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42篇
  免费   5129篇
  国内免费   3385篇
电工技术   521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440篇
化学工业   3344篇
金属工艺   3236篇
机械仪表   3025篇
建筑科学   2849篇
矿业工程   1688篇
能源动力   1826篇
轻工业   1208篇
水利工程   1325篇
石油天然气   5224篇
武器工业   624篇
无线电   55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58篇
冶金工业   1885篇
原子能技术   778篇
自动化技术   3917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639篇
  2022年   1125篇
  2021年   1332篇
  2020年   1370篇
  2019年   1213篇
  2018年   1065篇
  2017年   1517篇
  2016年   1602篇
  2015年   1734篇
  2014年   2392篇
  2013年   2428篇
  2012年   3096篇
  2011年   3409篇
  2010年   2548篇
  2009年   2570篇
  2008年   2293篇
  2007年   2879篇
  2006年   2685篇
  2005年   2267篇
  2004年   1951篇
  2003年   1751篇
  2002年   1424篇
  2001年   1173篇
  2000年   1130篇
  1999年   953篇
  1998年   741篇
  1997年   654篇
  1996年   567篇
  1995年   463篇
  1994年   402篇
  1993年   269篇
  1992年   208篇
  1991年   169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10篇
  1955年   5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驾驶风险量化评估对智能汽车拟人驾驶决策至关重要,针对复杂多任务场景下的驾驶风险量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 人类风险感知机理的智能汽车驾驶风险量化方法。 首先,利用传感器获取驾驶场景周围环境信息与行驶状态信息,并根据人类 驾驶经验对潜在冲突因素赋值代价,生成驾驶场景代价地图;其次,根据车辆运动状态与拟人驾驶的基本原则,利用高斯函数建 立动态风险模型;最后,结合驾驶场景代价图与动态风险模型实时计算拟人驾驶风险量化值。 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 基于人类驾驶经验,计算出动态变化的驾驶风险量化值,应用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决策,可产生拟人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992.
在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磁屏蔽效果往往以牺牲传输效率为代价,如何减少磁泄漏的同时提高传输效率是一 个难题。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强耦合磁屏蔽结构来减少系统磁泄漏。 首先,提出了一种强耦合磁屏蔽线圈结构,基于提出 的屏蔽线圈结构,分析了屏蔽线圈阻抗特性对系统漏磁与传输效率的影响;其次,给出了一种漏磁优化流程,运用提出的优化流 程,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各线圈参数;最后,根据得到的线圈参数研制了一套基于电动汽车带磁屏蔽结构的无线充电系统,通 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结构与方法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提出的新型强耦合磁屏蔽线圈不仅使系统的磁泄漏有效降低了 28%,且传输效率提升了近 4%。  相似文献   
993.
磁性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刺激响应材料,可通过外部磁场穿透组织和器官实现无线远程控制,具有生物兼容性高、磁场控 制简单和调控速度快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疗机器人、人造器官、生物化学合成和药物递送等生物医学领域。 复杂的工作场景 和多功能需求对磁性材料的精确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基于磁力的简单平面驱动,到基于磁力和磁力矩的复杂空间驱动; 从基于材料本身运动变形进行功能实现到作为多功能柔性电子器件载体实现更复杂的环境检测等。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磁性 材料的磁学特性、磁场控制平台和磁极编程技术,并展示了磁性液体、磁性块体和磁性薄膜 3 种不同形态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 领域的应用进展和面临的诸多挑战,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4.
采用SANAN公司的0.25μm E-Mode pHEMT工艺,基于ADS仿真,设计了一款工作频率为2.0~4.2 GHz的两级级联的宽带LNA芯片。芯片采用电阻偏压的方式,实现了3.3 V单电源供电。同时,设计了一种改进型的RLC并联负反馈结构,实现了宽带匹配。仿真结果表明,该LNA在2.0~4.2 GHz频段内,最大增益为30.9 dB,增益平坦度为±0.6 dB左右,输入回波损耗小于-9 dB,输出回波损耗小于-12 dB;噪声系数为(1.2±0.14) dB;系统稳定性因子K在全频带内大于2.8;芯片面积为0.78 mm×2.2 mm。  相似文献   
995.
