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59篇
机械仪表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6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甲醇钠甲醇溶液 (2 7%~ 31% )为原料制备固体甲醇钠 (>98% ) ,研究了溶媒种类、配比、真空度、温度控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姜明 《上海化工》1999,24(3):34-35
介绍了以甲醇钠甲醇溶液与氯仿为原料,采用共沸蒸馏法制备原甲酸三甲酯的改进工艺。  相似文献   
93.
将棕榈硬脂和甲醇钠分别作为原料和催化剂,经过化学法催化棕榈硬脂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sn-2位富含棕榈酸的甘油三酯,为制备人乳脂替代品提供原料。首先对原料棕榈硬脂中的脂肪酸含量及分布进行测定并分析,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反应时间、甲醇钠添加量和反应温度3个因素的水平范围,接着再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对甲醇钠催化棕榈硬脂发生酯交换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试验结果均有显著影响,影响顺序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甲醇钠添加量。当反应时间为33 min,甲醇钠添加量为0.33%,反应温度为83℃时,酯交换所得产物中sn-2位棕榈酸含量达到60.17%,比原料棕榈硬脂中sn-2位棕榈酸含量增加了21.37个百分点,可作为制备人乳脂替代品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94.
在间歇反应釜内,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对碳酸二甲酯与乙醇酯交换合成碳酸二乙酯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浓度、反应温度、乙醇与碳酸二甲酯的摩尔配比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通过数据校正优化了实验原始数据,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严格的模型检验,得到了可靠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该反应为连串反应,中间产物为碳酸甲乙酯,反应焓分别为ΔH10=-1.595 kJ?mol-1,ΔH20=0.809 kJ?mol-1;两个反应均为可逆反应,活化能分别为Ea1+=45.633 kJ?mol-1和Ea1-=47.228 kJ?mol-1、Ea2+=55.058 kJ?mol-1和Ea2-=54.249 kJ?mol-1。  相似文献   
95.
熊孟  王成习 《化学工程》2014,42(10):45-49
氢氧化钠溶解在甲醇中与甲醇反应是制取甲醇钠的主要方法,文中针对该液相反应建立热力学循环,计算了298 K下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和标准摩尔焓变,将范特霍夫方程积分后得到化学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略大于0,说明反应在常温下难以自发进行,需要不断移出生成的水来提高反应转化率;反应微放热,化学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将变小,得到的化学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可为工业模拟提供理论计算依据。根据化学平衡常数关系式和汽液平衡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获得了较适宜的反应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96.
溶剂法缩合制甲基己基乙醛,以甲基壬酮与α-卤代酸酯在无水碱催化下,通过Darzens反应生成α,β-环氧酸酯,经皂化、酸化、加热脱羧而得,并对该工艺进行优化,缩合反应以石油醚为溶剂,反应温度为10~15℃,缩合收率达到75%;水解反应:用25%的NaOH溶液;脱羧反应:用2%的硫酸,使甲基己基乙醛总收率达到61%。  相似文献   
97.
甲醇钠的催化作用下,以异构C16~C20混合醇和碳酸二甲酯为原料合成了碳酸高碳二烷基酯。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甲醇钠∶碳酸二甲酯=0.08∶1(摩尔比),异构C16~C20混合醇∶碳酸二甲酯=2.4∶1(摩尔比),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170℃。实验室和50 L中试产品收率均大于97%。产品应用于SL 5W-30和SL 5W-40汽油机油中,在低温性能方面表现良好。碳酸高碳(C16~C20)二烷基酯产品结构用红外光谱和质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8.
王后政 《中国油脂》2021,46(8):56-60
:菜籽油与异辛醇在甲醇钠的催化作用下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脂肪酸异辛酯。研究了催化剂添加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酯交换产物脂肪酸酯含量的影响,并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组成分析和低温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最佳酯交换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5∶ 1、催化剂添加量06%(以油质量计)、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20 min,在最佳条件下产物中脂肪酸酯含量为9513%;产物中脂肪酸异辛酯含量达到86.23%,主要为油酸异辛酯,含量为58.06%;产物凝点为-32 ℃,较菜籽油(凝点-18 ℃)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99.
以碳酸二甲酯(DMC)和月桂醇(C12 H25 OH)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采用两步法高效制备碳酸二月桂酯(DDC)。采用红外光谱、质谱、氢谱及碳谱对反应产物结构进行表征,考察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产品收率达89%以上,在100和40℃时的运动黏度分别为3.43和11.77 mm2/s,黏度指数为184,适合作为高黏度指数润滑剂基础油;与传统酯类油癸二酸二异辛酯相比,其具有更加优异的极压抗磨性。  相似文献   
100.
总酸值是聚异丁烯丁二酸酐的重要质量指标,目前酸值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皂化法、电位法和指示剂法,而聚异丁烯丁二酸酐粘度较大,不易与碱反应,使用以上方法测定的酸值均偏小或测定时间过长.本文以前三种方法为对比,发现采用甲醇钠滴定的新型方法,可以方便、快速测定聚异丁烯丁二酸酐的总酸值,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再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