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5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196篇
电工技术   33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176篇
化学工业   733篇
金属工艺   311篇
机械仪表   38篇
建筑科学   148篇
矿业工程   94篇
能源动力   128篇
轻工业   213篇
水利工程   38篇
石油天然气   239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6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69篇
冶金工业   246篇
原子能技术   79篇
自动化技术   8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9年   2篇
  1968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自制的恒位移加载台在TEM中原位观察了310不锈钢在水中阳极溶解前后加载裂尖前方位错形貌的变化.在排除室温蠕变影响后发现,阳极溶解能明显促进位错发射、增殖和运动.310不锈钢薄膜试样在室温水中能产生应力腐蚀.  相似文献   
22.
田雨丰  李光强  肖永力  刘昱 《钢铁》2022,57(10):84-90
 在转炉炼钢过程中,石灰快速溶解对转炉高效脱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石灰溶解过程中熔渣/石灰界面处形成的2CaO·SiO2产物层被认为是阻碍石灰溶解的关键因素。制备了具有两种不同CO2含量的部分煅烧石灰石,采用浸泡法研究了部分煅烧石灰石在转炉初渣中的溶解行为,并与纯石灰、石灰石的溶解行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石灰石溶解时在液态熔渣中CaO的传质系数为石灰的2.1倍,残留CO2质量分数为10%的部分煅烧石灰石的传质系数高达石灰石的6.7倍。在CO2质量分数为0~43.5%时,石灰的溶解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石灰溶解过程中形成的2CaO·SiO2层严重阻碍了FeOx的扩散,从而减缓了石灰的溶解。与石灰不同,石灰石分解产生的CO2能够破坏2CaO·SiO2层并破坏自身结构,有利于熔渣的渗透,这也适用于残留CO2的部分煅烧石灰石。制备纯石灰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石灰芯部完全煅烧,因此极易导致石灰外表面发生过烧,而制备部分煅烧石灰石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表面过烧的问题。此外,与石灰石相比,部分煅烧石灰石由于表面是石灰外壳,溶解初期其表面附近的炉渣温降相对更低,能够避免溶解初期出现停滞阶段。在转炉富余热量有限的情况下,部分煅烧石灰石的石灰替换比高于石灰石,这取决于部分煅烧石灰石中的CO2残留量。  相似文献   
23.
 Al2O3作为熔渣中的主要组元之一,其对熔渣的冶金性能的影响尤为突出。对于高炉炼铁而言,高炉渣中Al2O3增加会对炼铁及脱硫造成不利影响。然而,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相对低廉的高Al2O3进口铁矿石使用量不断攀升,使得高炉渣中Al2O3含量明显增加,高炉渣中Al2O3质量分数往往大于15%,更高的甚至大于20%。目前关于高Al2O3高炉渣系中Al2O3组元的热力学性质(例如采用参考渣法测定Al2O3的活度)及其对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等研究鲜有报道,而温度是影响冶金熔渣冶金性能的重要热力学因素之一,因此探讨温度对冶金熔渣中Al2O3组元活度影响的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也为现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采用参考渣法对1 773~1 873 K温度条件下CaO-SiO2-Al2O3-MgO高炉渣系Al2O3活度进行测定,并采用Raman光谱对熔渣的结构进行检测。考察了温度对CaO-SiO2-Al2O3-MgO高炉渣系Al2O3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熔渣中Al2O3的化学势降低,熔渣与铜金属熔液之间的反应向右移动来达到新的平衡,因而Al2O3的活度随着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温度的增加使熔渣中Al2O3与碱性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使钙铝酸盐(CaO·Al2O3和CaO·2Al2O3)和镁铝酸盐(MgO·Al2O3)等复合物生成量增加,此时熔渣的结构由于O2-的增加而逐渐发生解聚,熔渣中的自由Al2O3减少,从而导致Al2O3活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4.