挖掘电磁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应用到对电磁现象认识过程的分析中,提高同学们对电磁场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通过对我国相关工程成就的介绍及将素质教育与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工程应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素养及民族自信心。课程思政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6.
针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设计问题,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别从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就如何有机融入思政要素进行了举例分析,强调了课程思政要素的引入应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以润物无声为基本原则,最后总结了在本门课程中可适当引入的思政要素。  相似文献   
997.
火元莲  张健  安娅琦 《光电子.激光》2023,34(12):1313-1320
对闪电时域波形的分形研究由于忽略了其频率特性,致使复杂多变的闪电过程的全部特性无法得到充分表征。针对此问题,本文将多重分形理论引入到现代谱估计中,提出了一种基于AR(auto-regressive)谱的闪电电场信号的多重分形特性分析及放电类型的识别方法。首先基于AR模型谱估计法获得闪电电场信号的功率谱,然后,通过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MF-DFA) 法验证了闪电AR谱序列具有多重分形特性,并进一步对AR谱序列的Hurst指数以及多重分形谱进行了讨论,最后将相关参数作为闪电信号的有效特征值输入支持向量机进行了云闪(intracloud lightning) 和地闪(cloud-to-ground lightning,CG) 不同放电类型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云、地闪信号的有效识别率达到了94%以上,该研究成果对闪电的特性研究与自动化识别技术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8.
低电平扫描电流试验(LLSC)是飞机高强辐射场(HIRF)试验的一部分,其实质是在2~400 MHz 频段 内对飞机进行电磁辐照,以确定外部HIRF 环境与设备线束感应电流之间的传递函数。基于RTCA/ DO-160G 和SAE ARP5583A 标准建立HIRF 测试环境,通过对AC312E 直升机开展低电平扫描电流试验,得到了线束传递函数随频 率、天线极化方式、电磁辐照方向、线束布置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发射天线以不同极化方式 辐照机体时,不同布置的线束其传递函数有一定差别;发射天线以垂直极化在0°方向辐照时,行李舱附近右发动机 控制单元(EECUR)线束的传递函数比位于驾驶舱的座舱显示器(MFD)线束的传递函数要小;发射天线以垂直极化 方式在不同方向辐照机体时,EECUR 线束在某些频段下在右侧90°方向辐照比左侧270°方向辐照的传递函数要大。 所得结论可为直升机适航符合性验证和低电平扫描电流试验的开展提供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999.
磁齿轮电机具有转矩密度高、转子结构坚固的特点。针对外转子辐条式磁齿轮电机齿槽转矩高等问题,以一台三相18槽28极外转子辐条式磁齿轮电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磁场调制理论对气隙进行解析计算,然后基于麦克斯韦张量法分析外转子辐条式磁齿轮电机齿槽转矩产生的机理,并通过调节槽口角度和转子削角对磁齿轮结构进行优化。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电机的反电动势三次谐波被削弱了53%、齿槽转矩幅值被削弱了93.4%、输出转矩脉动下降了73.7%。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了调节槽口角度和转子削角的结构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0.
考虑到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 GIC)具有低频性,过去一直将其近似等效为高压直流输电(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HVDC)诱发的不平衡电流进行研究。然而,与HVDC型直流偏磁相比,GIC型直流偏磁具有显著的随机性与时变性,因此简单地将两者完全等效处理并不合理,在特定场景下应加以区分。为此,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类型直流偏磁在诱发原因及特点上的差异。其次,通过研究直流偏磁对变压器本体以及电流互感器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探究两种类型直流偏磁对电网一/二次设备的影响差异,为后续的偏磁治理提供有效参考。最后,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搭建了等效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