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9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221篇
电工技术   48篇
综合类   239篇
化学工业   1111篇
金属工艺   380篇
机械仪表   48篇
建筑科学   168篇
矿业工程   127篇
能源动力   21篇
轻工业   66篇
水利工程   31篇
石油天然气   76篇
武器工业   10篇
无线电   17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09篇
冶金工业   323篇
原子能技术   90篇
自动化技术   1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研究了左旋樟脑磺酸钇和右旋樟脑磺酸钇的制备。实验以合成樟脑粉为原料,经过磺化反应、拆分、纯化分离等步骤得到手性樟脑磺酸,稀土金属氧化钇与手性樟脑磺酸反应合成了稀土金属樟脑磺酸钇,合成条件:樟脑磺酸质量浓度12%~1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0.5~1 h,氧化钇过量50%。得到的产品稀土金属樟脑磺酸钇经红外光谱(IR)、XRD分析,证明与目标产物一致。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2.
谢洪燕  丁彤  李玉龙  高挪挪 《化工学报》2015,66(9):3712-3718
以煤系高岭土为硅源,采用浸渍沉淀法制备硅酸锂吸附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表征和分析了样品的结构特征和形貌特征,并使用差热-热重联用分析仪研究了硅酸锂吸附CO2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以市售-SiO2为硅源制备的硅酸锂相比,高岭土-硅酸锂在较低温度下有明显的吸附CO2优势;采用浸渍沉淀法可成功制备出纯度较高的硅酸锂,最大吸附量为35.7%(704℃)(文中吸附量均为质量分数),高出固相法5.9%;采用双指数模型对硅酸锂吸附CO2进行动力学分析,温度低于600℃时,表面化学反应过程是整个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高于650℃,锂迁移成为控制步骤。在吸附CO2的过程中,浸渍沉淀法制备的样品锂迁移速率是固相法的1.5~2.2倍,低于650℃时的吸附,浸渍沉淀法的样品表面化学反应速率皆高于固相法。  相似文献   
103.
以压电力传感器为核心的多分量测量系统是航空、航天等领域重要的力学测量装置。压电力传感器中晶片与电极结合面接触刚度是基础性能参数,对压电力传感器的分载效应及灵敏度,多分量测量系统的整体刚度及静、动态性能有直接影响。由于尚无对该参数的研究,导致在设计封装压电力传感器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在使用多分量测量系统时存在标定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晶片与电极结合面接触刚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基于分形理论的接触刚度模型,优化了晶面表面形貌、压电材料、电极材料、预紧力等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接触刚度对传感器性能——刚度、灵敏度、固有频率等影响,提出一种以接触刚度为约束的晶片表面形貌优化方法。基于结构函数法,建立分形理论与实际工程测量参数的联系,通过两种压电晶体——石英与硅酸镓镧,四种电极材料——钛合金、不锈钢、黄铜、铝,试验验证了理论模型。试验表明,优化晶片表面分形参数、提高预紧力、选用弹性模量小的电极有助于提高晶片与电极接触刚度,进而提高传感器的整体刚度、灵敏度和固有频率。研究为高性能压电力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废镀锌板炼钢粉尘加压硫酸浸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废镀锌板炼钢粉尘加压硫酸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 并与常压酸浸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初始硫酸浓度、浸出时间、液固比、浸出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加压浸出技术可使常温弱酸下不溶的铁酸锌和难处理的硅酸锌高效浸出。在釜内压力0.6 MPa、浸出温度140 ℃、液固比6∶1、搅拌速度500 r/min、硫酸浓度120 g/L、浸出时间1.5 h条件下, 浸出矿浆无胶体形成、过滤性能良好, 锌、铁浸出率分别为98.35%和3.51%, 铅几乎全部进入渣相, 浸出液中硅含量仅为0.06 g/L, 实现了粉尘中锌与杂质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105.
