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23篇
化学工业   123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47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3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篇
冶金工业   10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磷酸三丁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废磷酸三丁酯是一种常见的放射性有机废物,其妥善处理对于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间歇式超临界水氧化设备,对磷酸三丁酯的氧化分解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磷酸三丁酯的降解产物无毒害物,气相产物为CO2,液相产物为CO2-3、PO3-4及未反应的有机物,证实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磷酸三丁酯的可行性。通过对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因素对有机物去除率影响的研究,确定了磷酸三丁酯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最优化反应条件:反应温度450 ℃、反应压力24 MPa、磷酸三丁酯初始浓度0.05 mol/L、过氧化氢过量1倍。在此反应条件下,停留时间为10 min时,有机物去除率可达99.9%。  相似文献   
92.
采用有机钝化体系对镀锡板进行钝化处理。通过点滴试验和电化学测试对钝化膜的耐蚀性进行检测,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钝化膜的表面形貌。得到的较优工艺配方为十二烷基磺酸钠4.5g/L+植酸6.0g/L。所得钝化膜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为1.235×10~(-6)A/cm~2;极化电阻最大,为5 094.1Ω;自腐蚀电位正移0.117V;点滴时间增加20s。采用该钝化工艺能提高镀锡板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93.
汤英  赵兵 《工业催化》2016,24(5):50-54
采用低温N2吸附、IR、XRD和ICP-AES等对用于环己烯水合反应的ZSM-5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吸附物覆盖ZSM-5催化剂的表面,造成活性和稳定性降低,用H2O2氧化再生法可以有效脱除表面吸附物,恢复活性。当反应时间超过26 h时,由于ZSM-5催化剂脱铝和结晶度降低等原因使催化活性显著降低,沉降分离性能和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94.
针对电极生物膜法自养反硝化能力有限以及电化学氧化有机物所需的金属氧化物修饰电极制备复杂的问题,以同步脱氮和除碳为目的,在A/O生物流化床硝化反硝化基础上,联合电解产氢构建自养反硝化和异养反硝化协同作用的体系,脱氮的同时将有机污染物作为异养反硝化碳源加以降解。以模拟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反应器脱氮和除碳的运行效果,分析环境温度、电流强度、特定电解质工况条件对脱氮与除碳协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生物流化床相比,(22±1)℃,电流强度10 mA时,NO3--N去除率从24%提高到69%,去除速率为9.16mg/(L.h),COD去除速率从31.5 mg/(L.h)提高到66 mg/(L.h);Cu2+本身对反硝化存在促进作用;电流强度10 mA,添加Cu2+使反硝化效果进一步提高,NO3--N去除率达到90%以上,此时苯酚、喹啉与芘的去除速率分别达到15.0、3.1、0.25 mg/(L.h),和NO3--N去除规律呈现一致性。研究过程证明了在微电流和Cu2+强化作用下,电化学生物流化床具备同步脱氮和除碳的功能。  相似文献   
95.
将乙醇、甲苯、苯酚、苯胺和硝基苯等5种有机物及其混合物分别和硫酸钠配制成模拟样,采用中温气化的方法,研究在对应有机物的沸点及附近温度时的气化速率及处理后其在硫酸钠中的残留(以TOC计)。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气化速率最快的温度点不同,在加热时间为120 min后气化速率明显下降且基本稳定,在加热时间为180 min后,硫酸钠模拟样中有机物去除率均达到99.99%以上,TOC小于4 mg/kg。5种有机物的混合物模拟的气化速率曲线与1种有机物的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6.
In this work, a coking wastewater was selected and a biochemical A~2/O treatment device for fractional degradation was designed and employed. After each stage of the treatment, the products were analyzed throug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GC–MS) to determine their composition. Finally, AgNO_3+ K_2 FeO_4 was used as an advanced deep catalytic oxidation treatment. It was concluded from the analysis that cyclic organics could be degraded and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was controlled within 50 mg·L~(-1), in line with the target value. Meanwhile, the spectra obtained from the GC–M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s reached based on the CO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hard-degradable organics in coking wastewater could be eliminated through the A~2/O bio-membrane treatment and the advanced treatment of making use of K_2FeO_4 as an oxidant and Ag+as a catalyst, the catalytic efficiency with Ag+as a catalyst of K+2FeO_4 was very high. Agcould evidently improve the oxidation capacity of K_2FeO_4 to wastewater in its short stability time, and this i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97.
反渗透、纳滤膜技术脱除小分子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反渗透(RO)和纳滤(NF)技术分离难解离型小分子有机物和解离型小分子有机物水溶液的机理、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RO和NF分离小分子有机物水溶液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8.
处理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新万法--胶团强化超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团强化超滤是一种处理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新技术。该技术利用表面活性剂胶团对有机物的增溶作用,结合超滤工艺,进而达到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目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胶团强化超滤处理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原理、影响因素,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
碱性多羟基化合物体系在有色冶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碱性多羟基有机化合物溶液体系具有环境污染小、对重金属元素溶解能力大、生产条件稳定等特点,在有色冶金工业中有广泛用途。从锑的湿法冶炼、冶金中间物料处置、废铅酸蓄电池湿法回收等方面总结了碱性多羟基有机化合物体系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状况,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
在室温下,对聚乙炔的一种单取代衍生物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这种聚乙炔的单取代衍生物的薄膜能够发出强的绿色荧光,其荧光光谱的主要荧光峰位于510 nm,而它的两个次要荧光峰分别位于440 nm和380 nm.位于510 nm、440 nm的两个荧光峰分别是该高分子材料所形成的激发缔合物的主要和次要发光峰,而位于380 nm的荧光峰是单条高分子链的发光峰.这些光谱方面的变化可用该高分子发生的结构上的变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