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4篇
  免费   640篇
  国内免费   1043篇
电工技术   57篇
综合类   655篇
化学工业   91篇
金属工艺   45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1923篇
矿业工程   2030篇
能源动力   92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1521篇
石油天然气   250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5篇
冶金工业   360篇
原子能技术   19篇
自动化技术   31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根据岩体分类这类多指标评判问题,利用现代数学方法--模糊数学及优化理论,提出了于这类问题的模糊最优归类理论模型,并进行实例判定。  相似文献   
102.
就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试验测定和数值模拟确定、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机理、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以及地表入渗对岩坡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大型工程问题的分析中。主要内容如下:(1)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动力法原理(即逐次建立水相和气相之间的稳定流动状态),首次研制出一套可同时测定单裂隙毛细压力-饱和度以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毛细压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并提出一种用该实验装置来测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物模试验法,使得通过试验来测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成为可能。(2)运用分形几何和蒙特卡洛模拟等理论,提出一种更合理的确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数值试验法,并开发相应的模拟程序。由于该法在生成裂隙充水域时考虑了水和气的“圈闭”效应,故能模拟出裂隙排水与吸水过程间客观存在的滞后现象,这是以往数值试验法所不能做到的。(3)把裂隙岩体等效力连续介质来处理,建立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数学模型。以Galerkin有限元法为模拟手段,研制了相应的算法,并编制了考虑地表入渗的三维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计算程序SUSS3D。算例分析表明,上述模型和计算程序是合理可行的。(4)引入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理论,运用刚体极限平衡法,研制出了地表入渗影响下的央坡稳定性验算程序ZSLP。该程序考虑了非饱和带基质吸力对央体抗剪强度的贡献以及暂态附加水荷载的不利作用,使计算结果更贴近实际。(5)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小湾电站水垫塘区岸坡降雨入渗分析,溪洛渡电站水垫塘区岸坡雾化雨入渗分析以及雾化雨入渗对溪洛渡电站水垫塘区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等实际工程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入渗确会给边坡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且本文的模型和计算程序均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3.
水库蓄水诱发的高频次微小地震对库岸边坡稳定性存在一定影响。采用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结合UDEC离散元分析方法,以三峡库区杉树槽滑坡为原型,研究了频发微震作用下典型上覆软弱岩体边坡的累计损伤过程、动力响应特征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频发微震作用下,模型边坡自振频率不断降低,阻尼比不断升高,完整性降低;坡体加速度响应在初始阶段和微震阶段体现出“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而在小震加载后,坡体动力响应与上述特征出现偏离;在反复微震下,坡体的破坏演化过程可概括为“次级节理发育→次级节理扩展→上部岩体破碎→后缘裂隙扩张→滑面贯通→边坡失稳破坏”阶段;离散元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上覆软弱岩体边坡在频发微震下的变形主要发生于岩层分界面以上,后缘裂隙以下的上部岩体,随着地震次数的增加,其永久位移不断增大,边坡稳定性系数不断降低,边坡破坏特征与振动台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4.
裂隙岩体局部化破坏多重势面分叉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采用多重势面弹塑性分又理论对裂隙岩体的破坏机制进行计算模拟。基于多重势面弹塑性理论分析局部化问题,构造了适用于裂隙岩体破坏的多重势面不连续分叉模型,建立了求解局部化方向的数值方法。在有限元方法的基础上,使用该模型计算了裂隙岩体的局部化破坏条带,即主开裂条带。相关的算例分析表明,这一模型用于分析裂隙岩体的局部化破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5.
非贯通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及破坏规律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贯通节理普遍存在于岩体边坡中,并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利用数值分析软件Optum G2建立2类含非贯通节理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模型,采用shear joint单元模拟非贯通节理,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得到不同节理(组)倾角、节理长度和岩桥长度下边坡的稳定系数F及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模型中,随节理倾角α的增大,F先减小,再增大,最后基本保持不变。节理倾角等于边坡倾角时(α=60°),F有最小值,且节理长度越大,最小值越小,此时破坏面为由非贯通节理向坡脚发育的近圆弧状破坏面,而在其它倾角方向则影响较小;第二类模型中,随节理组倾角θ的增大,F先急剧减小(θ=30°时为最小值),再缓慢增大,最后缓慢降低。岩桥长度越小,F越小,在θ=30°时最为显著。此时破坏面呈不规则状,节理裂隙扩展路径由重力作用从上往下发展,并由一非贯通节理端部向相邻节理端部直线发展,当岩桥长度较小时,节理裂隙扩展路径更为复杂和密集。  相似文献   
106.
本文采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方法,研究预应力锚索加固的岩体结构面的抗剪性,分析了预应力大小、锚索安装角等因素对锚固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保证坝肩岩体稳定是拱坝设计和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岩体通常是非均匀、非弹性的不连续体,故其三维稳定性分析十分复杂。利用能反映地质构造特点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拱坝坝肩岩体稳定是一种较新的有效方法。本文论述了拱坝坝肩稳定的类型及性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试验技术问题。文中并介绍了为国内一座大型重力拱坝进行的坝肩稳定三维小块体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该坝左坝肩在水压超载条件下的破坏机理,指出它与通常采用的刚体极限平衡理论分析结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8.
岩体可爆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岩体特性参数指标是对岩体的可爆性进行定量描述的依据。在对岩体可爆性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对14种岩石的静载和动载特性参数、岩石容重以及岩体完整性系数的测试与计算的结果进行线性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岩石静载抗拉强度、容重和岩体完整性系数3个指标线性相关性较低或完全不相关,并得出可同时采用且仅采用这3个指标对岩体的可爆性进行可靠描述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09.
李家峡拱坝左岸高边坡岩体变位与安全性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山体单薄,地质构造发育,表层岩体卸荷松弛,甚至蠕变或滑移等高边坡安全稳定性问题,因而加强对此类高边坡岩体的变位监测并对实测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与分析,对于确保工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以李家峡拱坝左岸高边坡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岩体变位监测资料来全面分析和评价高边坡安全稳定性.在对水库初次蓄水以来的谷幅位移和左岸高边坡岩体变位监测资料进行时空定性分析和变形疑点物理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岩体变位各测点的逐步回归模型,并以其对测值年变幅的拟合与分离结果,定量分析水压、温度、时效等因子对高边坡变位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库水位逐步抬升至正常蓄水位的过程中,李家峡左岸高边坡岩体主要产生朝河心方向的下滑变位,但位移量相对较小;(2)库水位在2002年1月趋于相对稳定后,高边坡岩体变位逐步趋于收敛并保持稳定,目前其安全性态基本正常;(3)由于局部岩体 仍存在轻微下滑趋势,建议加强对这些部位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0.
裂隙岩体水力离散介质网络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在基于拓扑学建立的几个简单定量规定上,建立了理论严谨、可操作性强的二维裂隙岩体水力离散介质网络生成算法。该算法能适应结构面几何和水力特征的复杂性,其结果给出了水力线元、水力节点以及它们排列组合形成的块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