硅酸锶镁荧光粉的表面包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异丙醇铝为原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铝溶胶,利用荧光粉在铝溶胶中的异相成核原理在硅酸锶镁表面包覆一层氧化铝膜,并考察了包覆对荧光粉的物相和晶体结构、表面形态、发光性质以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包覆量对其余辉性能的影响及热处理温度对荧光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荧光粉表面成功包覆了一层均匀、致密且牢固的氧化铝膜层;包覆过程没有改变荧光粉的晶体结构;随着包覆量的增加,样品的余辉初始亮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当包覆量为8%时,余辉亮度下降最小,发光强度下降约10%;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未包覆和包覆样品的余辉亮度逐渐下降,在900 ℃时,未包覆样品的余辉亮度衰减0.24,而包覆样品的余辉亮度衰减约0.1.包覆提高了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106.
Li_4SiO_4陶瓷微球的间接湿法制备工艺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酸锂、二氧化硅为原料,用间接湿法工艺制备Li4SiO4(正硅酸锂)陶瓷微球,主要过程为将反应原料混合物的悬浊液经冷冻成型工艺一步成球,再经反应烧结获得Li4SiO4陶瓷微球。通过调节体系固相含量和烧结温度等关键工艺条件,制备出粒径为0.5~1.0mm的Li4SiO4陶瓷微球。Li4SiO4陶瓷微球表面和断面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微球的表观密度为85%T.D.(理论密度);Li4SiO4的晶相为α相,相纯达99%,Li含量为21.7%,球形度优于1.04,目标微球的平均抗压强度为45N。  相似文献   
107.
掺钕钒酸钇激光晶体是一种优秀LD泵浦的激光晶体材料,是当前中、小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首选材料,它广泛应用于激光通讯、激光测距、激光印刷、卫星测量、导航等各个领域。首先回顾了LD泵浦的激光晶体材料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激光晶体的要求,系统介绍了掺钕钒酸钇激光晶体的特性。同时比较详细介绍了大尺寸、高质量掺钕钒酸钇激光晶体生长技术及其应用。目前产品已销往美、英、日等2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唯一能够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激光晶体产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激光晶体行业的发展,扩大了我国晶体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8.
采用氧化钇和氧化铝为原料,以氯化锂为熔盐,用熔盐法合成了钇铝石榴石(YAG)粉体.研究了合成温度、熔盐量对合成钇铝石榴石粉体的影响,并对熔盐法合成钇铝石榴石粉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700℃即可合成钇铝石榴石晶体,但含有一定的中间相;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及熔盐比例的提高,可合成出品体发育良好的较纯钇铝石榴石粉体,钇铝石榴石品体的形成为溶解-析出机理.  相似文献   
109.
采用介孔二氧化硅MCM-41作模板和硅源, 合成了具有介孔结构的可充镁电池正极材料硅酸锰镁. 分别用XRD、SEM、TEM和氮气吸脱附测试研究了合成材料的介孔结构, 并通过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比较了介孔与无孔硅酸锰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由于介孔材料活性表面较大, 可增加电解液与活性材料的接触, 使材料具有较多的电化学反应位. 因而, 与相应的无孔材料相比, 具有介孔结构的硅酸锰镁材料呈现出较低的充放电极化、较大的放电容量和较高的放电电压平台. 在0.25 mol/L Mg(AlCl2EtBu)2/THF 电解液中, 0.2 C(约62.8 mA/g)充放电速率下, 介孔硅酸锰镁材料首次放电容量可达到241.8 mAh/g, 放电平台为1.65 V ( vs Mg/Mg2+). 设计具有介孔结构的材料为提高可充镁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0.
介绍了混凝剂聚硅酸硫酸铝铁(PAFSS)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讨论了PAFSS混凝剂的混凝作用机理及其稳定性。指出制备良好的聚硅酸硫酸铝铁混凝剂,关键因素是控制Al/ Fe/ Si的物质的量比、硅酸浓度、温度、pH和铝盐、铁盐的加入顺序。通过调节pH、控制二氧化硅浓度、向PAFSS中投加无水乙醇、正丁醇、丙酮等稳定剂,可以有效延缓PFASS混凝剂的凝胶速度,提高了其稳定性。此外,针对目前聚硅酸盐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