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57篇
  免费   4470篇
  国内免费   2326篇
电工技术   3120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255篇
化学工业   13014篇
金属工艺   1053篇
机械仪表   2647篇
建筑科学   1788篇
矿业工程   1095篇
能源动力   2516篇
轻工业   10683篇
水利工程   614篇
石油天然气   19615篇
武器工业   66篇
无线电   40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18篇
冶金工业   1065篇
原子能技术   61篇
自动化技术   1036篇
  2024年   209篇
  2023年   680篇
  2022年   1348篇
  2021年   1689篇
  2020年   1824篇
  2019年   1824篇
  2018年   1505篇
  2017年   1872篇
  2016年   2060篇
  2015年   1914篇
  2014年   3126篇
  2013年   3409篇
  2012年   3775篇
  2011年   3945篇
  2010年   2848篇
  2009年   2754篇
  2008年   2468篇
  2007年   3232篇
  2006年   3399篇
  2005年   2987篇
  2004年   2626篇
  2003年   2446篇
  2002年   2111篇
  2001年   1770篇
  2000年   1554篇
  1999年   1277篇
  1998年   1015篇
  1997年   876篇
  1996年   683篇
  1995年   539篇
  1994年   416篇
  1993年   267篇
  1992年   243篇
  1991年   184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4 毫秒
61.
大港孔店油田本源微生物代谢产物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技术研究了大港孔店北二断块水动力学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块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具有紧密的水动力学连通关系。在本源微生物驱油试验阶段,对试验区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在地层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3年连续监测,表明本源菌激活期间菌数增加102~105倍,原油部分氧化,使得低分子脂肪酸(乙酸盐,甲酸盐,丁酸盐等)含量约增加10~100倍,碳酸氢盐从0·4~0·6g/L增加到0·7~1·8g/L,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使地层水平均表面张力降低至48~33·3mN/m,地层水相对石蜡平均界面张力降至25~13·7mN/m,产生的生物多糖代谢物使地层水平均粘度增至0·76mPa·s,最高达0·83mPa·s。这些变化改变了油层物理化学和生态环境,改善了原油流动性,尤其是水动力学连通关系最好的井地层水组成的改变和增油降水效果最为明显。试验区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及代谢物随注入水主流动方向运移,生物表面活性剂和低分子脂肪酸及生物聚合物的作用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62.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勇  易绍金 《油田化学》2006,23(3):289-292
综述了用微生物方法开采稠油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论题如下。①概述。②基本方法:异源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本源微生物采油压大港孔店油田的实例。③主要机理,包括产表面活性剂,降解稠油中重质组分及其他。④技术研究,包括机理性、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研究,列举了国内外6个实例。⑤现场应用,包括国外1个、国内6个实例。⑥该技术的优势及问题。参22。  相似文献   
63.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塔河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塔河油田稠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不同程度抬升;原油非烃和沥青质碳同位素偏轻,族组成碳同位素发生倒转;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这些特征表明该区油藏经历了至少两期成藏过程,早期充注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受到高成熟原油充注。塔河油田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成熟度较高,为成熟—过成熟阶段产物,亦显示了两期充注的特征:早期充注的为典型的原油伴生气,充注时间与后期原油的充注时间相同;晚期充注的为高温裂解气,充注方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塔河油田至少存在着3次油气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64.
长江下游船舶溢油应急处理措施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长江下游船舶溢油污染的现状,论述溢油污染对沿岸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溢油防治研究的重要性。以长江南京段为例,分析影响江中及岸边事故溢油迁移转化规律的因素,提出船舶事故溢油应急处理措施的三个重要部分,即溢油模拟及污染区预测、溢油清除回收和溢油风险评价。针对三个部分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国内各大中型江河不同河段的船舶溢油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油藏演化的两个极端过程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油气藏形成之后,在地质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储集层中的油气一般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当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油气藏中则发生明显的蚀变。其中两个极端的演化过程,一是抬升破坏形成生物降解沥青,一是深埋发生原油裂解转化成焦沥青和天然气。生物降解沥青没有一定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呈席状分布,沥青反射率低,抽提物具有明显的生物降解特征。原油裂解形成的焦沥青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沥青反射率很高而无常规抽提物。原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在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上与干酪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有别。图6参15  相似文献   
66.
针对ca油田多层状砂泥薄互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开展了热采和非热采条件下储层变化特征研究、钻井和固井过程入井液的研究、采油工艺技术等系统保护油气层研究,了解各种变化的作用过程和原因,有效地预防现场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储层伤害,从而达到储层保护、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7.
低流度油藏分类及开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低流度油藏指流度低于30×10-3μm2/mPa.s的油藏。根据流度大小以及油藏在开发生产中表现出的特征,可将低流度油藏分为一般低流度油藏、特低流度油藏和超低流度油藏。对大港低流度油藏的研究表明,由于低流度油藏地质情况复杂,地层认识不清,因而开发特征复杂,表现为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和采收率低;注水效果差,油藏井距不适应;油井见水后含水迅速上升,产量则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68.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气藏的储集层条件起好,不论直井还是水平井均可获高产工业气流,投产前的解堵酸化均可实现大幅度增产。在分析介绍该地区气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并对多功能深部酸化技术方案和稠化酸加砂压裂技术方案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69.
焉耆盆地原油物理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焉耆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均发现原油,目前关于侏罗系产层原油的油源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对研究区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原油不仅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地球化学组成及生物标记化合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应具有不同的来源。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属于典型腐殖型干酪根成因,而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除了具有腐殖型干酪根成因的某些特征外,还具有湖相泥岩生烃的特点。通过原油与各类源岩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与西山窑、三工河组烃源岩及石炭系、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与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对比性较好。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与八道湾组、三叠系源岩有一定相似性,因此认为八道湾组源岩为其主要源岩,三叠系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目前勘探生产主要以八道湾组烃源岩为目标,下一步应加强对三叠系烃源岩贡献区带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70.
蜡晶形态结构对原油降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不同条件下蜡晶的形态变化,对蜡结晶过程中的结构、分布状态和生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了用52#、62#、80#蜡配制的模拟油中蜡的碳数分布,考察了凝点与蜡含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沥青质、胶质和大分子降凝剂(PPD)对模拟油降凝、降粘的影响,为改善原油流动性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蜡晶的微观形态结构、蜡在油中的溶解性能以及降凝剂的降凝作用与模拟油中蜡的碳数分布密切相关,只有当降凝剂分子结构与油中蜡的结构匹配时,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凝效果。通过实验确定了模拟油降凝时的临界蜡含量为40%(质量分数),大于该临界值后,凝点随着蜡含量的变化幅度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