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43篇
  免费   1522篇
  国内免费   1042篇
电工技术   635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364篇
化学工业   558篇
金属工艺   436篇
机械仪表   537篇
建筑科学   1166篇
矿业工程   447篇
能源动力   283篇
轻工业   1178篇
水利工程   680篇
石油天然气   2444篇
武器工业   145篇
无线电   126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26篇
冶金工业   308篇
原子能技术   72篇
自动化技术   3364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420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440篇
  2019年   414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425篇
  2016年   440篇
  2015年   564篇
  2014年   778篇
  2013年   738篇
  2012年   867篇
  2011年   1076篇
  2010年   804篇
  2009年   829篇
  2008年   774篇
  2007年   852篇
  2006年   858篇
  2005年   715篇
  2004年   616篇
  2003年   540篇
  2002年   440篇
  2001年   336篇
  2000年   325篇
  1999年   284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20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4年   6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气烟囱效应——礁滩相岩性气藏的典型地震响应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品质良好的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地震模糊带称为气烟囱,发现和识别气烟囱是寻找大型气藏的有效方法。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气藏是礁滩相岩性气藏,礁、滩作为一个独立的岩性体,与周围的地层、岩性结构差异较大,由此在构造应力场中形成力学尖点,从而产生气烟囱效应。已知的黄龙场、普光等气田,其气烟囱普遍存在。点礁通常形成下方的气烟囱,台缘礁通常在上方形成气烟囱;礁滩相在构造运动中控制了断层的发育过程,凸起的礁滩相上方可能发育对冲断层;斜坡较陡的台缘礁可能发育叠置的逆冲断层;礁、滩两侧边缘的断层一般都比较发育。断层发育加强了气烟囱效应。模拟试验验证了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根据气烟囱地震相特征,预测黑池梁存在一个大型气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测试质量及资料解释水平的提高,测试(试井)成果的可靠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解释成果的环节和因素很多,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其主要因素,找出症结所在,从而完善现场环节,完善资料解释过程,提高测试技术及解释水平。  相似文献   
13.
北斗三星无源定位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介绍了北斗双星定位系统的特点、功能、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说明了北斗有源定位方式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性。针对北斗有源定位方式不能无线电静默,和人们对具有无线电隐蔽性的卫星定位的需求,详细介绍一种北斗三星无源定位技术:包括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定位精度分析和目前达到的定位精度。阐述了北斗三星无源定位技术的优点和应用形势。  相似文献   
14.
地震属性解释技术的研究及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储层预测、属性分析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地震属性的概念,分类方法,地震属性之间、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仍较模糊,各种地震属性解释方法虽然种类繁多,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使得地震属性在应用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章通过系统研究地震属性的概念、储层地震响应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地震响应的核心是反映地震波在介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所有能引起地震能量发生变化的介质的不均质性均可导致地震属性的变化,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属性分类方法,并认为大部分地震属性只是基本属性在不同域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分析现有地震解释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震属性解释的新认识,强调了地震属性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性,对属性间的关系及地震属性解释技术的确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岩性油气藏地震解释的工作流程及对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地统计克立格插值法在工程土方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方计算是工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尝试利用地统计学的克立格插值法来计算土方,将其应用于余姚市泗门镇土地整理工程中进行实测试验。介绍了其基本的原理和公式,并与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得到的土方工程量进行了比较,发现地统计插值法可较精确地确定设计标高和土方量,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川西新场气田JS2^1气藏开展了多参数的综合评价研究,多参数包括储层参数、裂缝参数、储层分类厚度参数。首先,开展了储层参数及裂缝参数的计算,以岩心分析结果为依据,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利用铸体薄片进行了微裂缝识别,对样品的裂缝参数和测井曲线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测井计算裂缝参数的数学模型;其次,对储层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将储层分为三类;最后,将计算的裂缝参数、储层分类中的Ⅰ类储层厚度、孔渗饱等参数进行正态化处理,拟和测试的无阻流量与这些参数建立多元回归计算模型,即综合含气指标的数学计算模型。以综合含气指标为主要依据,进行储层综合分类和评价,指出了有利的含气区域和可供挖潜井的建议。该方法在指导气藏开发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三维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线追踪技术在地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以最短路径算法在复杂介质中走时计算稳定性最好。理论上最短路径法的误差来源为速度模型采样误差、空间离散化误差和角度离散化的误差,由此造成网格稀疏时射线路径呈之字形,计算走时比实际走时偏大。弯曲法追踪精度高,但是射线追踪速度受初始路径与真实射线路径逼近程度制约,在复杂介质中可能找不到全局最小走时路径。最短路径法追踪出来的网格射线路径,可以作为较理想的初始路径,供弯曲法迭代优化。将最短路径法和弯曲法结合,通过射线在初始路径附近的扰动得到Fermat原理约束下的最短路径。文章对常速模型的试算,显示了改进方法对射线路径优化的作用,在模型网格稀疏的情况下效果尤其明显。本算法适用于计算三维任意复杂介质中初至波走时和射线路径,可应用于三维走时层析成像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LNG冷量优化集成利用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将相继在沿海地区建成多个LNG接收站,每年将进口数以千万吨计的LNG,同时携带数着巨额冷量,而这些冷量可用于发电、空气分离、制造干冰、低温冷库等众多领域。基于国外LNG冷量利用现状,指出我国即将展开和实施此项技术还存在着:过程火用损较大,缺乏系统、全面的LNG冷量利用技术的研发指导机制,以及宏观调控力度薄弱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发展LNG冷量的集成利用方案,可为此类技术的研发利用提供新思路。以福建即将进口的LNG为例,模拟了空气分离与干冰制备的集成工艺流程,结果表明:福建每年进口的260×104t LNG可以冷却290×104t空气,相当于60000 m3/h的氧气制备规模,还可以生产100×104t的干冰,其过程火用损较小;其剩余的高温位冷量可应用于低温冻结库或冰灯等项目,这对主体装置的实施效果和过程火用损的影响较小。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可灵活控制冷却空气的液化率,基本不用冷却循环水,流程简单,设备投资少,能耗低等。  相似文献   
19.
微构造的地震识别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胜利油田的油气勘探具有较大的剩余勘探潜力,且大部分油气蕴藏在微构造油气藏中。微构造油气藏在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老区均有分布,纵向上从沙四段到东营组均有发育。该类油气藏埋深浅、储层物性好、产量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微构造油气藏在国内外研究较少,国内外较注重目的层沉积微构造的研究,且主要是沉积微构造对注采关系的影响。在对复杂断块的精细研究中,以前研究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应用钻井资料对断层的成因和对断层封堵性的研究上,而对微构造圈闭的成因、识别及成图,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文章划分了微构造的类型,研究了微构造的特点,并认为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后期改造作用是微构造形成的3种主要原因。同时,利用地震资料对微构造圈闭的识别方法和描述技术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技术系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油气田老区的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team performance over a season of competition in women's intercollegiate ice hockey within weekends where the opponent was constant for 2 games. Collective efficacy beliefs within 12 teams were assessed prior to both games for at least 7 weekends. Team performance indexes produced an overall measure of performance for each game. The average influence of Saturday collective efficacy on Saturday performance was moderate and positive after controlling for Friday performance. The average influence of Friday performance on Saturday collective efficacy was small and positive after removing the influence of Friday collective efficacy from Friday performance.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