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0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117篇
电工技术   13篇
综合类   176篇
化学工业   168篇
金属工艺   20篇
机械仪表   17篇
建筑科学   440篇
矿业工程   341篇
能源动力   34篇
轻工业   128篇
水利工程   89篇
石油天然气   229篇
无线电   3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6篇
冶金工业   28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41.
Two series of cationic gemini surfactants, alkanediyl-α,ω-bis[N,N-dimethyl alkyl (octyl or dodecyl)ammonium] dibromide (R-s-R; s = 6, 10, 12 and R = 8 and 12) were prepared and evaluated as additives for water-based mud.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prepared surfactants were confirmed using FTIR and mass spectroscopy. Surface activity of these compounds has been studied and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 including surface tension, emulsification power,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effectiveness, maximum surface excess and minimum surface area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pared compounds have significant surface activity, especially those of longer hydrophobic chain length. The prepared cationic gemini surfactants were evaluated as viscosifiers and filter loss additives for water-based mud formulated from local Na-montmorillonite clay. XRD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the Na-montmorillonite clay to determin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urfactants with inter layers of the clay structur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gel strength, thixotropy, filtration properties 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water-based mud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mini surfactant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heological and filtration properties of the Na-montmorillonite clay according to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specifications.  相似文献   
42.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作量稳步增加,以及铀矿新层位、新地区、新类型、新深度找矿思路调整,对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艺及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目前地浸砂岩铀矿钻探施工现状基础上,从工艺技术与装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钻探效率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实行地表退心平行作业、采用低固相聚合物泥浆、优化钻头钻具组合、松散地层应用单动双管和大口径绳索取心钻进技术、开展无岩心钻进技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的砂岩铀矿钻探设备,以大力提升行业钻探水平。  相似文献   
43.
承压水底板关键层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白晨光  黎良杰 《煤炭学报》1997,22(2):149-154
根据煤矿长壁工作面的布置以及底板突水的可能性分析,提出了底板关键层的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突变理论的方法,对底板关键层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推导出了关键层系统的总势能函数表达式,建立了底板关键层的尖角(CUSP)型突变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分析了承压水底板关键层失稳的力学机制,得到的结论符合实际情况,为研究煤矿底板突水机制引入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4.
大采高采场覆岩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运用关键层理论研究了采场覆岩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垮落带及断裂带高度与覆岩关键层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大采高的垮落带及断裂带高度大于相同煤厚分层开采相应的高度,且随采高增大呈台阶状上升,此研究是大采高条件下采场矿压控制、地表塌陷评价的基础。  相似文献   
45.
基于岩层移动的"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研究了岩层移动对煤层气卸压运移的影响,结果证明,覆岩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对邻近层煤层气涌出的动态过程起控制作用;覆岩主关键层位置将决定下保护层可能的最大卸压高度。  相似文献   
46.
从几何分析出发,结合实例介绍了制作圆竖井素描展开图的简单方法,其精度可达地质要求。  相似文献   
47.
杨亚杰 《河北化工》2014,(12):11-12,16
为了提高矿井防治水技术的水平,介绍了隔水关键层的概念、模式、分类、影响因素、隔水关键层机理,针对水害中最常见的两种奥灰水害和采空区水害进行了相关防水技术的讨论。最后,就采煤行业的流程"巷道掘进阶段-工作面回采前-工作面回采过程"整体上论述了如何根据隔水层机理应用防治水技术。  相似文献   
48.
魏元博 《精细化工》2014,31(5):627-632
采用氯乙酸乙酯对N,N-二甲基-γ-氨丙基-γ-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ASO-121)进行季铵化改性,合成了一种季铵化改性氨基聚硅氧烷(QASO-121)。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扫描电镜(SEM)、纳米粒度仪等仪器对QASO-121及其乳液进行了表征和纤维表面的成膜性分析,并讨论了氨值、黏度及硅乳用量对所整理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QASO-121乳液平均粒径为75.3 nm,电位为+21.2mV,且其在织物纤维表面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经氨值为0.6 mmol/g、黏度为2.600 Pa·s、硅乳用量为4 g/L的QASO-121整理的布样,织物柔软性提高,亲水性增强,白度基本不变。将QASO-121与未季铵化ASO-121进行应用性能对比,发现两者整理织物的柔软性相近,但经QASO-121所整理织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且富有弹性,其抗黄变性能也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49.
采用地震与钻探综合地质剖面定构造形态、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定层位;钻探岩性及标志层特征定深度,用这种综合岩煤层对比方法指导勘查施工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50.
Good water-impermeable barrier function is vital for healthy skin. Abnormality of the barrier function is observed in a variety of skin diseases, such as atopic dermatitis, psoriasis and contact dermatitis. Moreover, repeated barrier disruption induces epidermal hyperplasia and inflam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cceleration of the barrier recovery prevents epidermal hyperplasia induced by barrier disruption in a dry environment. Thus, methods to improve the barrier function are very important for clinical dermatology. Recently, we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new reagents and/or new materials to improve barrier homeostasis. In this review, I will describe our recent findings and show how they provide the basis for a new perspective for clinical dermat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