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0篇
  免费   1039篇
  国内免费   491篇
电工技术   406篇
综合类   1037篇
化学工业   1260篇
金属工艺   290篇
机械仪表   742篇
建筑科学   1395篇
矿业工程   232篇
能源动力   572篇
轻工业   343篇
水利工程   328篇
石油天然气   562篇
武器工业   149篇
无线电   49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03篇
冶金工业   487篇
原子能技术   201篇
自动化技术   63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322篇
  2015年   369篇
  2014年   553篇
  2013年   645篇
  2012年   707篇
  2011年   785篇
  2010年   526篇
  2009年   554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591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452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79年   8篇
  1966年   8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6篇
  1963年   12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5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14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主要对在真空的条件下用液蜡作浸溃液、做木块被浸溃物的真空浸溃实验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分别介绍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现象及注意事项,试验结论等。然后说明在真空条件下的浸渍质量优于常规浸渍的质量,并得到一些浸渍质量与真空度和浸渍时间的定量关系,从而给出研究高质量浸渍结果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2.
研究了控制力矩受限时空间飞行器的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问题。为克服大角度机动时使用欧拉角可能产生的奇异问题,文中使用四元数形式的微分方程来描述飞行器的运动。首先运用Lyapunov方法,然后根据能量重置耗散思想,基于非线性脉冲混杂系统的扩展La-Salle不变集原理,设计了混杂脉冲大角度调节器。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算法能在输入力矩有限的条件下较快地实现姿态大角度机动,具有设计简单、易于工程实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3.
脱硫石膏和粉煤灰按比例混合后,掺入适量改性剂复合而成一种新型活性矿物掺合料,并制备C30~C40脱硫石膏-粉煤灰混凝土,试验研究其主要技术性能。结果表明,脱硫石膏-粉煤灰按质量比例掺入30%以上,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施工和易性优于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满足公路面层设计要求;180d干缩率小于450×10-6、磨耗量仅为标准限值的60%左右,抗冻等级大于D300。脱硫石膏-粉煤灰混凝土成功应用于常德桃花源-花岩溪旅游公路路面试验段施工,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4.
为了研究系泊缆绳在松弛-张紧过程产生冲击张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测试缆绳内的动态张力,分别研究了缆绳的端点运动和缆绳的自身特性对冲击张力的影响趋势,其中端点运动包括端点的运动频率和运动幅值,缆绳的自身特性包括缆绳长度、缆绳刚度及缆绳材料.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预张力和激励频率下,缆绳内的冲击张力随端点激励幅值增大而增大;在相同的激励幅值下,缆绳的冲击张力随激励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的激励条件下,缆绳内的冲击张力随缆绳刚度和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缆绳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为理论分析和实际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5.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unctionally graded concrete, UHTCC (ultrahigh toughness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crack-controlling ability is strategically substituted for part of the concrete, which surrounds the main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in a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 Investigations on bending behavior of such a functionally graded composite beam crack-controlled by UHTCC (abbreviated as UHTCC-FGC beam) have been carried out. After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ode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four-point bending experiment on long composite beams without web reinforcement, and validates the theoretical formulae through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UHTCC-FGC beam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of UHTCC layer. Besides improving bearing capacity and saving steel reinforce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HTCC-FGC beams can als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and enhance the ductility of members. At last, the optimal thickness of UHTCC layer in UHTCC-FGC beams has been confirmed, which can not only save materials and improv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members, but also be very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corrosion-induced damage and enhancing the durability of members by controlling crack width below 0.05 mm under service conditions. Supported by the Key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50438010) and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ams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Major Constructions in the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China (Grant No. JGZXJJ2006-13)  相似文献   
116.