贵金属作为一类不可再生资源,在工业和军工方面有着重要用途,但贵金属资源在全球分配和供求上存在严重不均衡,凸显了其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拥有许多优良特性,如无毒、低挥发性、可设计性强等,具有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和萃取剂的潜力,在萃取分离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年离子液体在几种常见贵金属离子萃取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离子液体用于贵金属萃取分离过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
采用恒电流E-t曲线与旋转盘环电极方法研究了α黄铜(Cu32Zn)在酸性Na2SO4和HNO3稀溶液中的阳极溶解行为,得到的典型E-t曲线上存在几个特征区,证明在较低电流密度条件下的初始阶段只存在Zn的选择性溶解。用恒电位法研究了Cu32Zn选择性溶解过程,得到了按抛物线衰减的暂态扩散曲线,由i-t-1/2直线关系求得了不同介质中Cu32Zn中Zn的固相扩散系数D在10-16~10-13cm2·s-1数量级,发现中性介质中测出的D值比酸性介质中要大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6.
本文通过对两种成分的二元Al-Li合金的硬度测量,DSC分析和TEM观察,研究了其沉淀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恒定时间时效,合金硬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上在低温范围内有一峰值出现;在DSC曲线低温处有明显的回溶吸热峰,因此该合金低温时效有预沉淀(富Li GP区)形成。在较高温度时效,GP区不复存在;随着δ′相颗粒长大,合金硬度很快增加;DSC曲线上有两个δ′相回溶峰,它意味着δ′析出需有两次结构调整。平衡δ相借助晶界直接从过饱和固溶体中形核长大,其热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27.
La在KCl-NaCl和LaCl_3-KCl-NaCl熔体中的溶解行为SCIE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透明槽技术、电化学循环V-A法及量子化学EHMO三种方法,研究了La在KCl-NaCl(1:1mol)及LaCl_3-KCl-NaCl熔体中的溶解行为。初步认为:溶解在KCl-NaCl熔体中的La是以中性金属状态存在。在LaCl_3-KCl-NaCl熔体中,溶解的La与La^(3+)作用生成低价La^(2+)离子,La^(2+)又与周围的La^(3+)作用形成原子簇离子La_m^(n+)赋存于熔体之中。  相似文献   
28.
溶解和离子交换反应中K+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离子溶液中快速传递及反应动力学过程的跟踪研究在实验上较为困难 ,为此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建立溶液中离子活度即时采集系统 ,并结合活度系数模型准确计算离子浓度 .该方法测定速度快 ,最小间隔为 1s,且所得离子浓度最大偏差小于 2 % .用此方法测定了硫酸钾溶解过程以及钛酸钾离子交换反应过程中钾离子浓度的变化 ,获得传统方法难以测定的数分钟内相关动态过程受溶剂、pH值的影响结果 .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研究其他各种动态过程 (如溶解、结晶、沉淀、离子交换、吸附和扩散等过程 )  相似文献   
29.
The anodic behaviour of copper was investigated in ethanol solution containing LiClO4, LiCl electrolyte and water. The type of electrolyte and the water content influences the mechanism of the anodic process and the formation of anodic products. In LiClO4 electrolyte the dissolution of copper is related to the oxidation of Cu(I) to Cu(II). In solutions of LiCl the etching of copper begins with the creation of soluble complexes of Cu(I) with chloride ions and solvent molecules. At potentials above 0.4 V the formation of alkoxides was observed in both solutions, characterized by a yellow tint. On the other hand, above 0.8 V (i.e. above the equilibrium potential of alcohol oxidation) copper dissolution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blue colloidal suspension of Cu (II) copper salt. Anodic etching of copper in solutions containing 3% H2O at potentials higher than 0.4 V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colloidal suspension of copper oxide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30.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of the chromium electrode in borate buffer solution (pH 9.3) was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Chromium passivity was observed over a broad potential region, from –1.0 to 0.5 V vs SCE. The passivation process took place in two steps: formation of a chromium oxide monolayer and transition of chromium to a higher valence state. The anodic film exhibited the properties of a p-type semiconductor. Transpassive dissolution of chromium occurred at 0.5 V vs SCE, with two reaction intermediates present, CrCr III and Crad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