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2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160篇
电工技术   188篇
综合类   274篇
化学工业   78篇
金属工艺   45篇
机械仪表   61篇
建筑科学   1073篇
矿业工程   355篇
能源动力   48篇
轻工业   23篇
水利工程   239篇
石油天然气   204篇
武器工业   12篇
无线电   8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49篇
冶金工业   72篇
原子能技术   15篇
自动化技术   1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土体塌陷是导致埋地管线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分析土体塌陷时埋地管线的受力情况,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将管线模拟成四节点薄壳单元,用等效土弹簧来模拟无限长埋地管线的边界,采用均布荷载加载来模拟埋地管道上方土体的作用,分析了不同范围土体塌陷情况下埋地管道的受力特性。通过模拟分析了埋地管线的应力应变,得到了埋地管线的控制截面,可为埋地管线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岩溶塌陷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其易发程度的评估预测对减少社会损失有重要意义。以岩溶地貌发育的广西来宾市吉利村为研究实例,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研究区地质状况,引入G1S和遥感技术,对研究区的岩溶塌陷易发程度进行评估。首先确定岩溶塌陷评估因子及其权重值;其次划分塌陷等级,将其分为极易发区、易发区、一般区、较稳定区和稳定区;最后对研究区进行评估预测,对评估结果处理后得出研究区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分区图。  相似文献   
93.
吴斌 《城市建筑》2013,(6):124-124,128
为了预防高支模支撑坍塌,本文某垃圾中转站B地下室为例,阐述了安全监督站从高大模板的支撑设计验算、安拆、监督检查等角度出发,如何预防高支模支架坍塌事故的发生,希望能够各地区安全监督站安全检查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单层球壳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为使模型呈现不同的倒塌模式,设计了3个缩尺比为1/10的试验模型:模型1与模型3以期发生承载力破坏倒塌模式;模型2设置6个薄弱区,以期发生动力失稳。采用多次加载方案,水平向输入地震波,逐级提高峰值加速度,完成振动台试验。采用基线调整法对原始试验数据进行校正;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大质量法对试验模型进行考虑双非线性的多点输入时程分析,获得结构动力响应;采用自编程序对模型结构进行有限元塑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模型的倒塌模式与试验预期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振动台试验的完备性;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5.
将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以遗传算法作为基础,将模拟退火机制融入其中,提出遗传-模拟退火算法(GASA)。通过三个经典函数最小值求解,表明混合算法在优化行为、优化效率及稳定性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以构件截面为优化变量,应用构形易损性理论,以结构集簇过程中自由簇构形度Q标准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倒塌破坏模式优化模型。以一个原型跨度75m、相似比1∶10的单层球壳振动台试验模型为例,采用GASA算法对此试验模型进行倒塌模式优化分析,通过优化前后自由簇构形度变化规律和加速度时程分析结果的对比,表明提出的优化方法及优化模型能够实现单层球面网壳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模式从无征兆的动力失稳破坏转化为承载力强度破坏。  相似文献   
96.

P-Δ效应是引起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IDA)和推覆法(Pushover)分析了结构在考虑P-Δ效应时的地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考虑P-Δ效应后,结构的整体刚度降低,结构下部较容易出现动力失稳,而上部经历卸载,层间位移较小;由于几何非线性与材料非线性的共同作用,骨架曲线会产生明显的负刚度;对具有负刚度的骨架曲线,用三段折线模型进行简化更为合适。基于完全弹塑性滞回模型,研究了不同骨架曲线参数对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二阶效应系数增大,结构发生倒塌的概率增加,而名义延性系数和屈服后刚度比增大则会使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97.
选用4个不同处理深度的灰(素)土桩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挤密处理,并对挤密区域以下未处理土层进行深层浸水试验,研究在该浸水条件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规律、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灰土和素土在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两者挤密效果表现差异不大;深层浸水情况下,6~15 m深度处理区域产生的变形量均不能满足上部荷载的变形要求,且呈现三段式变形规律,先期稳定,中期缓降,后期突降;根据现场浸水试验和桩基中性点相关研究,首次提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临界深度”的概念,并初步将其确定为20~25 m,据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深部土层剩余湿陷量,达到减小地基处理深度的目的;建议将15~20和10~15 m分别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乙、丙类建筑的最大处理深度。  相似文献   
98.
成都地铁1,2号线盾构在砂卵石地层施工诱发多次地面塌陷事故,其地面塌陷变形曲线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各因素对地面塌陷变形曲线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性,因此地面塌陷变形曲线很难用显示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求解。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机器学习方法,该方法能避免传统神经网络诸多缺陷,能够分析复杂因素对结果影响的潜在规律,据此引入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以地层物理力学参数、盾构埋深和地层损失数量为输入参数,建立地面塌陷变形曲线预测模型。经过样本检验,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预测结果精度和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99.
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方法,得到了整体式与多塔式超长隔震结构进入各破坏状态的地震峰值加速度,分析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抗倒塌能力。IDA分析结果表明:与多塔结构相比,整体式结构更易发生破坏,所以多塔结构的抗倒塌能力略强于整体结构,但两个结构在设计大震下的倒塌概率都小于5%,可以认为能达到大震不倒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0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prestressing tendons on the progressive collapse performance of a 6‐ and 20‐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model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nonlinear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results, the analysis model structures turned out to be vulnerable to progressive collapse caused by sudden loss of a first story column. However, the RC structures reinforced by external prestressing tendons along floor girders showed stable behavior against progressive collapse. The retrofit effect increased as the initial tension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endons increased. Th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structure was also enhanced after the retrofit using tendons. Based on analysis resul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retrofit of existing buildings using prestressing tendons could be effective for increasing both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ing capacity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C framed structure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