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65篇
金属工艺   50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16篇
矿业工程   100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6篇
水利工程   4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4篇
冶金工业   20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广西某铅锌多金属矿石矿物种类较多,Pb、Sb、Zn、S、Ag品位分别为2.75%、2.33%、12.24%、28.27%、96.08 g/t,属高品位复杂难选锡伴生多金属硫化矿。为给该矿石选矿工艺流程确定提供依据,对其进行了浮选工艺研究。试验确定采用先选铅、选铅尾矿选锌的工艺流程。铅浮选采用组合抑制剂硫酸锌+亚硫酸钠抑制铁闪锌矿、硫酸为活化剂、LW-01为捕收剂,经1粗2精2扫浮选脆硫锑铅矿,选铅尾矿以组合抑制剂石灰+y-As抑制硫铁矿和毒砂、硫酸铜为活化剂、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经1粗2精2扫选锌,闭路试验可获得铅品位26.93%、锑品位23.35%、锌品位5.45%、银品位960 g/t、铅回收率87.91%、锑回收率87.82%、银回收率86.98%的铅锑精矿,锌精矿锌品位48.67%、锌回收率94.22%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2.
本文介绍了某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的浮选试验。矿石中有用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其他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以及少量菱锌矿、铜蓝、铅钒等矿物,并伴生大量的银。本试验采用了铜铅混合优先浮选-混合精矿再磨-铜铅分离-铜铅尾矿再选锌的优先浮选流程,并且综合回收了银。试验中探索了药剂的组合使用,在保证选矿指标的前提下,又节省了成本。。原矿经过一粗-两次混合精选-铜铅分离流程得到铜精矿品位25.65%,铜回收率73.25%,银回收率2.47%;铅精矿品位46.59%,铅回收率87.78%,银回收率82.23%。铜铅尾矿经过一粗二精一扫的流程,得到了锌精矿品位38.19%,锌回收率86.64%,银回收率7.44%,银的综合回收率达到92.14%。  相似文献   
103.
针对传统二维开拓设计模式存在的设计效率低、工作量大和竖井最优参考位置难以确定等问题,开展竖井位置的三维协同设计研究。以广西华锡集团铜坑锌多金属矿为例,从协同开采理念出发,构建由矿量与矿体埋深相结合的三维运输功计算模型;借助三维矿业软件对岩石移动范围进行圈定并给出竖井开拓初选方案;采用集对分析同一度法,以安全性、资源利用率、运输功和经济投资4个评价指标对初选方案进行优选。研究表明:该三维运输功计算模型可从三维角度精确规划竖井的空间最优位置,可为开拓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以锡石多金属硫化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波加热预处理矿石,考察矿石预处理前后和不同冷却方式对磨矿产品可磨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微波加热预处理后,矿石可磨度提高,邦德功指数下降。这是因为微波辐射致使锡石多金属硫化矿中的脆硫锑铅矿、黄铁矿、闪锌矿、锡石等金属矿物温度升高,而脉石矿物升温并不明显,致使金属矿物和脉石的温度梯度大,产生不均匀热膨胀,导致在矿石内部出现应力集中对矿物与脉石产生破坏,强化锡石多金属硫化矿磨矿效果。   相似文献   
105.
针对低品位细粒嵌布的氧化钼矿难以通过浮选选别的问题,以河南某钼品位为0.24%的钼矿石为研究对象,通过湿法浸出直接回收钼矿中钼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酸/碱性体系下各因素对钼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氢氧化钠为浸出剂时,在给料粒度为-0.074 mm占80%,NaOH浓度为10 mol/L,液固比为2 mL/g,浸出温度为80℃,搅拌转速为300 r/min,浸出时间为30 min时,钼的浸出率为62.05%;以硫酸为浸出剂时,在给料粒度为-0.074 mm占80%,硫酸浓度为30%,液固比为2 m L/g,浸出温度为80℃,搅拌转速为300 r/min,浸出时间为30 min时,钼的浸出率为84.15%,对钼的浸出率比碱性条件浸出时高22.10个百分点;钼在碱性体系下浸出时,需要的氢氧化钠浓度过高,成本高、难过滤,且浸出率不高,而酸性体系下浸出时,需要的硫酸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且成本低、浸出率高;对酸性浸出过程进行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浸出温度在30~60℃时,钼的浸出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反应活化能Ea=58.41 k J/mol;当浸出温度达到80℃时,反应过程由化学反应控制转向由混合扩散控制。试验结果可以为低品位氧化钼矿的回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6.
