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82篇
  免费   3208篇
  国内免费   2083篇
电工技术   3607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3712篇
化学工业   3375篇
金属工艺   999篇
机械仪表   1549篇
建筑科学   4224篇
矿业工程   1143篇
能源动力   1217篇
轻工业   2027篇
水利工程   1328篇
石油天然气   2587篇
武器工业   289篇
无线电   248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081篇
冶金工业   1509篇
原子能技术   685篇
自动化技术   3256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347篇
  2022年   676篇
  2021年   1138篇
  2020年   986篇
  2019年   757篇
  2018年   777篇
  2017年   922篇
  2016年   1132篇
  2015年   1195篇
  2014年   1930篇
  2013年   2071篇
  2012年   2265篇
  2011年   2606篇
  2010年   1963篇
  2009年   2024篇
  2008年   1904篇
  2007年   2229篇
  2006年   1980篇
  2005年   1677篇
  2004年   1397篇
  2003年   1173篇
  2002年   1029篇
  2001年   883篇
  2000年   691篇
  1999年   588篇
  1998年   462篇
  1997年   389篇
  1996年   351篇
  1995年   275篇
  1994年   236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92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2篇
  1964年   12篇
  1961年   8篇
  1960年   9篇
  1959年   8篇
  195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新疆油田微生物开采稠油技术研究及矿场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室内筛选复壮,选育出对克拉玛依稠油具有显著降粘作用的微生物菌种.室内降粘实验结果表明,菌种对稠油的降粘率可达70%,同时菌种可以改善稠油的流体性质.原油族组分分析结果表明,菌种能够降解稠油中的非烃和长链饱和烃.首次在克拉玛依油田进行了6口井的微生物吞吐开采稠油矿场试验,累计增油865t.  相似文献   
72.
多测井曲线的综合处理合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井曲线是地质分层的基础,但在利用单一测井曲线解决复杂地质问题时也存在多解性和局限性。为克服多解性,人们采用多种测井曲线进行地质分层,提高了分层的精度。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把多条曲线分别赋予不同的加权因子,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一条标准综合参数测井曲线。此综合参数曲线突出了所选的多条测井曲线的公共信息,减少或削弱了单一测井曲线中的偶然误差,提高了综合后测井资料的可信度。该方法可应用于地质分层、岩性分析、含油气预测等诸多领域。应用时要注意,并非所选择的测井曲线种类越多越好,而是要选择那些最能反映地层单元特征信息的测井曲线。  相似文献   
73.
S135钻杆钢在钻井液中的氧腐蚀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现场腐蚀产物的XRD分析,揭示了S135钻杆钢在3%NaCl溶液中的氧腐蚀机理。为研究腐蚀因素与腐蚀速率的关系,通过室内高压釜动态模拟实验,分别研究了钻井液中含氧量、钻井液温度、钻井液流速和钻井液盐浓度对S135钻杆钢的氧腐蚀速率影响规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3%NaCl盐水钻井液对S135钻杆钢的腐蚀主要是氧去极化作用所致;(2)钻井液含氧量和钻井液流速的增加会加快钻杆钢的氧腐蚀速率,而钻井液温度和含盐量对钻杆钢的氧腐蚀速率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74.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水泥强度等级、水灰比和骨料质量等内因,及施工条件、养护温度、湿度、龄期等外因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混凝土强度的相应措施,以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从而保证建筑物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75.
介绍了广钢集团高速线材生产线的生产和工艺概况,分析了成材率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技术攻关提高成材率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良好效果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6.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越来越成为电源行业研究的热点。文中介绍了适用于雷达等设备的250W带功率因数校正整流电源模块的设计,分析了其中升压电感器设计、主开关管保护、控制电路消振、散热设计和表面贴装等关键技术,完成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满意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77.
衰减系数的校正是磁共振波谱信号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难题。本文基于复数主成分分析,提出了一种自动的磁共振波谱衰减系数的校正方法,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点问题。文中的模拟数据及其实现结果充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8.
Sangkwon Jeong 《低温学》2004,44(4):241-248
This paper describes transient numerical modeling for thermal characteristic of vapor-cooled current leads under pulse operation. The transient thermal analysis considers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a helium gas flow and a copper lead with temperature dependent properties of helium gas, copper and stainless steel. The numerical analysis was validated by an experiment with commercially available 100 A vapor-cooled current leads. A proper overloading factor calculation and the effect of intermediate cooling are presented for the current leads under pulse operation,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heat input to a cryostat.  相似文献   
79.
裂缝性油气藏采收率:100个裂缝性油气田实例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世界上100个裂缝性油气藏的综合评价,研究储集层及流体本身的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黏度、可动油比例、含水饱和度、润湿性及裂缝分布特征等)和驱动机制及油藏管理战略(优化日产量和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其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将裂缝性油气藏分为4类:I类的基质几乎没有孔隙度和渗透率,裂缝是储存空间和流体流动的通道;Ⅱ类的基质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Ⅲ类(微孔隙)的基质具有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Ⅳ类(大孔隙)的基质具有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和流动通道,裂缝仅增加渗透率。对26个Ⅱ类油气藏和20个Ⅲ类油气藏的开采历史的研究表明:Ⅱ类油气藏的采收率受水驱强度和最优日产量控制,日产量过高会很容易破坏Ⅱ类油气藏,一些Ⅱ类油气藏如果管理得当,采收率可以很高,不需要二次或三次采油;Ⅲ类油气藏的采收率主要受岩石和流体本身性质的影响,特别是基质渗透率、流体重度、润湿性以及裂缝强度等,不进行二次或三次采油不可能完全开采,往往需要采用一些提高采收率的专门技术。以往将Ⅱ类和Ⅲ类裂缝性油气藏归为一类,认识它们的区别将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The fatigue crack growth behaviour of 0.47% carbon steel was studied under mode II and III loadings. Mode II fatigue crack growth tes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specially designed double cantilever (DC) type specimens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mode II threshold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range, ΔKIIth. The relationship ΔKIIth > ΔKIth caused crack branching from mode II to I after a crack reached the mode II threshold. Torsion fatigue tests on circumferentially cracked specimen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both mode III crack growth an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factory‐roof crack surface morphology. A change in microstructure occurred at a crack tip during crack growth in both mode II and mode III shear cracks. It is presumed that the crack growth mechanisms in mode II and in mode III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Detailed fractographic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factory‐roofs were formed by crack branching into mode I. Crack branching started from small semi‐elliptical cracks nucleated by shear at the tip of the original circumferential cra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