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3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60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4篇
无线电   23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自动化技术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inuous phase modulation (CPM)‐bas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PM‐OFDM) system. Also, we propose a CPM‐base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 (CPM‐SC‐FDE) structure for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e proposed structure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low complexity of SC‐FDE, in addition to exploiting the channel frequency diversity and the power efficiency of CPM. Both the CPM‐OFDM system and the proposed system are implemented with FDE to avoid the complexity of the equalization. Two types of frequency domain equalizers are considered and compared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both systems; the zero forcing (ZF) equalizer and the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 equalizer.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for a variety of multipath fading channel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PM‐based systems with multipath fading is better than their performance with single path fading. The performance over a multipath channel is at least 5 and 12 dB better than the performance over a single path channel, for the CPM‐OFDM system and the proposed CPM‐SC‐FDE syste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when CPM is utilized in SC‐FDE systems, they can outperform CPM‐OFDM systems by about 5 dB.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2.
李季碧  任薇  邱绍峰 《半导体光电》2011,32(1):96-98,104
为了降低系统光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复杂度,提高系统的性能,介绍了迫零(ZF)检测算法、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算法、最大似然(ML)检测算法在垂直分层空时编码(V-BLAST)光MIMO空时系统中的应用。从理论上对算法性能和复杂度进行研究,然后在MATLAB建立仿真模型,对多模光纤的传输函数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多模光纤链路中,ZF算法性能较低;MMSE算法较ZF算法有所改进;ML算法通过比较接收符号和原发送的符号之间的相似度,从而获得原符号的最小差错概率,其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3.
以比吸收率为约束条件、设备总速率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一种适用于多天线上行传输的预编码设计方案。该方案在提高频谱效率的同时,兼顾了比吸收率对传输功率的影响,从而将比吸收率约束提前到产品设计和优化之中,减少了后期对比吸收率的评估依赖。通过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算法不仅保证了比吸收率在最大允许范围内,而且还大大提升了设备性能。  相似文献   
34.
主要介绍了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恒包络预编码算法,描述了该算法提出的背景,介绍了恒包络预编码向量的求解方法.然后重点分析了在非完美信道状态信息条件下的恒包络预编码算法,计算了非完美CSI对恒包络算法的影响,分析表明,该误差所带来的影响与恒包络预编码向量无关,而只与信道估计误差有关,从而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估计算法和导频序列,来减少估计误差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多用户MIMO技术及其在LTE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MO技术已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MIMO技术的研究已经从点对点的单用户MIMO技术扩展到点对多点的多用户MIMO技术。由于多用户MIMO技术能极大提高系统吞吐量,3GPPLTE也采纳了该技术。分析并比较了ZF和PU2RC这两种多用户MIMO方案,得出LTE中多用户MIMO技术趋向于采用ZF方案的结论。仿真结果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36.
祖克珂  朱鹏程  王炎 《通信技术》2009,42(11):34-36
SM-MIMO系统可以极大的提高系统容量,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SM-MIMO系统对信道病态矩阵非常敏感。作为一种优化手段,有限速率反馈预编码技术可以大大提高MIMO系统对衰落信道的鲁棒性,另外,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也可以使系统性能和吞吐量得到很好改善。预编码技术和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应用都是建立在对信道信息的获取上,因此,文中在SM-MIMO系统融合了这两种技术,仿真结果表明SM-MIMO系统性能得以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7.
多载波与单载波频域均衡系统的仿真与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镇  彭克武  潘长勇 《通信学报》2009,30(7):111-117
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GB20600-2006(以下简称国标)兼容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2种块传输技术.为了在国标框架下对2种传输技术的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性能进行比较,根据国标的系统参数对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OFDM和SC-FDE传输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对国标实际系统进行了测量.仿真和实测结果均表明:在LDPC编码系统中,OFDM的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性能好于SC-FDE系统,且随着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恶化和调制级别的提高,这种优势会更加明显.此仿真和实测结果可以为国标系统的实现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LTE中基于发送分集预编码的译码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数字通信》2009,36(1):23-25
主要研究了LTE系统中基于发射分集预编码的接收端译码算法。提出了在接收端采用的最大似然(ML)译码算法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译码算法,对这2种译码算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最大似然译码算法的性能比最小均方误差译码算法的性能要好,但LTE中基于空间复用的预编码在接收端可以采用最小均方误差算法进行译码,因此,如果接收端采用最小均方误差译码方案就可以对2种预编码方案进行译码,简化接收端译码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39.
首先分析了一维通信信号处理的局限,然后给出空时信号处理的概念、特点和主要技术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空时传输预处理技术。重点对空时预RAKE、空时联合传输、预编码和预均衡等关键技术友其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对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和标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In downlink multi-use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MU-MIMO) system, not every user (user equipment (UE)) can calculate accurately 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 (SINR) without prior knowledge of the other users' precoding vecto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channel inversion precoding scheme by using the lower bound of SINR and zero-forcing (ZF) algorithm. However, the SINR mismatch between lower bound SINR and actual SINR causes the inaccurateness of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As a result, it causes degradation in performanc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hannel inversion precoding provides lower throughput than that of single use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SU-MIMO) at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14 dB), due to the SINR mismatch, although the sum-rate of channel inversion precod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U-MIMO at full SNR reg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