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2篇
  免费   773篇
  国内免费   275篇
电工技术   164篇
综合类   309篇
化学工业   2075篇
金属工艺   333篇
机械仪表   106篇
建筑科学   148篇
矿业工程   70篇
能源动力   54篇
轻工业   416篇
水利工程   14篇
石油天然气   76篇
武器工业   45篇
无线电   50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33篇
冶金工业   124篇
原子能技术   31篇
自动化技术   115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531篇
  2022年   584篇
  2021年   683篇
  2020年   653篇
  2019年   831篇
  2018年   384篇
  2017年   495篇
  2016年   424篇
  2015年   386篇
  2014年   622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4 毫秒
61.
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了磺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简称碳纳米管)三维自支撑材料,并通过水热法成功在三维材料表面负载二氧化锰纳米颗粒。采用了具有良好导电性和水溶性的磺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作为二氧化锰的支撑基体,且所制备的材料呈现三维多孔结构,克服了传统二氧化锰材料导电性差等缺点。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片和碳纳米管相互支撑形成三维多孔结构;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二氧化锰成功负载在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之上;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复合材料呈现良好的双电层电容特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具有优良的比电容。  相似文献   
62.
用多种谱学手段进行表征,模拟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对废水中四环素的降解效果,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液pH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在40 m L、10 g/L的四环素溶液中加入25 mg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确定其最佳降解条件。  相似文献   
63.
为了有效研究多层石墨烯石墨烯集合体的力学性能,避免由于实验难度大、全原子计算成本高等带来的困难,基于Tersoff势函数提出一种可用于计算大规模石墨烯的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方法。该方法计算时只需输入原子坐标,大大减少了模型的数据处理,提高了计算效率。通过与全原子模型计算结果比较,本文提出的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方法可以准确预测多层石墨烯的拉伸破坏性能,对制备高性能石墨烯纤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石墨烯是仅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蜂巢状晶体,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十分优异的机械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迅速掀起了研究热潮。介绍了石墨烯的研究现状,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5.
为了提高TiO_2的导电性和材料的分散性,进而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将二氧化钛与石墨烯复合,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二氧化钛/石墨烯(TiO_2/rGO)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与石墨烯复合后材料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均升高,在电流密度为0.1C(C=150 mA/g)下,初始放电容量为374 mAh/g,50周后的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65 mAh/g,循环保持率为44%,远高于同种方法下合成的二氧化钛样品50周后的比容量50 mAh/g和保持率17%.  相似文献   
66.
利用四异丙醇钛和氧化石墨(GO),采用水热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氧化钛(rGO-TiO2)纳米复合敏感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气敏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敏感材料对氨气(NH3)具有良好的室温响应-恢复特性;与单一的rGO相比,复合敏感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响应(rGO-TiO2对10×10-6NH3响应为-0.027,rGO为-0.007)和更好的重复性.此外,还分析了复合材料对NH3的气体敏感机理.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水资源的污染中,重金属的污染受到广泛关注。而吸附法由于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而被广泛应用。针对铜、铅离子,以氧化石墨烯和壳聚糖为材料,利用两者的协同效应制备出了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海绵(GCS)。对复合海绵的微观形态以及基本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同时比较研究了铜、铅离子溶液的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制得的新型复合海绵具有微孔结构,吸水能力良好,对铜、铅离子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在最优条件下,Cu2+和Pb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可以高达1114.7mg/g和4855.8mg/g。  相似文献   
68.
结合电化学沉积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不同层数"三明治"结构的MoO_2/GO复合薄膜电极材料,将其直接作为电极装配成锂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钼纳米颗粒分布均匀,缩短沉积时间(1 min)和沉积层数(2层)时,复合薄膜的厚度仅为2.4μm,此时薄膜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电流密度下进行充放电测试,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 250 mAh/g,循环5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有781 mAh/g,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9.
石墨烯是一种有着优异性能的二维纳米填料,将石墨烯与聚合物复合是发挥其性能的重要途径,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对橡胶的力学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导热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等都有很大提升,得到了广泛关注。首先介绍了石墨烯的制备及功能化,然后对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了石墨烯的加入对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对该类材料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0.
利用溶液混合法(SM)将经聚苯胺(PANI)改性后的石墨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制备出改性石墨烯/PMMA导电复合材料,并对这种复合材料的正温度系数(PTC)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PANI改性后的石墨烯在PMMA中的分散程度比未经改性的石墨烯在PMMA中分散地更加均匀,且没有出现团聚。未经改性的石墨烯/PMMA材料的PTC现象不明显,且不稳定。而经PANI改性后的石墨烯/PMMA材料的PTC强度提高了4.6倍,并且PTC稳定性提高了50%。结合应力模型和隧道导电理论对其PTC效应的机理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