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7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345篇
电工技术   113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229篇
化学工业   201篇
金属工艺   74篇
机械仪表   175篇
建筑科学   270篇
矿业工程   22篇
能源动力   92篇
轻工业   235篇
水利工程   31篇
石油天然气   21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4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0篇
冶金工业   58篇
原子能技术   115篇
自动化技术   104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便携式和可穿戴设备的低密度脑电图更便于实际使用,但会受到多种不可预知的噪声影响,给去噪带来极大的困难。脑活动成分较为相似,在特征空间分布较为紧密,而噪声成分与脑电成分不同,差异性大,在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分散。本文提出了一种低密度脑电自适应去噪方法,采用小波分解和盲源分离方法提取潜在成分,并基于脑电和噪声成分在特征空间的分布特性,采用单类支持向量机识别并去除远离成分分布中心的异常成分。仿真数据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肌电、眼电和工频等噪声抑制方面均优于现有方法;通过对真实脑电数据的成分簇可视化分析,直观展示了低密度脑电噪声有效去除的原因。结合盲源分离和异常检测的思路进行低密度脑电去噪,不需要设定特定噪声相关的特征参数,能够自适应地去除多种类型噪声同时有效保留脑活动成分,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2.
针对目前传统神经网络内存需求大,运算量大,在移动端或嵌入式设备上运行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了小波包变换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癫痫脑电信号识别的研究。根据癫痫脑电信号的特性,首先采用小波包变换将脑电信号分成三个频段,然后运用改进的一维MobileNet训练、分类。同时引入超参数宽度因子α,通过改变宽度因子的大小以调整模型的深度。实验结果表明,当一维MobileNet模型的宽度因子α选取为0.75时,最终准确率达到100%,其模型的计算量和参数量分别为56.1M和1.24M。与现有的癫痫EEG信号识别方法比较,此模型在准确率、参数量、计算量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  相似文献   
83.
近年,情绪识别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面部和语音识别,基于脑电等生理信号的情绪识别日趋火热.但由于特征信息提取不完整或者分类模型不适应等问题,使得情绪识别分类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微分熵(DE)、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门控循环单元(GRU)结合的混合模型(DE-CNN-GRU)进行基于脑电的情绪识别研究.将预处理后的脑电信号分成5个频带,分别提取它们的DE特征作为初步特征,输入到CNN-GRU模型中进行深度特征提取,并结合Softmax进行分类.在SEED数据集上进行验证,该混合模型得到的平均准确率比单独使用CNN或GRU算法的平均准确率分别高出5.57%与13.82%.  相似文献   
84.
注意力不能集中是一种注意力障碍,该现象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这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传统的注意力检测方法大多依赖对表情、姿势等行为的观察,难以客观精准地反映注意力情况.随着生理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脑电信号的注意力检测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相关研究仍存在检测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本研究收集了155位大学生在注意力集中、注意力非集中和放松3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基于信号的小波特征、微分熵特征及功率谱特征,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对3种注意力状态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脑电信号的小波特征,微分熵特征及功率谱特征可以有效区分被试的注意力状态,且基于对称双通道特征的平均准确率为(80.84±3)%,其检测精度明显高于基于单通道特征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85.
通过面部表情、语音语调以及脑电等生理信号对人的情绪状态进行识别分类,即情绪识别,其在医疗、交通以及教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脑电信号由于其真实可靠,在情绪识别领域日益得到广泛关注。总结了近年来脑电情绪识别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主要介绍基于深度学习和迁移学习进行的脑电情绪识别研究。介绍了脑电情绪识别基础理论、常用公开数据集、信号的采集和预处理,介绍特征提取与选择,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和迁移学习在脑电情绪识别上的应用。指出该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相似文献   
86.
提出癫痫检测的新算法,创新地使用新型能量算子和多尺度熵,不仅能够实时跟踪脑电信号能量,而且可以在脑电信号未知情况下提取其有效的特征信息。对脑电信号进行一定尺度的小波变换;利用新型Teager能量算子和多尺度熵提取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特征,将特征信号输入到极限学习机中,用来识别正常脑电信号与癫痫脑电信号。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高分类精度,可达到98.89%,优于文献中所报道的多种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癫痫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87.
该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脑机接口技术取得的成果,以及脑机接口科研成果向临床医疗器械转化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挑战。对此,该文首先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常用的信号源,包括脑电图、皮层电图和皮层内电信号及其特点;其次叙述了对商用脑机接口产品的解码能力和信息双向闭环的考量,讨论了目前脑机接口商用机设计中存在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挑战;最后阐述了植入式脑机接口向医疗器械转化过程中,产业化发展的政策、资金和技术路线的协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8.
针对复杂的环境背景下不良信息的快速准确检测问题,提出了基于快速序列视觉呈现(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的面向不良信息检测人机协作系统。 首先利用快速佩戴便携式采集系统采集了 12 名受试者的脑电数据;然后采用 Mallat 算法提取较低维度的时频特征,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两种模型分类对比;最后在训练集中引入 不同次数的叠加平均数据以改善模型的分类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 3 个目标的 60 张图像中平均正确输出至少 2 张目 标,AUC 值达到了 0. 9。 该系统在小批量数据集、环境变化复杂的不良图像信息检测中有着良好的性能,相较于人工检测提高 了效率。  相似文献   
89.
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s)的脑-机接口系统(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通常使用低频强闪烁刺激诱发强特征脑电信号。尽管相关数据处理技术日臻成熟,但是系统使用舒适度差,训练时间较长。提高刺激频率能够有效缓解受试者的视觉疲劳,提高系统友好度,然而现有中高频SSVEP系统又存在指令集数量少、信息传输率(information transfer rate,ITR)低等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中高频SSVEP脑电特征,提出并使用了包含空码的Code Words编码范式与集成任务相关成分分析(ensemble task-related component analysis, eTRCA)解码算法,并研究了该套编解码方法的适用性与可扩展性。本研究选择中高频段的4个频率(20、24、30、40 Hz)分别构建脑控字符拼写系统,单个频率的闪烁刺激可独立构建多达6个控制指令,联合多个频率理论上可实现指令集数量的成倍扩增。共有10位健康受试者参与了离线脑电实验,利用18~60 Hz带通滤波对脑电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eTRCA算法进行特征识别。18指令集系统的理论平均分类准确率为96.71±1.69 %,理论平均ITR达86.94±6.07 bits/min。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编解码算法能够有效诱发并准确识别中高频SSVEP的时-频-相多维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编码单元频率种类、提高有效编码率、改进解码算法等方式有希望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