICIC).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cell clustering-based load-aware offsetting and an adaptive Low-Power Subframe (LPS) approach. Our solution allows the separation of User Association (UA) functions at the User Equipment (UE) and network server such that users can make a simple cell-selection decision similar to that in the maximum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max-RSS) based UA scheme, where the network server computes the load-aware offsetting and required LPS periods based on the load conditions of the system. The proposed solution is evaluated using system-level simulations wherein the results correspond to performance changes in different service regions. Results show that our method effectively solves the offloading and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problems in dense HetN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