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5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150篇
电工技术   459篇
综合类   156篇
化学工业   52篇
金属工艺   54篇
机械仪表   186篇
建筑科学   44篇
矿业工程   39篇
能源动力   44篇
轻工业   23篇
水利工程   18篇
石油天然气   19篇
武器工业   21篇
无线电   18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0篇
冶金工业   39篇
原子能技术   9篇
自动化技术   49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analysis method of optimal tracking performance is proposed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linear time‐invariant (LTI) systems under disturbance rejection. An H2 criterion of the error signal between the output of the plant and the reference signal is used as a measure for the tracking performance. Spectral factorization is applied to obtain the optimal solution of the system tracking error. The explicit expressions are derived for this minimal tracking error with respect to random reference signals under disturbance rejec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nonminimum phase zeros, the zero direction, the unstable poles, the pole direction of a given plant,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ference input signal, and disturbance signal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a feedback system's ability to reduce the system error with disturbance rej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tracking performance will further be damaged because of disturbance rejection. Some typical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2.
王伟  朱六妹 《电焊机》1996,(6):29-32
本文ZXG-250型硅整流弧焊机为例,介绍了采用MCS-51单片微机控制弧焊电源外特性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闭环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特点。实验表明,采用微机控制后的弧焊电源,不仅可以实现多种外特性,而且系统的静、动特性及控制特性均得到改善,焊接电流可按预定的工艺曲线输出和实现数字显示,并能实现对故障的自诊断和自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直流配电网中高速通信测量点不足、故障特征复杂等导致的故障定位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直流配电网的新型直流极间短路故障定位算法。首先,根据高频瞬态电流环路,构建含有电平转换器和DC/DC转换器的高频阻抗等效模型为故障过程提供稳定的阻抗值。其次,利用BCS理论推导与稀疏测量点相对应的节点高频暂态电压方程。最后,结合节点高频瞬态电压方程和贝叶斯压缩感知理论,求解节点高频瞬态电流稀疏矢量实现故障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对测量点的数量要求较低,不需要严格同步地测量数据,且不受转换器的控制策略和过渡电阻影响,具有较高的故障定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王学东  姚舜 《焊接学报》2006,27(5):73-75
将被焊工件温度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电子束扫描钎焊中,所研发的系统集成了电子束焊接过程控制、电子束扫描轨迹控制、工件温度模糊控制、焊接数据高速采集与存储等多项功能.通过扫描轨迹的编辑与控制,可以适应各种形状曲线钎焊缝的温度场要求;在电子束对工件进行扫描加热的同时,通过温度采集装置实时得到被焊工件的温度信号并与设定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到温度偏差及偏差的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两个输入变量,以模糊控制器输出控制量调节电子束流大小,从而实现钎焊温度的闭环控制.控制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稳定时间短、稳态误差小、超调量小等特点,表明在电子束钎焊过程中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可以得到非常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考虑性能约束的航天器近距离悬停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考虑预设性能的航天器交会对接中的近距离悬停控制问题.针对追踪航天器近距离悬停控制问题,首先基于追踪航天器的姿轨耦合模型设计了线性滑模控制器实现了近距离悬停任务.在此基础上,为对系统收敛过程中系统状态的暂态性能进行约束,设计了基于预设性能的滑模控制器.同时,为减少系统状态的收敛时间,针对预设性能中的性能函数,采用了一种有限时间收敛的性能函数代替传统的性能函数,并改进了滑模控制器的结构.最后通过仿真进行验证,并对比三种控制策略,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航天器交会对接预设性能滑模控制律具有理想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6.
变频开关电源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林 《机床与液压》2005,(12):156-157,145
针对感应式变频开关电源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过程中,负载的等效参数和谐振频率发生变化,而变频电源的输出频率不能及时调整和跟踪的问题,结合PID和Fuzzy控制技术的优点,设计Fuzzy-PID控制器对变频电源进行控制,在大偏差时用Fuzzy控制,在小偏差时用PID调节。Fuzzy-PID控制器以单片机8098为核心,采用SPWM专用芯片SA4828,实现变频开关电源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使变频电源不仅具有较快的动态响应、更小的超调,并且具有较高的稳态精度和频率跟踪控制特性。  相似文献   
17.
板料成形中,压边力是控制板料流动的重要因素。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拉伸成形的不同行程施加合适的变压边力(VBHF),可有效避免板料成形中起皱和破裂的缺陷。文章基于压边力成形窗口的定义和分析,提出新的控制目标,并采用PID闭环控制策略来优化不同冲压行程中分块压边圈上的压边力。针对一个具有不同角部半径的盒型件进行了闭环的变压边力优化模拟,得到其不同位置的分块压边圈随行程变化的最优压边力曲线,并在变压边力压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铝合金板料并在恒定压边力下难以成形的盒形件,在最优变压边力下成功成形。  相似文献   
18.
有滞后环节的系统的闭环鲁棒辨识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一种新的针对带滞后环节的任意阶系统的闭环辨识方法。通过“三步法”,实现在闭环条件下的被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参数的辨识,所提出方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仿真例子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SERF态原子磁强计已实现人类历史上最高的0.16fT/Hz1/2的灵敏度。其检测方法主要是法拉第调制法。但法拉第调制法中光电流摄动或环境温度变化等干扰导致的检测光强的起伏会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为抑制检测光强起伏,设计了闭环原子磁强计检测光稳定系统。在法拉第调制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光路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对检测光强进行闭环稳定控制。通过对随机干扰进行闭环控制仿真与实验,验证本系统可以有效抑制各种干扰引起的光强起伏,使系统抗干扰能力提高1.2%,从而提高原子磁强计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提高硅微阵列陀螺仪驱动模态的控制精度与稳定性,深入分析了硅微阵列陀螺仪的结构设计和闭环驱动控制技术。基于硅微阵列陀螺仪闭环驱动控制的特点,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为核心控制平台,实现一种基于自激振荡原理的数字化闭环驱动电路。分析并建立了自激振荡与幅度控制的基本模型,基于Simulink实现了闭环自激驱动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驱动幅度控制精度达到9×10~(-5),并能有效跟踪驱动模态谐振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