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62篇
  免费   5078篇
  国内免费   2410篇
电工技术   13505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173篇
化学工业   1887篇
金属工艺   1840篇
机械仪表   4667篇
建筑科学   2618篇
矿业工程   1291篇
能源动力   1130篇
轻工业   999篇
水利工程   966篇
石油天然气   1278篇
武器工业   455篇
无线电   82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38篇
冶金工业   1245篇
原子能技术   395篇
自动化技术   6216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446篇
  2022年   895篇
  2021年   1231篇
  2020年   1365篇
  2019年   1019篇
  2018年   1027篇
  2017年   1342篇
  2016年   1470篇
  2015年   1870篇
  2014年   3205篇
  2013年   2811篇
  2012年   3887篇
  2011年   3948篇
  2010年   2966篇
  2009年   2962篇
  2008年   2843篇
  2007年   3260篇
  2006年   2853篇
  2005年   2469篇
  2004年   2060篇
  2003年   1790篇
  2002年   1387篇
  2001年   1312篇
  2000年   991篇
  1999年   904篇
  1998年   665篇
  1997年   557篇
  1996年   485篇
  1995年   365篇
  1994年   284篇
  1993年   219篇
  1992年   184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用软件实现曼彻斯特编译码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序祥  康宜华  王培烈 《石油机械》2002,30(5):11-12,37
介绍了在测井仪器中如何用单片机软件编程将井下仪测试数据实现曼彻斯特编码、发送传输 ,及地面解码等方法 ;阐述了井下仪实现双极性曼彻斯特码差分化的技术原理 ,地面译码时同步识别、数据采集、数据串 /并转换等技术方法 ,以及该方法在实践中应用情况。实际应用表明 ,该技术传 /收数据稳定可靠 ,智能化程度高 ,大大地简化了仪器硬件电路 ,提高了仪器性能价格比 ,在生产测井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
先说明市内接入网的单位用户和住家用户两大类使用通信和电视、交互型和分配型业务的要求不相同,相应地对光纤传输的应用须作不同的考虑,文中认为;光纤从市内交换局直连办公大楼是合乎现实需要的,而对于居民住家,宜选用光纤连至路边或光纤与同轴结合和适当利用无源光网络等方案,俟将来时机成熟才实行光纤连至每一家,文末有概括总结,说明接入网不同于长途网,接入网的光纤系统可以使用常规单模光纤,工作于波长1.3μm,而光放大器和波分多路系统不是普遍需要,但光电子集成在光端机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3.
SOPHO-S系列数字程控交换机是由飞利蒲公司生产的。本文分析了该系列交换机的总体结构,并了它的线路传输技术。  相似文献   
64.
本文叙述宽带自适应跳频控制器的原理及方案,频率集的配置、自适应跳频拒收门限及频点更新、跳频码序列及同步等。有效地组织宽带自适应跳频系统能避开大部分固定和半固定性质的单频连续波干扰,使得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中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65.
本文提出新型布线算法,集李氏迷宫法与线搜索法的长处为一体,以饱和带法进行动态排序,以线搜索法确定借孔位置,然后用李氏法进行单层布线,获得最佳路径,从而达到线型好,布通率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微机上实现的印制板自动布线方法──多级线探索法及其编程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完备布线算法的概念,通过分析李氏算法和传统线探索法的不足之处而得到的。虽然它也是一种线探索法,但有较传统线探索法更强的探索能力,不需要结合李氏算法而能单独完成布线任务,是一种较理想的算法,通过实验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7.
字结构不同的计算机互连,以往用软件转换字结构,增加了软件开销,导致传输效率降低。现介绍一种用硬件逻辑转换的方案,在数据传送过程中,使一台计算机的数据结构适应另一台计算机的要求。简捷、可靠、快速,大大地提高了异种机互连的传输率。  相似文献   
68.
井场信息系统建设体系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井场钻井数据实时远程传输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总结,从数据远传作用、数据远传通信方式、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对井场数据远程传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9.
Critical-point drying and freeze drying were compared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s preparative procedures fo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solated hepatocytes were used as model cells. Nomarski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y was used for light microscopic measurements of the hepatocytes in the unfixed, the glutaraldehyde fixed, the glutaraldehyde + OsO4 fixed, the critical-point dried and the freeze dried states. Critical-point dried hepatocytes were found to shrink to 38% of glutaraldehyde + OsO4 fixed volume, whereas optimal freeze dried hepatocytes (frozen in water saturated with chloroform and freeze dried at 183 K for 84 h) were found to shrink to 51% of glutaraldehyde + OsO4 fixed volume. Transmiss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the critical-point dried cells showed well-preserved ultrastructure and surface structure. Micrographs of the freeze dried cells showed ultrastructure destroyed by internal ice crystals and surface structure destroyed by external ice crystals. Double-fixed isolated hepatocytes were shown to swell during storage in buffer and to shrink during storage after critical-point drying. For low magnifica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up to about 3000 times) both critical-point drying and freeze drying can be used. However, for high magnifica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ritical-point drying is superior to freeze drying.  相似文献   
70.
用NILT导出的传输线瞬态分析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裕顺 《电子学报》2002,30(3):381-385
K Singhal与J Vlach的NILT(数值Laplace反变换) 技术是端接线性负载传输线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利用这一NILT技术,导出了传输线的时域离散模型,由此可进行端接任意负载传输线的瞬态分析.这一模型毋须象通常的频域方法那样对传输线作有理逼近,因而不存在由此带来的数值问题,而计算量与它们相当.文中分别给出了均匀与非均匀传输线的处理,并用实例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