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7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9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了探讨极端嗜热菌在高铁、高酸和高温条件下生物脱硫的可行性,采用从腾冲热海酸性温泉分离出的一株新型极端嗜热硫杆菌开展了四组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的黄铁矿生物柱浸实验.该菌株能耐受pH值为0.58、全铁质量浓度为38.9 g·L-1的高酸高铁环境,同时维持580~640 mV的较低电位.初始pH值为2时,浸出28 d后黄铁矿浸出率达到最高为17.8%.生物浸出时,菌株生长依次表现出较明显的迟缓期、对数期和稳定期,且降低初始pH值会延长其到达稳定期的时间.此外,70℃高温和全铁质量浓度为38.9 g·L-1的高铁体系能促进生成黄钾铁矾和少量单质硫沉淀,而菌株能在pH值小于0.9时将大部分S0氧化为SO42-.   相似文献   
152.
基于模糊物元理论,选择合理的岩石稳定性评价指标,通过隶属度计算,建立了岩石稳定性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为避免权重确定的主观性,采用求和归一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根据关联度计算结果及最大关联度原则,实现了对谦比西铜矿井下围岩稳定性等级的多指标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采用模糊物元理论进行岩石稳定性评价是有效可行的,为岩体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3.
为确定深部破碎矿岩条件下采场合理结构参数,通过理论分析、现场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深部矿体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分析与模拟。首先,通过对井下不同岩体进行取样实验与工程地质调查,获得不同岩体的岩石力学参数与节理裂隙参数,采用RMR法与BQ法进行岩体分级,开展岩体质量评价,评估矿岩稳定性。其次,采用Mathews图法,确定了铜绿山铜铁矿现有赋存条件下的采场结构参数合理范围。最后,利用Flac3D三维数值模拟软件,对开采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结合采矿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等的变化,分析采场的稳定性,验证采场结构参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4.
在全尾砂膏体充填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固废膏体充填,将全尾砂、废石、水淬渣等固废制备成膏体料浆充填至井下采空区,实现采空区垮塌、尾矿库溃坝和废石场滑坡的协同治理,达到“全废治三害”的效果。为此,研究了固体质量分数、废石掺量和胶固粉耗量对全固废膏体的塌落度、屈服应力、单轴抗压强度和泌水率的影响。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范围,对全固废膏体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研究发现,全固废膏体的关键性能指标和全尾砂膏体相似,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输送性能与力学性能,并具有一定的泌水性。固体质量分数、废石掺量和胶固粉耗量对全固废膏体的关键性能指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固体质量分数对塌落度和屈服应力影响最大,胶固粉耗量对单轴抗压强度和泌水率的影响最大。通过研究,最终多目标优化所得最优参数是固体质量分数为79.31%、废石掺量为18.86%(质量分数)、胶固粉耗量(胶固粉质量与全尾砂和废石质量之和的比值)为3∶20,对应的塌落度为25.45 cm、屈服应力为100.49 Pa、单轴抗压强度为3.55 MPa、泌水率为1.50%。多目标优化结果可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而总评归一值模型也可应用于其他矿山膏体的多目标优化。   相似文献   
155.
针对谦比希铜矿急倾斜层状破碎矿岩基本性质,基于传统锚固和裂隙注浆理论,采用将裂隙注浆工艺融入长锚索安装工艺中的锚注一体支护技术,控制了上盘围岩的冒落,改善了采矿作业的贫化、损失指标。工业实验表明,在注浆压力0.6 MPa,水灰比0.4时,水泥浆液沿急倾斜裂隙向下扩散范围可达10m左右,减少上盘围岩冒落约40%,采场矿石损失率降低12.2个百分点,贫化率减小,提高出矿品位0.0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