为提高磁性碱性钙基膨润土(magnetic alkaline Ca-bentonite,MACB)的吸附性能和磁稳定性,以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交联共聚膜(chitosan/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opolymer film,CC)为改性剂,采用一步共沉淀法制备了CC改性的磁性碱性钙基膨润土MACB/CC(CC-modified magnetic alkaline Ca-bentonite,MACB/CC),对改性前后材料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并进行MACB/CC对Cu(Ⅱ)和Mn(Ⅱ)的吸附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共聚膜CC已成功负载在MACB表面,有机改性后的MACB/CC具备更好的磁分离性能和磁稳定性;Cu(Ⅱ)和Mn(Ⅱ)在MACB/CC上的吸附是一个先快速而后缓慢的过程,吸附时间为60min时,MACB/CC对Cu(Ⅱ)和Mn(Ⅱ)的吸附率已分别达到97%和85%;溶液的初始pH对MACB/CC吸附的影响明显,随着pH的升高,MACB/CC对Cu(Ⅱ)和Mn(Ⅱ)的吸附率逐渐上升,在pH为7时对两种重金属的吸附率达到99%和92%;当Cu(Ⅱ)和Mn(Ⅱ)共存时,MACB/CC对Cu(Ⅱ)的吸附能力大于Mn(Ⅱ);经5次循环利用后,MACB/CC对Cu(Ⅱ)和Mn(Ⅱ)的吸附率仍分别保持在93%和90%以上;MACB/CC对Cu(Ⅱ)和Mn(Ⅱ)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Langmuir吸附容量分别为94mg/g和38mg/g,吸附过程可由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说明控制吸附速率的主要是化学吸附;MACB/CC对Cu(Ⅱ)和Mn(Ⅱ)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阳离子交换、表面沉淀和络合作用。总之,相对于MACB,经有机修饰的MACB/CC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磁稳定性和磁分离能力,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重金属废水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07.
爆破网路可靠性因关系到爆破效果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能够较好的适用于大型拆除爆破中。基于对诸多相关文献研阅和拆除爆破实例,分析了影响爆破网路可靠性的三方面因素及其对拆除爆破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了跳线技术这一保护爆破网路可靠性的方法,并结合拆除爆破工程实际,论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影响爆破网路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且可借助传统技术手段消除其影响。对于大规模拆除爆破工程,采用孔外延时微差爆破,利用跳线技术和通过软性材料的压盖可有效提高爆破网路的可靠性。工程应用证明,利用上诉技术可保证孔外延时爆破网路的可靠性且爆破效果好,可推广使用大型矿山开采等各行业。  相似文献   
108.
开展多漏斗放矿条件下柔性隔离层材料受力特性分析是放矿机理研究的基础。该文基于室内模型试验,测定了试验中隔离层所受拉应力和压应力,分析了隔离层材料的受力特性及失效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1)横向上,随测点与隔离层中心点距离的增大,隔离层内部拉应力值的变化趋势与正弦函数一致;隔离层所受压应力值逐渐减小,所受摩擦力值呈余弦函数形态变化;对应空腔部位的隔离层未受支持力作用,其余部位的隔离层所受支持力载荷的变化规律与压应力一致;2)纵向上,作用于隔离层的所有力系值随下降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隔离层接触底部结构前,其内部平均拉应力值随下降深度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大;隔离层所受拉应力最大值与下降深度的关系为σsmax=-0.32+0.32e0.005h,隔离层失效点满足等式s=±30.12 cm。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提高化学浆得率,提出黑液循环蒸煮木片制浆方法。通过基础实验和工业生产试验研究,得到结果:黑液循环制备化学浆的基础实验用碱量为木片的26%,浆得率为63.6%,比传统碱法制浆工艺得率50.0%提高13.6%;在工业生产试验中,用碱量为木片的18%,结合蒸煮压力波动变化,纸浆平均得率为63.9%,比传统蒸煮制浆工艺得率50%提高13.9%。此外,循环蒸煮获得的纸浆性能良好,从而证明黑液循环蒸煮木片的制浆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0.
陈庆发  黄昊 《金属矿山》2022,51(5):37-44
“协同开采”已成为当前我国采矿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词汇之一,但业界对其内涵的把握程度尚需进一步深入。基于协同学理论,系统诠释了协同开采的科学内涵。首先,厘清了协同学主要概念及其在协同开采中的含义;其次,通过对协同开采定义的逆向剖析,提出了“开采活动前置条件”表述,分析了协同开采与开采活动前置条件中基础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协同效应与整体效应之间的区别,阐明了协同开采系统的协同效应内涵;最后,论证了自组织理论在协同开采系统中的适用性,并对协同开采系统中的自组织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业界准确理解协同开采的科学内涵,有助于促进协同开采理论与技术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