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3篇
  免费   821篇
  国内免费   317篇
电工技术   91篇
综合类   965篇
化学工业   2933篇
金属工艺   176篇
机械仪表   79篇
建筑科学   1857篇
矿业工程   193篇
能源动力   423篇
轻工业   430篇
水利工程   223篇
石油天然气   295篇
武器工业   15篇
无线电   5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97篇
冶金工业   416篇
原子能技术   41篇
自动化技术   30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420篇
  2013年   477篇
  2012年   644篇
  2011年   612篇
  2010年   513篇
  2009年   525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579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445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阐述了国内外利用直接热化学液化法处理污泥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并介绍了将其转化为油的典型液化工艺及其影响油产量的主要因素,阐明此种方法的发展趋势,并指出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回收应该是今后污泥处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好氧和厌氧污泥进行污泥的生物吸附实验,研究好氧与厌氧污泥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模型。研究表明:好氧和厌氧污泥的吸附过程中,颗粒内扩散是污泥吸附的主要限速阶段,但它不是唯一的限速因素。好氧和厌氧污泥的假二级反应模型比一级、二级反应模型更能描述污泥的吸附过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的吸附平衡方程都适合描述厌氧和好氧污泥的吸附平衡过程。  相似文献   
103.
通过两套生物造粒流化床试验装置的并联和串联运行,运用摄影与图像分析、颗粒静沉和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流化床中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及破碎与恢复特性.在作为一级柱(接受人工配置污水)运行的过程中,流化床主要经历了颗粒成长;在作为二级柱(接受一级柱出水)运行的过程中,流化床主要经历了颗粒破碎.试验结果表明,在多次轮回切换工作的过程中,流化床中的颗粒污泥具有动态稳定性,破碎的颗粒很容易得到恢复.颗粒污泥的有效密度随粒径而变化的趋势不明显,粒径-密度关系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始终处于同一领域,且远高于常规絮凝体的密度,表明流化床中形成的颗粒污泥具有密实的构造.  相似文献   
104.
利用NH3-(NH4)2SO4体系,对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s,PCB)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铜污泥中的铜进行浸析。对PCB污泥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其中铜在污泥中的质量分数为33.500%,其余金属质量分数较小。重点探讨了氨-硫酸铵浓度及pH、浸析时间、液固比、温度等条件对浸析率的影响。NH3-(NH4)2SO4体系对PCB污泥中铜浸析的最优条件为氨、硫酸铵浓度分别为3.0mol/L和1.5mol/L,液固比为20mL/g,浸析时间为180min,浸析温度为25℃。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浸析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铜的浸析率可达到97.5%,此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63%。  相似文献   
105.
为了考察颗粒流的分离机制,基于离散单元法数值模拟了颗粒流在斜板上的运动和分离过程.进行了不同粗糙度斜板上等密度不同粒径的颗粒流,以及等粒径不同密度的颗粒流分离状况的模拟.结果表明:等密度不同粒径的颗粒流在斜板上流动时出现了明显的分离情况,且在表面粗糙度大的斜板上颗粒流的分离更加明显,而等粒径不同密度的颗粒流在斜板上流动时没有明显的分离情况.研究结果对理解颗粒流的分离机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首先阐述了抛石挤淤的适用范围及其原理,然后结合工程实例,详细描述了其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标准,对该吹填淤泥区所布设的沉降监测点、周边隆起监测点、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分别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进而探讨抛石挤淤在本试验中的可行性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7.
日益突出的污泥问题,使实现污泥减量化变得更加迫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剩余污泥减量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溶胞-隐性生长、解偶联代谢、维持代谢和生物捕食等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理论与技术,分析了各种污泥减量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并指出了目前剩余污泥减量技术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吉化污水处理厂两个车间排放的污泥中Cu、Zn、Cr、Pb、Cd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采自中和处理车间污泥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Zn>Cu>Cr>Pb>Cd;采自污泥处理车间污泥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Cu>Zn>Cr>Pb>Cd.污泥样品中Cu的含量最高,为8487.58 mg/kg;Cd的含量最低,为2.72 mg/kg.BCR形态分析结果表明,2种污泥中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存在;Zn主要以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存在;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的形态分布较为均匀;Cd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  相似文献   
109.
悬浮液的沉降过程主要由固相颗粒浓度和凝聚状态等决定,为了定量描述油渣水在离心力场中的分离过程,以含油渣水三相的罐底油为研究对象,提出固-液-液三相离心分离的概念,进行模型分析,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其分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三相离心分离过程符合实际状况,能够很好的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10.
Soil effects due to sewage sludge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ield trials show that increased nutrients (mainly P) and heavy metals in soil due to agricultural use of sewage sludge have mainly to be expected when sludge is applied in too high amounts.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plants are determined by their solubility which is increased by pH decrease and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Normally, it should be expected that the microbial activity in soil would increas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ewage sludge. But, also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microflora by simultaneous enrichment of organic matter or inorganic and organic pollutants were found. The most important deleterious effects on soil microorganisms are the reduction in size of the total biomass, a reduced nitrogen fixing activity and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 of the soil. At what stage heavy metal toxicity to soil microorganisms or to microbial processes in soil is likely to become evident is unfortunately still uncertain. Again, the soluble fraction of heavy metals (also of organic pollutants) is a determing factor. To minimize the shown environmental risks an adequate sludge management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