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0篇
  免费   1310篇
  国内免费   500篇
电工技术   203篇
综合类   469篇
化学工业   930篇
金属工艺   82篇
机械仪表   324篇
建筑科学   146篇
矿业工程   71篇
能源动力   547篇
轻工业   2640篇
水利工程   37篇
石油天然气   175篇
武器工业   47篇
无线电   13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94篇
冶金工业   132篇
原子能技术   97篇
自动化技术   1695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302篇
  2022年   520篇
  2021年   603篇
  2020年   481篇
  2019年   349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400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466篇
  2012年   576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428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13种助剂对嗪草酸甲酯防除曼陀罗和稗草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无机盐助剂中的硫酸铵、表面活性剂中的有机硅Silwet618、油类助剂中的油酸异丁酯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2.
滴状冷凝强化含不凝气的蒸气冷凝传热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兴东  马学虎  兰忠  宋天一 《化工学报》2007,58(7):1619-1625
为了深入考察滴状冷凝强化混合蒸气冷凝传热传质过程的作用机制,在竖直表面上设计了完全滴状(DWC)、没有液滴向下脱落运动的条形分割滴膜共存(DFC)和膜状(FWC)3种冷凝形态的实验表面。对纯蒸气及含不凝气蒸气的冷凝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纯蒸气滴状冷凝与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相近;而对含不凝气的冷凝,滴膜共存表面与膜状冷凝表面的传热特性相近;不凝气摩尔分数分别为0.9%、4.8%时,滴状冷凝较其他两种形态下的冷凝传热系数提高了30%~8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合蒸气冷凝传热阻力主要由气相边界层控制,滴膜共存冷凝并没有使气相的扩散传质过程得到强化,而完全滴状冷凝与设计的滴膜共存冷凝的区别在于后者仅存在小液滴的合并运动而没有大液滴向下脱落和对表面冲刷过程。根据二者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滴状冷凝的大液滴脱落运动是影响气相传质的主要因素,大液滴脱落过程对气相边界层的扰动和剪切作用强化了气液界面传热传质特性。  相似文献   
83.
Vanadium doped La9.33Si6−xVxO26+0.5x (x = 0.5, 1.0, 1.5) (LSVO) electrolyte powder was prepared by combustion method at 600°C for 5-7 min. The powder was sintered at 1500°C for 3 hours to prepare LSVO ceramics. XPS, IR, XRD, and EIS analysis show that V5+ doping replaces Si4+ in [SiO4] to form [Si(V)O4] tetrahedron. With the increase in x, the lattice volume increase. When x = 2.0, the LaVO4 phase was formed, indicating that the limit doping amount of V5+ replacing Si4+ is x ≤ 1.5. The conductivity of LSVO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in x (x ≤ 1.0), which attributed to the defect reaction caused by V5+ doping. The addition of the interstitial oxygen Oi* in 63 channels and the increase of lattice volume leads to increased conductivity. When x = 1.0, the highest conductivity is 1.46 × 10−2 S·cm−1 (800°C). The doping enhancement conductivity mechanism is the Interstitial oxygen defect-Lattice volume composite enhancement mechanism.  相似文献   
84.
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标和定位、队员配备和任务安排、师资培训、课程和资源建设、科研促教等方面对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5.
数字散斑干涉技术(DSPI)是一种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技术,它适用于物体的形变及位移测量。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所以在航空航天、工业检测和生物医学等精度要求较高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数字散斑干涉技术中,条纹图像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介绍了利用Matlab对散斑图像进行处理的各种方法和实际效果,包括令两幅图灰度值相减得到条纹图,图像的灰度增强处理,滤波处理,二值化处理和条纹的细化处理,最后提取出较清晰的条纹骨架线,为后续处理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基于微型投影显示的色域特性和色彩实现机制,提出了一种提高微型投影系统亮度的方法。在基色子帧中引入其它基色,实现基色坐标的变换,再对微型投影系统亮场白平衡,分析并比较系统在绿色基色校正前后的性能。从理论分析了各色LED的最大工作电流、各基色色坐标和白场色坐标对通过基色校正提高亮度效果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验室研发的微型投影系统,在保证系统显示性能的同时,亮度有了25.24%的提升。  相似文献   
87.
提出一种高频增强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图像亮度和对比度自适应增强方法。利用均值滤波获取原始图像的低频分量,由原始图像与低频分量的差值获取图像的高频分量。同时引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图像的灰度均值、标准偏差与亮度和对比度两个增强系数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根据图像本身的均值与标准偏差自动获取增强系数,从而实现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的自适应增强。该方法计算量小,实时性强,对亮度和对比度都较低的图像增强效果较好,可用于图像动态检测系统。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到货车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TFDS)所采集的动态图像处理中,获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8.
松花湖是吉林省最大的人工水域和渔业水域,"三花一岛"久负盛名。多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变迁,水域污染,投入不足,过度捕捞,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影响,鱼类资源持续衰退。除施氏鲟等名贵鱼类早已绝迹外,另一些土著名优品种如"三花一岛"等也濒临绝迹,不能满足居民对鱼类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通过清理拦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恢复资源;科学养殖,开发资源;强化管理,保护资源,再现松花湖渔业的辉煌。  相似文献   
89.
运用模糊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变换域的射线图像增强算法,该算法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中值滤波的结果进行改善,引入对数图像处理模型对模糊线性增强的结果加以优化,使其在抑制噪声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图像对比度.  相似文献   
90.
针对红外图像具有高背景,低反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级等间距密度均衡的红外图象自适应增强方法。该方法以图像灰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窗口递推的方式,自适应地选择直方图窗口,获得高低阈值,再通过灰度线性变换及灰度级等间距密度均衡,增大图像灰度动态范围,获得细节丰富灰度连续的图像。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表明,该算法克服了平台直方图均衡引起的灰度断层现象,有效地增强了红外图像的对比度,提高了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