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58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3篇
水利工程   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6篇
冶金工业   6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经精氨酸表面修饰和铕掺杂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HAP-Eu)。利用透射电镜(TEM)、Zeta电位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XRD)对HAP-Eu的成分、形貌、结构、晶粒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表征,并通过成像流式细胞仪研究细胞活性。结果表明:制备的HAP-Eu粒径较均匀,约为100nm,特征峰明显;在pH=7.5时,颗粒的表面净电荷均值约为30.10mV;在人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无毒性。  相似文献   
102.
采用热轧制备晶粒尺寸为0.1~0.5μm的超细晶Ti-55511近β钛合金,利用SEM和TEM等研究热处理工艺对超细晶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0~650℃的温度条件下,合金强度和硬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50℃时达到峰值强度1486.09 MPa;在450℃退火时,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合金强度首先急剧上升至1536 MPa后趋于稳定,伸长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合金在退火过程中主要经历动态回复过程,未发生明显的粗化长大现象,晶粒尺寸均小于1μm。动态回复过程在消除加工硬化的同时促进了晶界/相界的稳定化,增强细晶强化作用;退火过程中发生α→α_2和β→ω→α相变过程,第二相粒子弥散强化效应增强。但是当第二相粒子尺寸增大至一定程度时,会显著降低合金的塑性。退火过程中合金力学性能的变化与强化机制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3.
通过连续升温热膨胀法分析Ti55531(Ti-5Mo-5Cr-5V-3Al-1Zr)合金在连续升温过程中的热膨胀行为、物相组成和显微组织,绘制热膨胀微分曲线。结果发现: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相变温度逐渐升高。其中,在1℃/min的升温速率下不同温度区间内的相变行为如下:低于192℃时,发生ωath→β转变;192~347℃时,发生β→ωiso转变;347~376℃时,发生ωiso→α+β、β→α转变;409~648℃时,发生β→α转变;648~831℃时,发生α→β转变;831℃时,转变为全β组织。计算得到α→β转变热激活能为188.04 kJ/mol。  相似文献   
104.
晶粒尺寸对电沉积取向性金属Ni镀层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控电沉积过程中的阴极电流密度制备晶粒尺寸和择优取向均不相同的2种Ni镀层,并研究它们的高温氧化行为.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增重仪对2种镀层氧化前后进行分析表征,比较2种镀层分别经过600℃和960℃空气氧化后所得氧化膜的表面与截面的形貌与结构.结果...  相似文献   
105.
采用冷等静压和N2气氛烧结技术制备相对密度为97%的40(50Ni-Cu)/(10NiO-NiFe2O4)金属陶瓷,在880℃空气气氛中进行氧化实验。采用XRD、SEM和EDS对烧结及氧化样品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并对该金属陶瓷的氧化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金属陶瓷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呈抛物线规律;氧化膜连续、致密,可分为内、中、外3层:外层为外氧化,由氧化铜和氧化亚镍组成的双层结构,中层为大块状的氧化亚镍分散在铁酸镍基体中的致密层,能有效阻碍元素的扩散,内层为少量富Cu的金属相发生内氧化的多孔层。  相似文献   
106.
以羰基镍粉为原料,选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造孔剂,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孔结构和孔隙可控的多孔镍毛细芯。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检测手段对多孔镍的物相组成、孔隙特征和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和分析。研究烧结温度、造孔剂PMMA含量和粒径对多孔镍的孔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烧结温度升高,多孔镍孔隙率减小,孔径变小,力学性能升高;随造孔剂PMMA含量和粉末粒径增大,孔隙率增加,孔径增大,力学性能下降。在烧结温度为800℃,PMMA体积分数为80%、粉末粒径为5μm条件下制备的多孔镍综合性能最佳,孔隙率为71.9%,平均孔径为2.37μm,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25.3 MPa和8.7 MPa。  相似文献   
107.
烧结工艺对NiFeX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氢气/氩气气氛烧结和氩气气氛保护热压3种烧结工艺制备了3种不同成分的Ni基合金. 密度测试、金相、 XDR以及SEM和EDX分析显示 在氢气/氩气气氛下烧结时, NiFeCuAlSn和NiFeCuAlZn样品出现体积膨胀、密度下降和孔隙率增加现象; 通过气氛保护热压制备的样品致密度高且孔隙率低; Ni-Fe样品形成Fe*Ni固溶体, 而NiFeCuAlX(X=Zn/Sn)样品基体主要由细小的Ni3Al和较粗大的Ni及Fe*Ni组成, 其他元素均固溶于其中.  相似文献   
108.
采用真空烧结,通过提高烧结温度和碳含量制备出高密度(7.6g/cm3)的铁基材料,分析了碳化物的类型及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晶界上的网状碳化物由M6C和M23C6型碳化物构成,黑白相间的骨骼状共晶组织中白色部分为M6C,黑色部分为γ基体。热处理后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且合金化程度高,因而样品硬度高达61HRC,但是网状碳化物的存在使材料变脆,抗弯、抗拉和压溃强度分别为571MPa、277MPa和388MPa,断口形貌为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固、液相烧结工艺制备了4组17(xNi-Cu)/(NiFe2O4-10NiO)金属陶瓷和1组NiFe2O4-10NiO纯陶瓷材料,研究其显微组织以及抗弯强度、断裂韧性等性能.结果表明:相对固相烧结样品,采用液相烧结工艺制备的金属陶瓷材料晶粒粗化,但其力学性能却有所提高.其中,液相烧结的17(80Ni-Cu)/(10NiO-NiFe2O4)金属陶瓷材料抗弯强度达到152 MPa,KIc达到4.54 MPa·m1/2,比对应的固相烧结17(80Ni-Cu)/(10NiO-NiFe2O4)金属陶瓷分别提高3%和14.7%.进一步分析表明,力学性能提高主要得益于孔隙度下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压痕发现,纯陶瓷中裂纹扩展形式单一,而金属陶瓷中裂纹扩展形式趋于多样化,使金属陶瓷韧性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0.
采用熔盐合成技术制备片状Sr3Ti2O7粉体,研究了Sr3Ti2O7在KCl熔盐中的合成过程,以及升/降温速率等工艺参数对Sr3Ti2O7粉体形貌的影响。在熔盐合成过程中,Sr^2+离子扩散迁移至TiO2颗粒表面,经反应后首先得到SrTiO3。随着Sr2^2+离子的不断扩散,SrTiO3与Sr^2+进一步反应生成Sr3Ti2O7。过快的升温速率引起产物在熔盐中形核率的增加,导致产物最终尺寸的减小;而过快的降温速率使得降温过程中熔盐内的产物不能根据Sr3Ti2O7的晶体结构特征选择性地析出到粉体的表面,导致片状粉体的厚度增加,从而降低其各向异性程度。因此缓慢的升温和降温过程更有利于获得高度各向异性的大尺寸片状Sr3n2O7粉体。以0.5℃/min的升/降温速率在1200℃下保温4h可制备出宽度约15~30um、厚度约2~5μm的片状Sr3Ti2O7粉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