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4篇
矿业工程   13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采用不同的改性剂对煤矸石电厂灰渣进行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灰渣与聚丙烯(PP)混合均匀,通过挤出注塑得到灰渣-聚丙烯复合材料,并测试其力学性能;利用SEM、FT-IR、DSC等分析方法,研究改性灰渣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硅烷偶联剂SCA1113和SCA503组成的复合偶联剂体系对灰渣改性效果最好,改性后灰渣-PP复合材料较改性前的拉伸强度由25.70 MPa增加至29.58 MPa,弯曲强度由33.60 MPa增加至35.99 MPa,冲击强度由3.04 kJ·m~(-2)增加至3.85 kJ·m~(-2);改性后的灰渣在聚丙烯中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使聚丙烯的结晶温度提高,结晶速率增大,微晶尺寸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22.
以MATLAB为工具,通过某铅锌硫化矿分批刮泡浮选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研究了浮选动力学参数与浮选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金属硫化矿的最佳浮选动力学模型。开发出一种界面化图形软件即浮选动力学模型分析器,直接输入浮选动力学模型参数,选择相应的模型,就能按模型拟合出曲线。  相似文献   
23.
结合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MATLAB环境中regress、robustfit等函数对炼焦配合煤各指标如灰分(A d)、挥发分(V daf)、黏结性指数(G)和胶质层厚度(Y),催化指数(MCI Y)等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和总结;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配合煤煤质指标预测焦炭质量的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精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24.
煤泥浮选测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浮选自动化在我国多年来俳徊不前,一直采用根据入浮煤浆中的干煤泥量来确定加药量的前馈控制方法,而不直接以产品的数质量指标作为控制目标,导致浮选生产效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浮选工艺参数的检测方法,开发了浮选浆位仪和煤浆测灰仪,设计了浮选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根据煤浆测灰仪旁线检测的精煤灰分,运用模糊控制技术,通过调整浮选药剂添加量和浮选机浆位,来实现浮选过程的反馈控制,工业性试验表明,煤浆测灰仪的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煤泥浮选测控系统在淮北选煤厂的现场使用,使浮选生产在精煤灰分合格的前提下,得到了较高的产率,并降低了药剂用量,从而保证选煤厂高效率地运行。  相似文献   
25.
煤泥浮选优化控制是浮选控制的最高模式 ,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定值控制水平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的煤泥浮选控制技术落后近 1 0a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实现优化控制完全可能 .为此 ,对煤泥浮选优化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和软件体系等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26.
论文对当今测控领域的热点虚拟仪器技术和淮北选煤厂煤泥浮选过程进行了简介,利用功能强大的虚拟仪器设计平台LabVIEW,在Windows2000系统上进行了煤泥浮选过程自动监控系统的软硬件初步设计。该系统具有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配置灵活、易于扩展等特点,可对浮选过程的主要参数进行在线监测、优化控制、图表显示、实时记录和处理,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可扩展性和数据分析处理的性能,为浮选优化控制系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7.
可选性曲线在煤炭分选效果预测、运营管理、结果评价等各阶段都被重用,其准确高效绘制非常必要。为适应当前选煤智能化发展趋势,基于常用的智能算法平台,提出了一种利用Python软件绘制原煤可选性曲线的方法,借用国标煤炭浮沉试验数据,并结合NumPy、Scipy、Matplotlib、Pandas等第三方库,进行选煤生产中常用的HR可选性曲线的绘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Python软件可实现HR可选性曲线的自动绘制,且绘制结果满足选煤生产需求。利用Python软件绘制煤炭可选性曲线有助于实现煤炭重选效果预测优化决策与选煤智能化系统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