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97篇
  免费   4250篇
  国内免费   2342篇
电工技术   935篇
综合类   4619篇
化学工业   7349篇
金属工艺   5424篇
机械仪表   2384篇
建筑科学   10150篇
矿业工程   1937篇
能源动力   630篇
轻工业   2217篇
水利工程   1528篇
石油天然气   1371篇
武器工业   315篇
无线电   989篇
一般工业技术   5720篇
冶金工业   2884篇
原子能技术   155篇
自动化技术   782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556篇
  2022年   1101篇
  2021年   1443篇
  2020年   1370篇
  2019年   1189篇
  2018年   1248篇
  2017年   1645篇
  2016年   1672篇
  2015年   1690篇
  2014年   2543篇
  2013年   2833篇
  2012年   3092篇
  2011年   3159篇
  2010年   2376篇
  2009年   2445篇
  2008年   2241篇
  2007年   2682篇
  2006年   2490篇
  2005年   2151篇
  2004年   1788篇
  2003年   1531篇
  2002年   1338篇
  2001年   1184篇
  2000年   982篇
  1999年   868篇
  1998年   706篇
  1997年   553篇
  1996年   496篇
  1995年   412篇
  1994年   321篇
  1993年   276篇
  1992年   212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8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对齐鲁PE100级燃气管专用料DGDB2480HBK的力学性能、耐慢速裂纹增长性能、熔体强度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DGDB2480HBK的耐慢速裂纹增长性能在500h以上;熔体强度在1.0MPa以上;200℃氧化诱导期在65min左右;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专用料的性能完全满足国内生产燃气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52.
在天然气井进行井下作业前,将暂堵剂挤入生产层位附近,以暂时封堵生产层,使地层压力不被释放,井筒内的压井液不污染地层,待施工作业结束后,及时进行解堵,确保天然气井不受伤害或少伤害,从而恢复天然气井的生产能力。针对天然气井大修作业时,经常补充压井液,由于作业时间长,大量压井液进入地层,造成严重污染,导致天然气井恢复生产困难的问题,研制出一种新型气井作业的屏蔽暂堵剂,具有污染小,易解堵等特点,有效解决了大修污染问题,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3.
三维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线追踪技术在地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以最短路径算法在复杂介质中走时计算稳定性最好。理论上最短路径法的误差来源为速度模型采样误差、空间离散化误差和角度离散化的误差,由此造成网格稀疏时射线路径呈之字形,计算走时比实际走时偏大。弯曲法追踪精度高,但是射线追踪速度受初始路径与真实射线路径逼近程度制约,在复杂介质中可能找不到全局最小走时路径。最短路径法追踪出来的网格射线路径,可以作为较理想的初始路径,供弯曲法迭代优化。将最短路径法和弯曲法结合,通过射线在初始路径附近的扰动得到Fermat原理约束下的最短路径。文章对常速模型的试算,显示了改进方法对射线路径优化的作用,在模型网格稀疏的情况下效果尤其明显。本算法适用于计算三维任意复杂介质中初至波走时和射线路径,可应用于三维走时层析成像等领域。  相似文献   
54.
水力射孔对套管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水力射孔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完井方式,深穿透水力射孔技术辅助定向水力压裂可以实现油气层改造和油气井增产。但是,水力射孔套管会在孔眼处造成应力集中,使得局部应力过大而削弱了套管和水泥环的强度,可能会影响套管的使用寿命。因此,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射孔套管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水力射孔后套管管体的应力分布,重点研究了水力射孔参数-孔密、孔径、孔深、射孔方位角等对套管强度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沿着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深穿透水力射孔,选择合适的孔密、孔径可将射孔对套管的损害降至最小。研究结果为提高水力射孔完井设计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55.
为安全、快速、有效地解决顶部极度弯曲、径向变形尺寸很大的落井抽油杆打捞难题,研制了一种在套管内打捞弯曲抽油杆的工具。该工具把以往从落物顶端引入打捞改为从落物侧面引入打捞,使复杂的井下故障处理简单化,从而缩短修井周期,减少修井费用,及时恢复油井生产。该项技术先后在江苏油田6口油井上应用,成功率100%,验证了工具的独特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6.
龙口水利枢纽坝基岩体主要由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2)灰岩组成,其中发育有多层软弱夹层。作为其中之一的钙质充填夹层,强度虽不很低,但由于处于坝基下的持力层内,间距不大,发育密集,产状平缓,是坝基浅层抗滑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在大坝抗滑稳定分析时,应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7.
径向水平井弯曲转向机构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径向水平井钻进中钻杆弯曲转向前进运动困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弯曲转向机构仿真有限元模型,对其主要影响因素:滑道轨迹曲率、间隙、工作压力、滚轮形状与位置和钻杆壁厚等用ANSYS软件进行仿真研究。研究表明:影响截面变形的主要因素是滑道曲率的改变和滑道摩擦因数,钻井失败时钻杆所受阻力的增大不是因为升高工作压力导致截面变形过大与滑道干涉所致,钻杆经校直段,钻头中轴线与校直中心线存在一定的角度,即钻杆的前进轨迹就会偏离理论值,或与地层干涉,或可能再次发生弯曲变形;另一主要原因是转向器滑道工作恶化。增加钻杆壁厚,降低工作压力和滑道摩擦因数,设计合理弯曲转向机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介绍了一种用三点弯曲试验法测定高性能大尺寸粘接永磁体粘合强度的方法,及利用布氏硬度计的加载系统,实现100%检验粘接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Mehta  Vipin  El Zarki  Magda 《Wireless Networks》2004,10(4):401-412
Communicating with sensors has long been limited either to wired connections or to proprietar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Using a ubiquitous and inexpens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create Sensor Area Networks (SANs) will accelerate the extensive deployment of sensor technology. Bluetooth, an emerging, worldwide standard for inexpensive, lo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s a viable choice for SANs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support for some of the important requirements – low power, small form factor, low cost and 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range. In this paper we outline an approach, centered on the Bluetooth technology, to support a sensor network composed of fixed wireless sensors for health monitoring of highways, bridges and other civil infrastructures. We present a topology formation scheme that not on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traffic generated by different sensors but also the associated link strengths, buffer capacities and energy availability. The algorithm makes no particular assumptions as to the placement of nodes, and not all nodes need to be in radio proximity of each other. The output is a tree shaped scatternet rooted at the sensor hub (data logger) that is balanced in terms of traffic carried on each of the links. We also analyze the scheduling, routing and healing aspects of the resulting sensor-net topology.  相似文献   
60.
邢雪宁 《中国有线电视》2006,(18):1788-1790
光纤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光纤测试仪器的发展。主要对两种利用弯曲损耗对光纤进行检测的仪器——光纤识别仪、光纤对线器的原理、结构及其在光纤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两种仪器可以在不中断光纤通信的情况下对光纤进行检测,极大地降低了对光纤通信系统的影响,对光纤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