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3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21.
QFW-6000型微波辐射计可连续监测大气温度和湿度廓线,并实时输出大气水汽含量和液态水含量等信息。本文介绍了海雾的形成条件和观测手段,并详细阐述基于QFW-6000型微波辐射计进行海雾监测的方法,通过海雾生消过程下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该设备具有优良的海雾观测能力。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空中隐身目标的毫米波辐射特性,分析了浓海雾对毫米波辐射信号的衰减,并对无源毫米波辐射计阵列探测热辐射源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建模的基础上针对一维32通道8 mm辐射计阵列探测空中隐身目标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毫米波辐射计阵列在浓海雾气候条件下探测空中隐身目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3.
海雾是影响船舶航行的不安全因素。文章探讨了船舶在雾中的避碰措施,根据不同的能见度,提出了相应的船舶驾驶操纵要求。  相似文献   
24.
司光  符冉迪  何彩芬  金炜 《光电子.激光》2020,31(10):1074-1082
遥感卫星能够对云雾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监测, 对海雾识别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不同云、 雾和下垫面的光谱特性及纹理特征,通过葵花8号卫星(Himawari-8)提取云图特征、CALIOP 星载激光雷达 (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CALIOP)获取中高云、低云、海 雾、晴空海表四类样本标签, 利用深度学习方法构建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实现了白天海雾的有 效识别。实验结果 表明:本文训练得到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为82.63%,具有较高 的识别精度,而且相比其它海雾识别 方法也有更好的识别结果。利用该模型对2016年4月8日发生于黄渤海 区域的海雾天气进行识别,并通过 CALIOP标签数据对识别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的识别出海雾区域。  相似文献   
25.
极地地区的海雾给极地科考和海冰研究带来了挑战, 但由于相关监测数据较少, 因此对极地地区海雾的研究 还相对匮乏。基于 CALIOP 传感器可以观测垂直方向上云雾信息的特性, 使用准同步观测的 MODIS 中分辨率成像光 谱仪对北极地区的云雾信息进行分析。首先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反演云顶高度, 再根据云高确定是否为海雾。并 且就不同波段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深度神经网络反演的云顶高度平均绝对误差要比传统方 法的结果低 1774.280 m, 可以更好地对云顶高度进行反演, 提高了海雾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26.
海雾对3毫米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进行了海雾对3mm传播特性影响的测量实验.浓度大的海雾对3mm信号衰减达7.55dB/km,推算了海雾的特性参数,对不同能见度下的测量结果和用ITU模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信号闪烁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7.
为了研究掠海激光类武器在海雾气溶胶环境下的回波特性,需要进一步获取海雾气溶胶的特征参数。基于中尺度数值大气模式的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型,在垂直空间针对海雾所在空间区域设置更为密集的η分层,对2015年4月28日~2015年4月29日的渤海海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云水混合比、雾顶高度等海雾特征参数的数据,进而计算出影响激光回波的水平能见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海雾所在空间区域(海拔高度400 m以下),增大η分层数能够进一步细化海雾的特征参数,提高获取的数据精度;能见度参数可以通过云水混合比等海雾特征参数推算得到,其精度受海雾参数精度影响。  相似文献   
28.
为研究复杂海洋环境下天空偏振模式分布情况,针对大气-海雾复杂海洋环境,研究垂直方向上大气-海雾多层介质的天空偏振分布模式。利用简化的大气、海雾双层结构模拟复杂海洋情况,分别采用Rayleigh及Mie散射方法求得大气、海雾均匀介质层的散射系数,采用基于矢量辐射传输方程的倍加累加方法计算两层介质间的辐射传输,得到全天空偏振分布情况,以太阳子午线上海雾层下行辐射为重点研究地面观测到的偏振特性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太阳位置处可得到偏振度(DOP)的最小值,在太阳高度角与观测高度角夹角为90°时可得到DOP最大值;随着能见度下降,DOP逐渐增加,且观测高度角大于90°时DOP增大效果明显;对于可见光典型波长,当波长增大时DOP逐渐减小,且随着能见度的减小,波长对偏振特性的影响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29.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浙江海上大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星遥感是监测大雾的重要手段,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海上大雾,可以得到时间分辨率比极轨卫星更高、空间覆盖比地面观测更连续的大雾产品。采用分级判识太阳高度角阈值和归一化大雾指数(NDFI)的方法,反演了2008年至今浙江海雾的逐时分布,并将静止卫星(MTSAT)遥感大雾监测结果与近5年地面大雾观测和2013年春季能见度自动观测记录作对比,结果显示遥感反演的总体精度分别为68.4%和69.6%,且空间分布上与地面观测相吻合。表明该方法可突出雾与其他地物的差异,且判识方法简单、实用性强、准确率较高;实时监测浙江海上大雾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业务应用前景。不同时段正确率的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更适用于海雾频发的冬春季以及白天的监测。  相似文献   
30.
进行了海雾对3mm传播特性影响的测量实验.浓度大的海雾对3mm信号衰减达7.55dB/km,推算了海雾的特性参数,对不同能见度下的测量结果和用ITU模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信号闪烁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