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8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1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67篇
化学工业   93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28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6篇
轻工业   2137篇
石油天然气   48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1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性蛋白酶提取菜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菜籽细胞的物理破碎和酶降解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种菜籽油提取新工艺.就菜籽原材料的预处理,酶解方法及酶解动力学的研究,探索中性蛋白酶在菜籽提油工艺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为水酶法提取菜籽油优化工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92.
针对目前浓香型白酒丢糟酒的生产过程设计相应的实验室模型,采用HPLC和酶法检测样品中的残淀粉、含酒量等关键指标,并通过平均值和标准差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预测丢糟酒成熟酒醅的含酒量和残淀粉,为设计和优化针对浓香型丢糟酒的特种生物制剂提供快捷有效的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993.
从浓香型大曲分离的酵母菌中,筛选出发酵力、酯化力和脂肪酶活力复合功能较高的菌株,为构建浓香型大曲复合功能菌群提供重要资源。以从浓香型大曲中筛选得到的10株酵母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脂肪酶平板鉴定法初步确认10株酵母均具有脂肪酶功能,并对这10株酵母进行单菌小麦固体培养基发酵,测定发酵产物发酵力、酯化力和脂肪酶活力,复筛出一株复合功能性突出的菌株J17,该菌株的发酵力为2.02 g/(g·72 h),酯化力为114.13 U,脂肪酶活力为6.37 U/g。结果发现,J17发酵后能产生较为丰富的风味物质,经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J17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相似文献   
994.
分别使用硬脂酸、油酸、乙二胺四乙酸、聚乙二醇等对硼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多种具有不同疏水性的纳米硼酸钙润滑油添加剂;进而,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摩擦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改性纳米硼酸钙对菜籽油抗磨、减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表面改性纳米硼酸钙中,硬脂酸改性硼酸钙的疏水性最佳,油酸改性硼酸钙的疏水性次之...  相似文献   
995.
发酵糟醅质量在浓香型白酒酿造中起着关键作用,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实现对糟醅的及时、准确、高效检测。该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北方浓香型白酒出入窖糟醅水分、酸度、淀粉三个理化指标进行了快速分析并建立了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入窖糟醅水分含量、酸度、淀粉含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6、0.79、0.65,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77%、0.11 mmol/10 g、0.11%;出窖糟醅水分含量、酸度、淀粉含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0.92、0.79,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4%、0.16 mmol/10 g、0.49%,模型的质量较好。并且利用验证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入窖糟醅水分、酸度、淀粉的模型预测的标准偏差分别为2.10%、0.22 mmol/10 g、1.32%,出窖糟醅水分、酸度、淀粉的模型预测的标准偏差分别为1.61%、0.56 mmol/10 g、1.13%,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生产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996.
窖泥在浓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微生物群落种类、结构和代谢产物对酒体风味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揭示窖泥对浓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该文简述了窖泥微生物中的乳酸菌、己酸菌、芽孢杆菌及产甲烷菌,并综述了浓香型白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探讨了窖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对浓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窖泥微生物群落对浓香型白酒风味特征塑造的作用,为酿酒行业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97.
要提高浓香型白酒的优质品率,首先要使用高质量的大曲,适当提高制曲温度,接入经筛选扩大培养的多种微生物强化制曲,做好大曲的培养、管理工作。其次,要提高窖泥质量。窖池是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基础,窖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酒质的优劣,要加强对窖池的养护,保证窖池的良好状态。第三,生产工艺操作技术是保证浓香型白酒质量的关键,要严格遵循所规定的入池条件及蒸馏操作规程等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998.
浓香型白酒中的苦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再节 《酿酒科技》2005,(8):121-123
酒的苦味主要来自原辅料、工艺和勾调过程。浓香型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单宁类、多肽、氨基酸、杂醇、醛类和无机盐。苦味物质表现出阈值较低、在低温下较敏感、可变性小、可使浓香型酒风味复杂、舌各部位对苦味的敏感程度差异较大等特征。可通过对原辅料和工艺的控制及采用勾调等方法降低浓香型酒的苦味。(孙悟)  相似文献   
999.
浓香型白酒在陈酿过程中的酒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平 《酿酒科技》2005,(12):35-37,40
对白酒的感官指标、酒精度、理化指标(总酸、总酯)、卫生指标(甲醇、杂醇油)、固形物含量、色谱骨架指标、pH值、电导率等在陈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酒体在陈酿过程中,质量(口感)都会有很大的改善,浓香型大曲原酒(原度)经过8个月陈酿之后各项指标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口感更加绵柔,醇厚;浓香型大曲降度酒(45度)以及42度浓香型成品酒指标变化规律性不强,质量(口感)在陈酿3-4个月后,协调性、缔合性达到最佳效果;陈酿时间过长,新型白酒易产生水味,香料与酒精易分离;陶缸陈酿效果优于不锈钢大罐陈酿。  相似文献   
1000.
四川作为浓香型白酒的主要产地,在全国白酒产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为解析四川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产区特征,对比分析了泸州、宜宾和德阳三个代表性地区中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糟醅的水分、酸度、淀粉、还原糖和酒精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泸州和德阳地区,宜宾地区的糟醅在发酵过程中水分、酒精度、淀粉和还原糖的利用率都最高,而酸度较低。泸州地区发酵糟醅中整体水分和酒精度含量、淀粉和还原糖的消耗量都较低,仅酸度相对较高。德阳地区发酵糟醅的各项理化指标则介于宜宾和泸州地区之间。主成分分析也表明三个地区在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揭示了四川各产区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过程中各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在实际生产中实现发酵过程的科学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