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电工技术   106篇
综合类   49篇
化学工业   142篇
金属工艺   111篇
机械仪表   163篇
建筑科学   50篇
矿业工程   17篇
能源动力   97篇
轻工业   24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24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1篇
冶金工业   21篇
原子能技术   24篇
自动化技术   18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Natural convection in air-filled 2D square enclosure heated with a constant source from below and cooled from above is studied numerically for a variety of thermal boundary conditions at the top and sidewalls.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for two kinds of lengths of the heated source, i.e., a small and a large source corresponding to 20% and 80% of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bottom wall, respectively. The Rayleigh number varied from 103 to 107.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streamline and isotherm plots as well as the variation of the Nusselt number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at the heat source surface. Comparisons among the different thermal configurations considered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object of evaluating its importance to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design, heat loss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tandard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design theory. The theory for both the constant hot and cold junction temperatures model and the constant heat input model are so modified. The modification is first order and, therefore, is limited to small leg heat-transfer coefficients. Numerical results using representative properties show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an exist between the optimum geometry and performance of a generator idealized as lossless and those of a generator designed by the modified theory.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occur with the constant heat input model.  相似文献   
13.
Poroussilicon(PS)wasfoundtoemitvisibleluminescenceatroomtemperaturebyCanhamin1990[1].Thisphenomenonimpliedapotentialapplicati...  相似文献   
14.
研究宽带信号优化问题,空域信息的宽带波束形成技术与传统的时域方法相比,结构物理实现简单。在实际系统中,广泛存在着阵元幅相差,造成基于空域信息的宽带波束形成性能的下降,甚至恶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空域信息的稳健的宽带波束形成算法,可用信号的恒模特性,通过对波束形成器的输出做非线性变换,得到参考信号,然后求取合适的初始权值并通过迭代收敛至期望的权值。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提高了宽带性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对非致命防暴武器发射能量的调节并控制其终点效能,解决"近处不敢打,远处打不到"的问题,提出了恒量动能非致命打击武器系统这一全新理论,在选用了两相流内弹道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利用MATLAB语言仿真技术进行编程测试,对改进型18.4mm防暴枪的内弹道进行数值仿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对,验证了内弹道模型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得到了发射过程中,膛内火药燃烧及燃气流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弄清了泄气孔位置、气室容积以及泄气孔半径对弹丸初速的影响规律,为非致命防暴武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多年水驱开发,与扶余油层相比相同渗透率级别杨大城子油层表现出含水率上升快、注水压力高、开发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找出问题的原因,对杨大城子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分别应用CT扫描和恒速压汞技术测量不同渗透率级别杨大城子油层和扶余油层共18块天然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喉道半径、孔隙半径、孔喉比、配位数等微观孔隙结构分布频率及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多参数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储层渗透率大小的主控微观孔隙结构参数,最后与相同渗透率级别的扶余油层岩心相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储层渗透率相同的杨大城子油层与扶余油层,平均孔隙半径相差不到1%,而喉道半径、孔喉比、配位数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分别相差17.4%、8.9%、5.2%,是决定储层渗流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晓雷  励庆孚 《铸造技术》2005,26(11):1061-1064
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矢量定向的二相电磁搅拌器逆变电源的结构和控制策略,该逆变器采用六桥臂式主电路拓扑结构,逆变器的第三相桥臂与两相电磁搅拌器的中点相连.采用正交矢量控制方法完成对两相电磁搅拌器电流和频率的解耦控制,使输出两相低频正弦波电流的相位差为90°,实现了恒流源控制特性.该逆变器的拓扑类型和采用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的改善逆变器的动态特性和控制精度,降低电磁搅拌器电源谐波电流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研制一种具有匀速和恒张力的多层柔性材料输送装备。通过放卷机构与恒张力控制,经自动纠偏器进行微调和精准定位,实现多层柔性材料的组合;运用伺服电机牵引组合后的多层柔性材料,采用编码器进行跟踪检测,有效地将多层材料在匀速、恒张力的情况下精准地输送到加工位。结果表明:机械传动、气压装置、电气控制及伺服电机驱动模块的有机配合,使得多层柔性材料输送更加稳定可靠。研究结果为抗疫物资生产装备创新优化和生产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上行多用户中继网络中,针对中继协作波束成形与多天线基站联合优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但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设计方法。在第一种方法中,考虑在接收端SINR约束的情况下,使中继节点总功率最小化;在第二种方法中,研究在中继节点满足一定功率约束的情况下,使接收端SINR最大化。研究发现,基站线性接收器的最优权值矩阵决定于中继节点加权向量,进而可将多变量优化的复杂问题转化为单一变量优化问题。原问题进而可转化为半正定规划问题,可以用内点法方便的解决。仿真结果表明,与通过迭代运用凸优化求多向量的方法相比,该方法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20.
对光伏发电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方法。即在外界环境或负载突变时,先采用固定电压法将光伏阵列的工作点调整到最大功率点附近,以保证跟踪的快速性;并且引入新型的扰动观察法,对最大功率点的稳态特性进行优化,可有效减小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在最大功率点的振荡现象。通过仿真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