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45篇
  免费   9176篇
  国内免费   6332篇
电工技术   3260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7635篇
化学工业   3904篇
金属工艺   2009篇
机械仪表   4707篇
建筑科学   9404篇
矿业工程   7048篇
能源动力   876篇
轻工业   4746篇
水利工程   3210篇
石油天然气   8020篇
武器工业   530篇
无线电   809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934篇
冶金工业   3183篇
原子能技术   418篇
自动化技术   23466篇
  2024年   1297篇
  2023年   4253篇
  2022年   3959篇
  2021年   4320篇
  2020年   4221篇
  2019年   4175篇
  2018年   2119篇
  2017年   2655篇
  2016年   2985篇
  2015年   3509篇
  2014年   5751篇
  2013年   4502篇
  2012年   4987篇
  2011年   4918篇
  2010年   4488篇
  2009年   4397篇
  2008年   5182篇
  2007年   4674篇
  2006年   3182篇
  2005年   3275篇
  2004年   2686篇
  2003年   2270篇
  2002年   1836篇
  2001年   1557篇
  2000年   1413篇
  1999年   1040篇
  1998年   919篇
  1997年   771篇
  1996年   602篇
  1995年   566篇
  1994年   497篇
  1993年   322篇
  1992年   271篇
  1991年   235篇
  1990年   240篇
  1989年   23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大庆油田的开发逐渐进入高含水阶段,厚油层动用程度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是有效的提高厚油层动用程度,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在"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注聚阶段中注采比对井间压力、含水饱和度等变化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注采比对开发层位的井间压力及饱和度的影响,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相同的开发模式不同注采比的生产情况,绘制了不同注采比情况下,不同层位的井间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变化情况,为维持地层压力平衡,保持油田稳定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2.
为综合评价现有的相关滤波类算法,对典型的相关滤波跟踪器进行全面的比较与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滤波器的设计提供指引。从相关滤波跟踪理论的一般框架切入,重点对当前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滤波跟踪器即KCF,DSST,HCF和ECO展开研究,分别从理论分析以及在大规模公开数据集OTB100上的实验表现详细地比较各算法的优劣。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卷积特征的算法在跟踪准确性和鲁棒性上相比单纯使用人工特征的算法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跟踪速度也会急剧下降,具有尺度估计模块的跟踪器能够得到更优的跟踪成功图表现。最后对深度学习结合相关滤波方法存在的实时性不足、长时跟踪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3.
传统的历史与文学研究通常是案例式地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与词人的背景.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感与含义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师承流派、家国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传统的分析方法难以直观地了解以上各项内容的关联.以宋词作为文学作品代表进行分析,提出了一套基于文本关联与时空可视分析的方法.它支持文学研究者从词人的生平轨迹和不同生活年代的背景进行分析与对比,探索不同年代、不同经历的词作在文本主题上的相关性与独特性.并且,通过对宋词文本的音律情感可视化与文本意象的关联分析,让文学研究者拥有多维度的视角去了解宋词文本的特性,不仅仅是分析文本本身,而是支持词作与词人的年谱和时代背景进行交叉验证.与宋代文学研究专家合作,通过对他们进行用户实验研究,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专家对词人的文学生涯及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出新的研究视角,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74.
为了研究离子侵蚀对再生混凝土多重界面过渡区的影响,借助SEM和EDS,以Ca元素和Si元素为特征元素进行面扫描,实现了对骨料和砂浆基体的区分,发现了经NaCl溶液和Na2SO4溶液浸泡60 d后的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趋于疏松;以S元素和Cl元素为示踪元素,观察到其在界面区的富集,证明了界面过渡区是离子侵蚀的主要通道;浸泡60 d后界面区显微硬度分别下降约70%和20%,界面过渡区宽度分别增加约50%和20%.研究实现了对离子侵蚀后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位置和范围的界定,且表现出与显微硬度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5.
为了学习文本的语义表征,以往的研究者主要依赖于复杂的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RNNs)和监督式学习方法。该文提出了一种门控联合池化自编码器(gated mean-max AAE)用于学习中英文的文本语义表征。该文的自编码器完全通过多头自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self-attention mechanism)来构建编码器和解码器网络。在编码阶段,提出了均值—最大化(mean-max)联合表征策略,即同时运用平均池化(mean pooling)和最大池化(max pooling)操作来捕获输入文本中多样性的语义信息。为促使联合池化表征可以全面地指导重构过程,解码器采用门控操作进行动态关注。通过在大规模中英文未标注语料上训练模型,获得了高质量的句子编码器。在重构文本段落的实验中,该文模型在实验效果和计算效率上均超越了传统的RNNs模型。将公开训练好的文本编码器,使其可以方便地运用于后续的研究。  相似文献   
76.
荆山玉是湖北省保康县新发现的一个玉石品种,形成于大陆边缘—洋盆区过渡带的热水沉积环境,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灯影组的一种硅质角砾岩:原地震碎角砾岩,由角砾和胶结物二部分构成,角砾局部可拼接;角砾成分为早期硅质岩碎裂产物,胶结物除早期硅质岩碎裂产物外,还有少量后期充填的石英、铁质等,受角砾、胶结物颗粒大小、裂隙发育程度不同的影响,后期热液改造程度不同,角砾和胶结物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色调与铁质有关。荆山玉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第一阶段,低温150~225℃、弱氧化—弱还原条件下热水成因的硅质岩形成;第二阶段,热力膨胀外力作用下,硅质岩局部原地震碎形成硅质角砾岩,热水温度243~340℃,富氧氧化—贫氧过渡环境,红褐色的Fe~(3+)在胶结物、裂隙中富集;第三阶段,热水温度116~127℃、缺氧还原条件,黄色的Fe~(2+)在胶结物、裂隙中富集。  相似文献   
77.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封盖条件,其中以微幅构造为主。据此,重新认识并划分出区块新的次生褶皱背斜单元、向斜单元和斜坡单元,获得了不同次生褶皱构造单元的开发特征。结果表明,高、低产井分布与次生褶皱背斜、向斜相关性高达92%。其中: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背斜变化较缓、呈隆起状的“平台”,且煤层顶板以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封盖性较好;低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向斜,同一井台各井开发效果差异表现为从向斜条带轴部—向斜条带内—向斜条带外的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不断增加,到向斜轴部的距离大于向斜曲率半径73.5%的范围为主力产气区,小于向斜曲率半径40.0%范围为产水主力区。这对煤层气新井部署、生产管理、开发调整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
带式运输机是重要的连续性运输设备,皮带撕裂是造成带式运输机运输失效的重要因素。详细分析了引起皮带撕裂的常见原因,并给出了合理的预防措施。针对皮带撕裂现象构建皮带撕裂实验平台,并通过皮带受力应变实验分析掌握了皮带撕裂的特征,为预防皮带撕裂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80.
以养殖底泥为原料,分别采用碱提酸解法和水热炭化法制备腐植酸和生物炭吸附剂,并以养殖水体中氨氮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腐植酸和生物炭的氨氮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腐植酸和生物炭产率分别为3.86%和13.46%(以底泥湿基计),比表面积分别为11.54 m~2·g~(-1)和24.76 m~2·g~(-1)。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拟合腐植酸和生物炭吸附氨氮的动力学特征。当腐植酸加量为2.00 g·L~(-1)、生物炭加量为3.00 g·L~(-1)时,其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增幅趋缓;当氨氮初始浓度分别增至150 mg·L~(-1)和200 mg·L~(-1)时,腐植酸和生物炭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增幅趋缓;生物炭比腐植酸表现出更强的吸附能力。该研究为养殖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及养殖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