A half‐fraction, two‐level, four‐factor 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acetic anhydride concentration, reaction temperature, reaction time, and sulfuric acid concentration on th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intrinsic viscosity, and yield of oxidized cellulose acetate (OCA). Oxidized cellulose containing 20% (w/w) carboxylic acid was used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 The data were fitt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SAS softwar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btained from plots of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values for th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intrinsic viscosity, and yield were 0.985, 0.993, and 0.991, respectively. Residual normal plots of the regression models show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Lenth and main‐factor‐effect plots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of OCA with an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acetic anhydride. The latter had no effect on the intrinsic viscosity and yield of OCA. An increase in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and a decrease in the intrinsic viscosity and yield of OCA. The influence of the reaction time on th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and intrinsic viscosity followed a trend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with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but the yield of OCA was unaffected.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uric acid reduced th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intrinsic viscosity, and yield of OCA. © 2005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96: 696–705, 2005  相似文献   
117.
针对"信息安全"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枯燥、演示实验搭建复杂、演示效果不佳的状况,在分析现有实验演示工具的基础上,提出基于Packet Tracer进行信息安全实验演示,并给出了数个实例,经实际教学反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8.
李广军  杨英珍 《化工学报》1997,48(6):740-745
<正>气液两相流中界面波的存在对传热、传质、阻力特性及稳定性都有很大影响。前人有关界面波的研究大多偏重于两相流中界面波的类型及其转变,而对其特征参数变化规律(如振幅、波长、频率和速度等)的研究则很少。但界面波对气液两相流流动阻力和流动结构影响机理的深入研究必须以了解界面波的各特性参数为前提,同时界面波有关特性参数的深入研究也可为气液两相流的数学理论化提供实验基础。 本文以气、水为工质,系统研究了水平矩形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界面波特性。根据界面波在时域、幅域内的不同特征区别出了各种类型的波并给出了相应的波形和流型图。着重研究了界面波各特征量随气液两相流量变化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9.
商务智能中,基于Agent的自动谈判利用Agent的各项人工智能优势模拟人们进行实际商务谈判,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的多属性决策尤为重要。针对现有研究对其中权重及感知价值研究不够的现状,采用犹豫模糊数,给出新的属性分类,建立相应的犹豫模糊评价矩阵并进行评价值规范后构建相应主观权重算法;结合目标优化模型和拉格朗日函数,构建相应客观权重算法,进而提出改进的综合权重计算法;在前景理论基础上,引入损失规避因子,提出将正负理想点作为双参考点,设定相应算法计算各属性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并将其作为新参数加入感知价值函数,从而提出基于改进综合感知价值函数的总体优势度算法,最终构建出基于Agent的多属性决策模型;以某高校实验教学设备采购谈判为例,通过敏感性分析和与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验证了该模型能帮助Agent做出更快速合理有效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0.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用户在各种在线平台上接收到海量的信息,信息爆炸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推荐系统逐步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场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获得想要的信息和服务,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益。因此,个性化推荐算法不仅获得了工业界广泛的关注,也是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个性化推荐的研究中,受限于平台与效率等因素,研究者大多无法将算法部署到在线系统上进行评价,因此离线评价成为推荐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式。然而个性化推荐涉及到的场景复杂,可获得的数据信息多种多样,用户行为多为隐式反馈且存在许多噪声,这使得推荐系统离线评价的实验设定复杂多变,存在大量易被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细节。比如在训练采样负例时,既可以仅从用户没有交互过的商品中采样,也可以将验证测试集的商品视作未知交互加入采样池。同样,从训练到测试在很多其他环节也涉及这样的实现细节(如数据集处理、已知负样本的使用、Top-N排序候选集范围等)。这些实验细节通常不会在学术论文中被显式提及,却潜在影响了模型效果的对比,还决定着实验的科学性,甚至会导致相反或错误的分析结论。本文从数据集处理、模型训练、验证与测试、效果评价等多个角度,系统地讨论与反思了推荐系统实验中的细节设定。对于每个环节,我们枚举了若干常见设定,并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了其中某些设定的实际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些细节确实会导致关于模型优劣的不同结论。最终我们形成了关于推荐系统实验细节的指导性总结,包括可选、建议、必须的三类设定,希望帮助推荐算法研究者规避实现细节上的陷阱,更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