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88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利用液氦超流转变时超流氦(HeⅡ)与正常氦(He Ⅰ)热导率突变的性质复现液氦超流转变温度Tλ.采用带毛细管结构的小型密封瓶,通过控温将微小热流通过小型密封瓶毛细管,实现毛细管中He Ⅰ/HeⅡ两相共存,并使He Ⅰ/HeⅡ界面停留在毛细管中,从而获得稳定、平坦的液氦超流转变温坪.利用毛细管热流对液氦超流转变温度的下压效应,得到不同热流的多个温坪,进一步利用外推法求得零热流下真实的Tλ值.24次液氦超流转变温度复现实验结果表明,标准偏差为0.022mK,证明了液氦超流转变温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复现性,推荐将液氦超流转变温度作为国际温标的固定点使用.  相似文献   
62.
63.
林鹏  喻力弘  张哲 《计量学报》2011,32(3):244-248
按照规范一致的实验方法,使用2000年充气密封的6个液氦超流转变密封瓶,前后10年的时间内在国内外4个实验室进行了液氦超流转变温度长期复现性的实验研究。其中编号为RIRT 229841的铑铁电阻温度计参加了43次液氦超流转变温度复现,获得了标准偏差为0.035 mK的复现性。  相似文献   
64.
为了优化CM4低温恒温器的结构型式,本文对低温恒温器热负荷来源进行了研究,包括低温绝热支撑(POST)、电流引线、高功率耦合器的热传导,80K冷屏的热辐射,超导腔、高功率耦合器的动态热负荷等。研究结果表明,CM4低温恒温器满足低热负荷的要求,为下一步低温恒温器的优化及运行调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5.
英国牛津仪器公司研制了一种用于光谱测定的连续流式低温恒温器,该装置不中断冷却循环便能更换试样。这种型号为CF204的低温恒温器使用液氦来达到室温和3.5之间的温度。低温恒温器的主要特征是,由于静态的或动态的交换气体可阻包围试样,因.而排除了本来不良的导热体的冷却问题。另外,也能使试样导冷和使试样空间抽空。  相似文献   
66.
塑料杜瓦适合在大型脉冲磁体中使用,韭且可用它进行电绝缘和非磁性感应,但存在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塑料壁对氦气的透气性;(2)室温与液氦温度问热应力的恶化;(8)液氦温度下粘接的机械性能差。  相似文献   
67.
具有独立气路的液氦温区G-M型二级脉管制冷机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一台具有独立气体回路的液氦温区G-M型二级脉管制冷机的制冷性能.目前的实验装置由两套独立的单级双向进气型脉管系统构成,第一级冷头对第二级进气的预冷通过安装在第二级回热器中部的换热器与一级冷头之间的热联接来实现.研究表明,该制冷机采用4He为工质,分别以Leybold CP4000和RW2氦压缩机来驱动第一级和第二级,可以获得2.18 K的最低无负荷制冷温度,4.2 K提供的最大制冷量为595 mW.  相似文献   
68.
69.
超导腔垂直测试杜瓦为广口液氦容器,对绝热性能有较高要求,其内筒体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顶部盖板侧为多屏绝热。为减少杜瓦顶部盖板侧漏热,提出了变密度辐射屏方法,以盖板、辐射屏、液面和氦气为对象建立了导热、对流与辐射耦合换热的传热模型,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辐射屏数对漏热的影响规律及最优辐射屏密度。结果表明:1) 实验测得的辐射屏温度与传热模型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平均相对偏差为8.37%,认为传热模型是合理的;2) 靠近液面处第1层辐射屏(屏1)与液面间氦气的格拉晓夫数Gr随屏1温度T1的升高存在极大值(T1=9.14 K,Gr=1.12×1014),T1超过35 K后Gr基本保持不变;3) 等间距分布时,辐射屏数大于11层后总漏热变化不明显,一定辐射屏数下,相邻两屏之间气体导热占主导地位,低温区域(靠近液面侧)至高温区域(靠近盖板侧)导热热流比重减小,辐射热流比重升高;4) 11层辐射屏数下,高温区域布置7层、低温区域布置4层的变密度辐射屏方式漏热最小,与等间距分布相比漏热可减少4%。  相似文献   
70.
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Circular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的探测器超导磁体位于对撞区,其低温系统拟采用液氦虹吸冷却方案.基于一个小型超导磁体(室温孔Φ100 mm,长度500 mm)设计了相应的虹吸冷却系统.针对不同的冷却管直径和液氦充注率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冷却管直径为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